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產業合作 創造多贏局面

2008-08-15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與港大商學院亞洲案例研究中心製作的六集電視專輯《聚焦亞洲商界領袖》(Focus Asia Business Leaders)在七月中起一連六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播映,建立了香港的大學為國際廣播機構製作節目的先例,也反映了在當代媒體生態下, 學界和業界合作的新趨勢。

  在高科技的衝擊下,傳統傳媒深受威脅,報紙作為一個新聞的載體,生存面臨危機。同時,資訊氾濫,競爭激烈,商業媒體日趨商業化。國際大媒體也紛紛削減投放於新聞報導上的資源。根據美國《新聞業精進計劃》(Project for Excellence in Journalism)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美國報章中,三份二已減少報導新聞的篇幅,一半以上收縮國際新聞內容。為了填補新聞空隙,美國一些基金會挺身支持學界,提供資金給新聞學院製作新聞內容,出現了愈來愈多大學界和社會業界的協作計劃。

美國學界與媒體協作計劃
  事實上,美國不少大學一向已為媒體提供新聞服務,比如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新聞學院,便是較突出的例子。學院設立一個擁有完善設備的電視台,是全美唯一附屬於全國商業電視網絡(NBC)的大學電視台,由一位資深的新聞編導擔任主管。 這個電視台將受薪的員工數目減到最低,讓他們輔導付學費的學生,寓學習於工作,而且可以得到學分。密蘇里新聞學院還出版日報公開發售,是當地小鎮一份商業報紙的競爭對手;學生也可以選課到報紙實習,爭取前線經驗。香港大學每年派去密蘇里大學訪問交流學習的新聞學生,都有機會到密大的電視台和日報實習,參與製作和出版,受益良多。

  美國的新聞學院還有成立新聞通訊社,向商業媒體發佈新聞,當中包括美國兩大頂尖新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生院的哥大新聞通訊社(Columbia News Service)和美國西北大學新聞學院的梅爾新聞通訊社(Medill News Service)。哥大新聞學院一位負責人說,可能因為商業報紙裁員的關係,學生稿件給採用的頻度近月來出現增加趨勢, 那對學生當然是好消息。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新聞學院卻是另一模式,與以深入調查報導見稱的《前線》新聞雜誌(Frontline)合作 ,前線的高級監製Lowell Bergman、在柏克萊大學新聞學院任職教授,主持《前線》工作坊(Frontline Workshop), 學生也參與製作,同時得到學分。《前線》的「婆家」是遠在波士頓是的WGBH公共廣播電視,在美國數百個公共電視台中,規模最大、品牌節目最多,《Frontline》就是其一,得獎無數。Bergman大名鼎鼎,曾任CBS《六十分鐘》的編導,但是因為製作了揭露煙草公司內幕的報導和CBS高層發生衝突。 這段故事被好萊塢搬上螢幕,就是電影《奪命煙幕》(The Insider),由Al Pacino扮演 Bergman。

  鑒於主流媒體的萎縮 ,兩年前,卡內基和福特基金會(Carnegie and Ford Foundation)創辦了一個名為「新聞21」(News21)的專案,撥款給五間新聞學院和媒體加強協作。首年夏天,來自五校的四十四位同學,參與為期十周的新聞工作坊,分組選題、採訪報導,為主流傳媒提供新聞作品。五校也積極與各傳媒機構聯繫,推薦同學的勞動成果,爭取發表的機會。項目推出之初,外界有人不以為然,認為等於津貼商營媒體,而不是給主流媒體壓力,要求他們對嚴肅的新聞投以資源。不過,兩年下來,「新聞21」也有不錯的成果。二零零六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播放一小時特備節目︱《前線以外》(Beyond the Frontline),便是由柏克萊新聞學院的六位畢業生攝製。他們的攝製隊跟隨美國軍人和和平志願軍穿州過省,採訪拍攝,他們的故事,如實反映了戰事背後美國軍人的生活點滴,對戰爭提供了嶄新的視野。其他學生的作品,也得到了媒體採用。兩個基金會已增加了撥款,擴大「新聞21」網絡到更多的大學。

  今年夏季,在華盛頓的美國大學也成立了「調查報導工作坊」,由資深傳媒人Charles Lewis主持。Lewis 是個奇人,廿年前 辭掉了在《六十分鐘》的編導工作,不滿CBS的商業化,成立了一個非牟利的新聞調查中心。 這個中心「戰績彪炳」,持久作戰地發表了系列 獨家報導,上了不少大報的頭版。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用白宮的「林肯臥室」(Lincoln Bedroom)招待捐錢給他助選的友人,就是Lewis揭露的獨家新聞,引起全國注目。兩年前,Lewis安排了原中心的接班人, 到普林斯頓和哈佛大學教學研究兩年後,回到了老家華府,成為了美國大學的教授。一個月前在華府見到他,聽他解析說,「調查報導工作坊的目的,是為多媒體廣播及出版提供有意義、原創、具國際視野的調查報導。」他雄心勃勃,計劃發展新模式的調查報導,並會和其他非牟利團體合作。

創造多贏局面
  學界和產業合作,可以創造多贏局面,商業得到較廉價,甚至於免費的新聞節目內容;學生得到發表和鍛煉機會,有助於就業與個人專業水準的提升;學校方面,能得到業界的支持和更多的資源,有利豐富教學內容,還有機會回饋社會;業界對學界也是個考驗,要求教學的不單紙上談兵,而是面對市場的考驗,拿出真功夫來面對市民大眾。市民會是最大的贏家,能得到更多元化,更有深度的新聞報導。

  當然,合作的建立和成功有一些前提條件, 譬如要有基金會或其他的經費來源提供支持;大學的用人政策能容許全職聘用資深的傳媒人,給他們適當的職稱,讓他們成為實踐項目的領軍人物。香港的三年制大學不利於成立比較長期性的工作坊,讓學生參與製作高水準的作品。「三改四」、大學成為四年制後, 教學的空間會比較多,可以開創新的課程,增加和社會的協作。


*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製作的《聚焦亞洲商界領袖》共十一集,系列人物的選擇,不是因為他們最富有或是最有影響力,而是因為他們的管理模式,有國際性的意義,值得推廣介紹, 特別可以用來做商學院的教材。亞洲案例研究中心多年來寫了二百多個案例,通過哈佛商學院的案例中心和歐洲案例中心發行出售,這一趟增加了半小時的視頻節目,其中兩個有關傳媒的研究和案例——鳳凰衛視行政總裁劉長樂、香港經濟日報集團主席馮紹波——由筆者負責。和商學院的教授合作,是個愉快的經驗,和BBC談判,則非常吃力,結果BBC選了與中國和香港有關的六集, 趕在奧運前夕播出。專題的其他大中華地區的商界翹楚,包括: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威漢營銷傳播集團主席及首席執行官陳一枬、港鐵行政總裁周松崗及廣州珠江鋼琴集團前董事長童志成。每集介紹了集團經營的心得,並由「主角」現身說法,配合專家的評點。

收看《聚焦亞洲商界領袖》電視專輯介紹短片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