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堂的路
書名:《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饑荒紀實(上、下篇)》
作者:楊繼繩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08 年 5 月
這是一部叫人看得心情沉重的書,作者楊繼繩在「前言」中寫下為書起《墓碑》一名的緣由:一為在一九五九年餓死的父親立碑;二是為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歷史上一段最慘烈的饑荒中,餓死的三千六百萬中國人立碑;更要為造成大饑荒的極權制度立碑。他原打算把書名定為《天堂的路》,背後不無對專權「人禍」造成大災荒的反諷。
楊繼繩是著名作家、學者,在新華社當了三十五年記者、編輯,曾三度採訪趙紫陽,現為《炎黃月刊》副社長。他花了十年時間,利用到全國各地採訪的機會,查閱資料,訪問經歷大饑荒的人,收集上千萬字的資料數據,以事實和數據揭露這慘絕人寰的史料。
該書分上下兩篇,合共約一千頁,上篇集中報導及揭露中國各省如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在大饑荒期間的真實情況,包括人吃人的慘況、官僚對老百姓的殘酷逼害、制度的腐敗等。下篇則是作者對中國持續三、四年大饑荒問題的專題論述,探討釀成大饑荒的禍根、當權者對危機的應變、專橫制度下的遺禍,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墓碑》出版之際正值中國剛發生四川大地震,全國努力搶救全球參與關注賑災,天災人禍加深了大眾反思中國的憂患。上篇第三章「天府飢魂」中便提到一段和四川十分關鍵的史料:一九五八年三月,中共中央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成都會議,首次提出「社會建設總路線」的「三面紅旗」中心概念,依作者分析,「三面紅旗」和群眾對毛澤東的迷信盲從,正是造成六十年代大饑荒的肇因,當中還有段小插曲:毛澤東參觀都江堰時望著離堆問道:「這岩會不會被水沖掉?」陪同的省領導答說岩粒很堅固。毛澤東再問道:「一百萬年後會不會?」眾人一時答不上,但卻反覆思量毛主席的智慧提問,受皇恩的啟發,覺得那闔乎千代子孫的幸福,便立即動工用鋼筋水泥加固了離堆。
可是,中國人的苦難從沒止息,據知,大饑荒中四川餓死的人數為一千至一千二百萬,也是全國饑荒時間最久的省份。書中提及的那場成都會議,彷彿預示饑荒和政治的狂飆,逐步吞噬老百姓的性命。由地震橫禍以致楊繼繩的《墓碑》饑餓誌,就是叫世人在世世代代不堪回首的國難中,以史為鑑,以勇氣建構穩健和諧的社會,正視生命的價值,那才是真正通向天堂的路。
書名:《 墓碑:中國六十年代饑荒紀實(上、下篇)》
作者:楊繼繩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08 年 5 月
這是一部叫人看得心情沉重的書,作者楊繼繩在「前言」中寫下為書起《墓碑》一名的緣由:一為在一九五九年餓死的父親立碑;二是為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歷史上一段最慘烈的饑荒中,餓死的三千六百萬中國人立碑;更要為造成大饑荒的極權制度立碑。他原打算把書名定為《天堂的路》,背後不無對專權「人禍」造成大災荒的反諷。
楊繼繩是著名作家、學者,在新華社當了三十五年記者、編輯,曾三度採訪趙紫陽,現為《炎黃月刊》副社長。他花了十年時間,利用到全國各地採訪的機會,查閱資料,訪問經歷大饑荒的人,收集上千萬字的資料數據,以事實和數據揭露這慘絕人寰的史料。
該書分上下兩篇,合共約一千頁,上篇集中報導及揭露中國各省如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在大饑荒期間的真實情況,包括人吃人的慘況、官僚對老百姓的殘酷逼害、制度的腐敗等。下篇則是作者對中國持續三、四年大饑荒問題的專題論述,探討釀成大饑荒的禍根、當權者對危機的應變、專橫制度下的遺禍,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墓碑》出版之際正值中國剛發生四川大地震,全國努力搶救全球參與關注賑災,天災人禍加深了大眾反思中國的憂患。上篇第三章「天府飢魂」中便提到一段和四川十分關鍵的史料:一九五八年三月,中共中央舉行了一次重要的成都會議,首次提出「社會建設總路線」的「三面紅旗」中心概念,依作者分析,「三面紅旗」和群眾對毛澤東的迷信盲從,正是造成六十年代大饑荒的肇因,當中還有段小插曲:毛澤東參觀都江堰時望著離堆問道:「這岩會不會被水沖掉?」陪同的省領導答說岩粒很堅固。毛澤東再問道:「一百萬年後會不會?」眾人一時答不上,但卻反覆思量毛主席的智慧提問,受皇恩的啟發,覺得那闔乎千代子孫的幸福,便立即動工用鋼筋水泥加固了離堆。
可是,中國人的苦難從沒止息,據知,大饑荒中四川餓死的人數為一千至一千二百萬,也是全國饑荒時間最久的省份。書中提及的那場成都會議,彷彿預示饑荒和政治的狂飆,逐步吞噬老百姓的性命。由地震橫禍以致楊繼繩的《墓碑》饑餓誌,就是叫世人在世世代代不堪回首的國難中,以史為鑑,以勇氣建構穩健和諧的社會,正視生命的價值,那才是真正通向天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