互聯網已成為時下青少年生活必需。
互聯網絡發展一日千里,和數年前相比,香港互聯網的滲透率和使用率均大幅地上升,互聯網已成為大眾生活的必須品。青少年是主要網絡使用者,究竟他們在進行不同活動時,怎樣在傳統大眾傳播媒介(電視、電台、報章、雜誌等)與互聯網之間作出取捨?他們又會選擇從哪一個資訊渠道去獲取敏感的資訊(如有關性的資訊)?為解答以上問題,筆者與修讀廣告媒介策劃的學生於二零零六年二月展開了一項有關香港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成功以問卷訪問了四百零五名年齡介乎十五至廿四歲的青少年,其中女性佔58%,男性佔42%,大學生佔被訪人數的49%。所有問卷均由被訪者自行填寫。
互聯網的優勢
調查發現(見表一),超過一半(52%) 受訪青年平均每天花一至三小時在家裡上網,三成被訪者更會每天在家裡上網超過三小時。反觀只有一成的青年每天收看超過三小時的電視節目。大部份青年每天用低於一小時去閱讀(68%)、聊電話(59%)、收聽電台廣播(57%)、收看電視節目(46%) 及做功課(42%)。超過兩成的青年表示他們平常不會收聽電台廣播。不過,只有極少數(2%)受訪青年表示他們平常不會在家裡上網。由此可見,上網已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部份青年更已「上癮」,把不少光陰虛耗在網絡上。相對地,青少年花在閱讀及收聽電台廣播等「傳統」消閒活動的時間則少得多。如果說將來傳統媒體會被互聯網取代,也不是甚麼天方夜譚的事。
在有關媒體選擇的問題上(見表二),幾乎所有受訪青年都表示會選用互聯網作為搜尋資料(98%)及做功課(96%)的工具。大多數受訪者會選擇通過互聯網來獲取有關健康(43%)、娛樂(38%)及休閒(38%)的資訊。由此可見,在大部份受訪者的眼中,傳統媒體提供健康、娛樂和休閒資訊的功能,以及提供一般資料的功能均較互聯網為弱。互聯網只在提供新聞時事及消費資訊方面,仍較部份傳統媒體為弱。超過六成(62%)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從雜誌取得關於消費的資訊。另外,分別有四成二及三成六受訪青年選擇從電視及報章接收新聞時事訊息。
互聯網是用途廣泛的媒體,它集大部份傳統媒體的功能於一身,能滿足青少年許多資訊上的需求。相對功能單調的傳統媒體(特別是電台廣播),互聯網實在有很大的優勢。難怪傳統媒體紛紛與互聯網結合,開拓網上平台,以保持和年輕受眾的接觸,避免遭市場淘汰。
另外,調查發現男女受訪者在互聯網的應用上,有很大的分別。男受訪者使用互聯網來玩遊戲遠較女受訪者來得頻密,男受訪者亦較常利用互聯網來結交朋友及尋找旅遊資訊。相反,女受訪者使用互聯網來做功課及尋找有關升學和時裝的資訊,遠較男受訪者來得頻密。不過,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男女會採取相近的方法,去尋找他們有興趣的網頁地址。青少年最常在網上搜尋器(search engine)或朋友口中取得網址,但較少在電視、報章雜誌、電台及戶外廣告上尋找網址。
青少年難免對敏感的(如涉及性的)題材感興趣。在家長、老師、朋友及互聯網這四個資訊渠道中,究竟青少年會從哪一個渠道獲取敏感的資訊?他們在有不同的要求時及在各種顧慮下,所選擇的資訊渠道會有所不同嗎?平均而言(見表三),超過五成(54%)受訪青年選擇以互聯網作為獲取敏感資訊的渠道,三成五受訪者會請教朋友。分別只有百份之七及百份之四的受訪者會尋求家長及老師的協助。如受訪者要求快捷、方便和令人輕鬆放心地獲取敏感的資訊,分別有七成二、六成一和四成六的人表示會通過互聯網尋找有關資訊。如顧慮資料保密的問題,四成受訪者會經互聯網尋找有關資訊。若顧慮私隱的問題,超過半數的受訪者選擇向朋友查問敏感的資訊。從以上的結果可見,在大部份青少年覺得互聯網遠比家長及教師容易「接近」。以年青人為對象的社會服務機構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網絡上向青少年灌輸不賭博、不濫藥和安全性行為等正確知識。
家長應加強與子女溝通
無可否認,互聯網的確為人類生活帶來不少方便,但過份沉迷於互聯網中亦不是一件好事。一些家長抱著「自己是互聯網門外漢,甚麼也不知道」的心態,認為不便干預子女使用互聯網。部份青少年在缺乏管束下,容易沉迷於互聯網中,不能自拔。
其實家長應多留意子女使用互聯網的情況,一旦發現子女過份沉迷於互聯網,家長應多作勸告,必要時可向社工及專業人士求助。家長宜積極與子女溝通,例如可多舉辦家庭活動,藉著輕鬆的環境與子女多溝通和接觸,從而建立互信,加強彼此的關係,這樣,父母的建議及勸告,亦較易為子女所接受。家長亦應鼓勵子女參與多樣化的活動,協助他們遠離互聯網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