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電影大片還是新聞直播?——旁觀奧運傳播中的規則制約現象

2008-09-15
全球觀眾見證北京奧運的呈現。
  北京奧運會閉幕了。奧林匹克的奮鬥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愈加深入人心,激勵更多的中國人奮發向前。這或許是奧運會留給中國的一份最可寶貴的遺產。不過只說「更高、更快、更強」還不準確,奧林匹克運動的真諦是規則下的「更高、更快、更強」,是對「規則至上」的尊重。沒有規則,「更高、更快、更強」將失去公平、正義以及傳播友好和和平訊息的價值,也就不會有任何積極的社會意義。此次中國傾全力舉辦了一屆「truly exceptional」的奧運會,說明中國對於「規則至上」原則和價值觀的切實推崇與弘揚,這對中國延續千年的傳統的皇威主宰、集權人治的定律和意識,是針鋒相對的潛在否定和宣戰。主辦奧運會對中國的發展推動極大。

奧運開幕主題曲的規則性
  規則有不同類別,有不同層級,也有顯明和潛隱之分,更有剛性和柔性之別。近期歷屆奧運會開幕式上,主題歌演唱成為不可缺少的環節,或可謂之「規定動作」,主辦城市皆不敢掉以輕心。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你和我》的出現,多少讓人意外。在靜謐的半空之中,主唱者歌聲深情響起,托出一片李叔同筆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悵婉意境。音樂旋法、傳播情景以及樂思的抑揚舒卷,酷似《送別》,給聽者安寧委婉、私心傾吐之觸動,加上淡淡憂傷的點染。這首歌在幾萬人共時空的體育場中︱更不用說有數十億人借助傳媒在共睹聆聽︱的輻射張力,顯然不足以充盈彼時那個巨大的心緒期待空間。

  張藝謀導演表示不願採用類似韓國奧運會《手拉手》、西班牙奧運會《巴賽隆納》、悉尼奧運會《聖火》等那類高亢激越、令人血脈賁張的主題歌風格,因為他覺得那條路已經「非常擁堵和塞車」了。另闢蹊徑是有道理的,但特定情境是具有規則性和限制力的。奧運會開幕式主題歌基本應當是廣場性的,能夠同唱共嚷,即刻點燃近十萬現場人的心情,也讓即將登上賽場的各國運動員振奮激昂;再優美的小夜曲、催眠歌、葬禮曲等等,在此都不大合宜。歌曲能否廣為傳唱,首先要看能否撥動眾人的心弦,不論什麼風格。歌從心出,亦是同理。就此而言,今次奧運會開閉幕式上的主唱歌曲能走多遠呢?

奉行雙重標準
  與對主題歌看法的分歧相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兩個中國小女孩的形象和聲音的「人為組合」,引起海內外更大的爭論和對立。澳大利亞主流大報(二零零八年八月十三日)用約半版大小的頭版新聞照片來報導這兩位中國小女孩的「形聲組合」,而此前幾天這樣的版位和篇幅只有澳大利亞的金牌獲得者才能佔據。

  在開幕式上,一身紅衣的小女孩林妙可出現在場中,童聲獨唱《歌唱祖國》,令無數人深為感動。不料事後主創團隊的音樂總監陳其鋼披露,觀眾現場聽到的歌聲並非林妙可的,而是另一位小女孩楊沛宜的歌聲的先期錄音;採用「組合」做法的理由是為了更「完美」。這種解釋的確有道理,只是完美原則的貫徹在整個開幕式中並不徹底;因為人們看到其間有不少出場人士的容貌、身材、語音和聲調遠不完美。例如,國際奧會主席羅格先生的英語腔調就既不地道也不悅耳。但是,為什麼在羅格先生和中國小女孩身上使用雙重標準呢?毛病可能出在兩點上:一是主創團隊把完美置於真實之前,二是在執行這一原則時奉行避難就易的策略。羅格先生不會同意為他配音的任何提議,但是中國小女孩及其父母則有可能會接受和服從,或者根本無需讓他們知道。於是,人們看到了這樣一幕由雙重規則指導出來的演出。

不應為「完美」而去犧牲「真實」
  說到這,人們可能會把責備的目光投向主創團隊,甚至主創決策人士。其實,板子並不能就此簡單地打下去。我們可以把贊同和反對「雙簧」做法的雙方分為「完美派」和「真實派」;一邊以是否「完美」為判斷標準,一邊以是否「真實」為裁判準繩。雙方所持的判斷標準顯然是完全不同的,爭論也有點「雞同鴨講」的味道。這問題的關鍵是,先要判定所爭之事本身的性質,然後才好決定按照什麼規則來處理它。

  首先,從媒介傳播的角度來看,實況轉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究竟等同於轉播一部「電影」呢,還是即時報導一個正在發生的現實事件?相信多數人的回答是後者,因為整個開幕式是一個新聞過程和即時事件。在觀眾的潛意識中,目睹真實的發生是重要的。其次,如果把「完美」和「真實」都看作是標準,實現前者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後者。最後,「完美」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追求,你的「完美」也許並非眾人期望的「完美」,而「真實」則是相對客觀和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滿足。所以,在真實的基礎上求盡可能的完美是可行之路,也是尊重最大多數觀眾的需求,而不應為了某一種「完美」而先行犧牲掉真實。

  電影在本質上是藝術的自我表達,而新聞報導的第一要義是客觀的真實呈現。相比之下,新聞報導必須更多地考慮和尊重受眾的規則和立場,這與導演電影略有不同。全球觀眾通過電視轉播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固然是為了看中國將呈現什麼,同時也要看中國呈現背後的規則和價值觀是什麼。「人工組合」的小瑕疵一經披露,就在相當程度上顛覆了即時傳播的真實性,也使輝煌的開幕式背後的傳播思維定勢受到質疑,這是令人感喟的。重視過程和尊重規則非常要緊;這也是人們通常強調算式推演過程的正確,要高於僅僅結果得數正確的道理。

  張藝謀導演並沒有錯,他可能還是按照以往工作的思維習慣在「導電影」;但是也許沒有人提醒他:這一次全球億萬觀眾卻不是為「看電影」而來。有誰見過幾十億人同場共看一部電影?全球觀眾矚目這一刻,是希望看到和見證這個真實的歷史瞬間,以及此時此刻的中國和她的即時表現。

新聞傳播專業的反思
  「人工組合」的出現給中國新聞傳播工作者的專業提醒是不容忽視的,特別在新聞和藝術甚至娛樂搞笑之間的界限愈加含糊、倍受忽視的今天。

  造成這一處理失當的原因有三種猜測可能:一是出於保密考慮,新聞傳播專家沒能進入開幕式主創核心決策圈;這是封閉的小圈子運作造成的缺失。二是新聞傳播專家進入了核心決策圈,但是沒有提供相關的專業意見和判斷;這是行業失誤和專業失職。三是新聞傳播專家進入了核心決策圈,也提出了明確的專業意見和判斷,但是沒有被採納;這說明媒介傳播的專業規則還未得到應有的社會尊崇。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