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服務公眾理念.追求卓越新聞藝術 — 第二屆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活動綜述

2009-02-12
五位普立茲新聞獎得主應邀來港分享經驗。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日至十七日,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主辦的第二屆普立茲新聞獎工作坊在港成功舉行。此次活動邀請五位普立茲新聞獎得主來港演講、授課,他們分別是劉香成 — 一九九二年新聞攝影獎、G. Fields — 一九九三年公共服務獎、L. Dash — 一九九五年解釋性報導獎、D. Johnston — 二零零一年專線報導獎、S. Fainaru — 二零零八年國家報導獎。在為期八天的學術交流活動中,五位得獎主分別以他們的新聞報導專長為背景,以講座、研討會、課堂分享等形式與師生、媒體從業者及公眾交流心得,對本港未來記者的培育貢獻個人的體會和經驗。

新聞記者如何應對傳媒科技變革
  在工作坊開幕式當天的論壇中,五位得獎主共同探討全球化與科技發展對新聞界的影響和衝擊。他們坦言互聯網、多媒體、博客等對於未來新聞業的輔助作用不容小覷,但傳統傳媒一直維繫的倫理道德以及守則仍需堅守。劉香成認為多媒體的運用只是技術的進步,如何通過影像啟發人們的思考、扭轉他們墨守成規的視角才是根本;Dash則認為傳統新聞業不會因為博客的出現而終結,因為網上的言論充斥著個人的意見和未被核實的描述;同樣Johnston也認為新聞本質還是在於如何講述一個不為大眾知道的故事,網絡等技術的革新不會使得新聞的理念輕易消褪;Fields對於網絡帶來的「市民新聞」浪潮給予認同,但他還是認為記者的報導最為真實與可信;Fainaru告訴我們,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進行準確的報導與核實最為關鍵。

用人性講述故事
  劉香成先生曾任美聯社及美國《時代週刊》記者及攝影師,得獎作品用圖片生動勾勒出蘇聯解體的重大新聞。作為華人世界最知名的攝影師之一,劉香成以局內人的體驗、局外人的敏感,把鏡頭對準了普通面孔,真實還原了正處於驚人轉型期的中國。在這位普立茲得獎主的眼裡,攝影不是繪畫的延伸,也非題字的風景,它是一種創造的工具,改變人們固有的觀看方式。卓越的攝影記者是在用自己的觀察,用一種獨特的語言把事件表達出來。用圖片來講述一個故事,在他看來,只有能真正打動人的才是好的新聞作品,例如他曾憑藉一張在北京民運期間拍下的坦克車臨下的一對單車情侶而獲得殊榮。從人性的角度瞭解事件,劉香成告訴未來新聞攝影師們如何用「另者」的姿態敍述歷程。

  對此,Dash深表贊同。Dash 先生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得獎作品講述貧困的李羅莎如何在華盛頓掙紮求存。現以大學新聞教學為正職的 Dash先生,對於深入採訪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著重介紹了自己獨創的四步式採訪,以美國低下層黑人家庭在城市中的困境為個案,向同學講授了從受訪者較為安全的校園記憶開始,循序進入到家庭、信仰乃至獨立於家庭之外的個人經歷,層層剝開,使採訪對象逐漸卸下心房,摘下面對公眾的面具。在發掘故事的過程中,與採訪對象建立信任感,發掘普世的人性,秉承專業素養,是Dash教授對於新聞從業人員的期許。

  Fainaru先生為《華盛頓郵報》駐外記者。得獎作品關注伊拉克私人軍隊,並對黑水公司和其他私人保安公司進行深度調查。Fainar深入戰場的前線,和士兵日夜相伴,獲得了難能可貴的第一手材料。通過講述美國大兵的故事,Fainar以別樣的方式完成了他的戰爭報導。他的經歷和講述,使得在場的聽眾感受到記者專業的表現和投入的無畏。他向每一位未來記者傳遞的新聞理念是:尋找事實的最好方法,就是親臨現場,無論那有多危險。他也坦言,戰地新聞雖然好處多多,但也不乏弊端,例如不可避免地陷入政府的監管、如何規避危險等問題,也值得記者的關注。

政經新聞:解讀「數字的秘密」
  Fields先生曾任《邁阿密先驅報》商業專線記者及專欄作家。得獎作品報導安德魯颶風災害及災後的經濟影響。Field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公共行政學院的畢業生,研習國際貿易及公共政策經濟學,他的教育背景使得他更加關注國際關係。Field探討在拉丁巨龍逐漸崛起的過程中,中美兩國到底誰對拉美更具影響力?Fields認為,一方面,美國對拉美的影響力一直都不容忽視;另一方面,拉美如今是中國密切的經濟夥伴,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拉美和中國在諸如就業以及社會資本等方面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明顯。在題為「繁盛的華爾街末日將至?」的講座中,Fields從國際關係的角度,分析了美林、雷曼兄弟等大投資銀行的紛紛倒閉對中美經濟的影響。Fields相信,美國的金融風暴的後果很快會大面積影響到中國。他還深信,不管怎樣,中美之間未來的關係遠遠比現在華爾街的風暴顯現出來的問題更加複雜和多變。

  Johnston先生曾任《紐約時報》記者,得獎作品揭露美國稅法的不公平及存在的漏洞,並由此引發了美國的稅制改革。作為一位有著四十多年調查性新聞寫作經驗的記者,Johnsto在工作坊的第一場公開講座中以「採訪的藝術」為題,和師生們共同探討了新聞採訪的技巧。他認為,要成為一個好的記者,首先就要具備好的採訪技巧。記者要和受訪者建立友好、互信的關係。在採訪中,如果記者嘗試使用受訪者使用過的動詞,將會和受訪者拉近距離,達到更好交流。他認為,記者在採訪前一定要做好功課,做足研究。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要善於觀察,善於質疑。記者要恰當地提問,多從受訪者的角度考慮。為了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記者在採訪之後還要認真閱讀採訪筆記,注重引文的真實。如有必要,要對受訪者的言語進行事後核查,確保真實。Johnston先生在題為「你有興趣知道這些新聞嗎?」的講座中,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二千五百年前以及二百三十二年前的記者漏報的新聞。回顧這些被忽視的信息會讓新聞報導更加出色。要做一名出色的調查性新聞記者,記者需要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追尋歷史的起源,這些源頭都能幫助記者清晰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挖掘新聞事件的真相。在「數字的力量」的講座中,Johnston先生用個人的新聞實踐經歷告訴我們如何透析大量資料背後的實質涵義。他講述了個人的成名經歷,是因揭發美國稅法的不公平及存在的漏洞而聞名。他強調,記者要善於從眾多的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公佈的數字報表中發現問題,觀察那些看似枯燥的數字,你會發現這些數字隱藏的「秘密」,然後順藤摸瓜,做研究,做採訪,挖掘事實的真相。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