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有助拓展出版創意

2008-08-15
香港製作的pop-up book世界聞名。
《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榮獲印製大獎。
  成年時代才愛上閱讀的我,就是覺得香港的出版物題材太少、太窄,了無新意。遇上到外地旅行,總愛流連當地的書店。當然我也明白出版商是有著經營、作者、製作等諸如此類的難處。可喜的是在近十年,香港的出版物題材闊了不少,製作精美,人們雖常抱怨書價昂貴,但若以書價和其他消費物相比,其實絕不昂貴,更可謂物超所值。

  為何近十年香港的出版題材得以擴闊?箇中原因不少;但科技,尤其是製作及印刷科技所起的作用可多著呢。

彩色印刷的興起
  早年的圖書因成本問題,鮮有彩色印刷,後於八十年代中,因印刷科技的轉變,成本下降,彩色印刷已變得非常普遍,加上當年香港的分色技術非常發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香港人普遍也富裕了,負擔能力好了,對事物要求也提高不少。

  彩色印刷吸引了很多新加入的讀者,很多圖書題材也因此而變得興旺,例如:各類攝影集、畫冊,以家居裝潢、時裝設計、古董、風景、人物為題等。但在某些題材上,有些出版商還是望題卻步的。例如:珠寶、首飾等專書,論及建築和機械結構等,皆因在圖片處理方面的功夫甚多,成本不菲,需時也長,假若圖片質素不好,又令書刊枯索無味。

  隨著電腦軟件的發達,色彩修補也非難事,數碼攝影更幫攝影師解決不少限制及空間不足的問題,甚麼結構圖也可於短時間內完成,既精確又仔細。我常想類似《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它榮獲二零零六年香港印製大獎優秀出版最佳出版意念獎)的圖書,在未有電腦科技之前是難以出版的。

低成本的利與弊
  上面提及早年我喜在外地購書,它們的題材五花八門,價錢也不算昂貴,其實那些圖書大部份是由香港印製的(當時香港印刷商還未北移,但香港當時已是世界印刷四大中心之一),有些製作技術已存在,但只因香港圖書的發行量少,很多製作方法也不適用,但隨著科技發達,製作的方法也適用於較少量的印刷,成本問題才得以解決。

  此外,在搜書的過程中,我又發現到在外地,例如歐洲、日本及台灣等,他們出版題材不只廣泛,還常配以不同的印製技術。圖書的效果是否美觀、讀者是否喜歡是非常主觀的,當中又夾著市場因素,但最少可看出他們積極使用不同的製作技術和物料。反觀香港,有些出版商還是以成本作主導(成本保持越低越好),以及對甚麼新技術、新花樣也不感興趣,他們不鼓勵設計者作新嘗試,不想製作人用新技術。當中更有些是多年也只沿用一間印刷商去編印所有書目,那麼圖書的設計,便受制於該印刷商的設備和它所能提供的服務及物料。

  以生意角度來看,成本低故然有利,但以市場的情況來看,它可能有害,甚至令產品(圖書)處於不利位置,只要題材配合,運用得宜,投資多一些成本是很值得的。就以幾米的圖書系列為例,它採用優質粉紙,圖像經特別的色彩處理,精美的多色印刷,封面常加入局部UV、啤、摺等效果,有些更用精裝硬皮形式,它的定價不平,但因製作精美,又可作禮物送給朋友,讀者/消費者是接受得來的,而圖書的價值和地位也得以大大提高。反之,有些圖書,其題材和內容也不弱,但出版商只以平庸的印製方式,採用平價油墨和紙張,設計排版也毫無心思和新意,務求控制成本,它的售價雖平,但銷量差勁,不時要減價速銷也乏人問津。更壞之處,是出版商還未明白箇中原因,平白扼殺了作者的心血。難怪香港有些有名的作者常要介入設計及製作的過程中,以確保其心血在製成後的賣相保證有一定水準。

  我常認為作為出版商是需要審慎去處理作者的心血,由設計、排版、選紙、印刷(可配以加工技術,熨金、UV等)至釘裝形式。我試以歌曲作比喻,一首歌曲因歌手演繹不好、曲編或配樂等問題不濟,而不流行不受歡迎,它還有機會轉由他人主唱,重新編錄等而再面世;但圖書就算撇除版權問題,也很難有此類安排,更可說永不超生,我切實希望出版人無論在題材上、發掘作者、設計、製作等也能更具前瞻性,而不是被動地要待讀者反映才作出改變。

高新科技加創意心思
  當人們常談論高科技、新科技時,很多人也不知印刷業所應用的高、新科技,以及所投資相對於其他行業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年五月我所屬的學會(香港印藝學會)率領了五十多人到德國的德魯巴參觀全球四年一度、規模最大、覆蓋整個印藝行業的展會。場中所見,盡是嶄新、高超的科技。我們團內有香港浸會大學講師張正甫先生和他的學生,他們以行外人身份也見證了印製於科技的發展及應用的震撼。

  科技絕對有助拓展出版創意疆界,在香港輸出的印刷圖書中,不少是以印製技術配以手工藝取勝的,印製技術是香港印刷商孜孜不倦的吸引新知識和參察各地得來,有些更是自己鑽研,改良技術而來的;而手工藝則有賴國內的大量勞動力幫忙。香港製作的的彈跳書(pop-up book)世界聞名,其他製作精美的圖書更利用多種技術去結合附著物,如香水、茶葉、立體畫、植毛紙玩具、玉器、繩結等等,使出版題材更廣闊,表達能力更高。

  科技不只拓展出版創意的疆界,它揉合了作者的心思意念,設計師匠心獨運的設計,印刷商專業的技術和物科的運用,把題材表達得淋離盡致,把圖書變成禮品,甚至藝術品,為圖書注入更深更廣的功用,加強其角色,加長其壽命,是創意的集結,也成了文化創意的產業,令讀者有著多重的閱讀享受,令圖書有珍藏及留存的價值。

  很多人以科技能怎樣使生活變得更方便,作為其價值的準則。然而很多新科技/高科技,其內裡的價值早已超越了方便的層次。而我則會以科技能否引發、創出事物的潛在意義作為評價,我更希望人們能善用科技,豐富人類的生活,並加添生命的實質和意義。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

「港漫」與創意工業

馮應謙
2015-07-01

比較香港免費報紙的內容和風格

陳樂怡,李曉茹,李韋瑤,李惠珊,黃嘉盈
蘇鑰機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