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工業要救?怎樣救?

2002-10-15
當阿欣知道父親拒絕她獲釋後回家居住, 感到前路一片迷茫。
阿欣生活放縱,沉迷玩樂,以偷竊為生。
欣母對阿欣管教嚴苛,為免她重蹈覆轍。
阿欣明白母親的苦心,開始重新做人。
欣母得到丈夫的支持和接納,給與阿欣一個全新的家。
二○○二年九月十二日,香港電影界響起了警號:尖沙咀港威戲院四點場,錄得零票房----即沒有一位觀眾的驚人記錄。同地區的另一間戲院的十二時半場,祇售出兩張門票,真可謂聞者傷心、見者搖頭,令人為之嘆息不已。整個香港一共有五十三間戲院,生意可用兩個字來形容:慘情!


戲院減價能否吸引觀眾?

香港電影院的票房,亦由一九九三年每日平均四百二十八萬元,驟減至去年的二百八十四萬,跌幅33%,更跌至今年九月十六日的五十一萬六千元,跌幅達到85%,破十年來的新低,對香港電影而言,無疑是噩耗一個。如果我們還記得的話,香港全盛時期,單一日的票房紀錄是七百多萬元。而過去十年的票房總收入,一九九三年全年有15.65億元,一九九八年為10.53億,二零零零年為9.49億,二零零一年為10.40億。今年的首八個月,票房為7.53億,比去年同期減少12.8%,暑期旺季的七、八月份,票房較去年同期更下跌超過33%,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今年九月份,有兩家戲院相繼關門大吉,在此危急時刻,六家電影公司包括寰亞、寰宇、美亞、東方、星皓及英皇等,於九月十七日召開緊急救亡大會,一致通過要求院商由週一至週四全面減票價,希望定在三十五至三十六元之間,週五、六及日維持原價。而早期實施的週二及三的減價成效有限,迫得六大公司聯合出面,與院商討論削價,企圖挽救香港電影於危難之中。

但不是每個院商都贊成再擴大減價的建議,戲院商會理事長黃韋琪於九月十七日表示,由於租金及營運成本未有隨通縮下調,加上經濟不景氣,以及影片質素參差不齊,拖低入座率,原先提出的二十五元優惠價已是「蝕本價」,戲院已沒有再減價空間。影協主席洪祖星亦認為現時戲院經營已經困難,如果再擴大至週一至四,只會令戲院做到死。


政府「三一一計劃」救亡方案

現在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減價多少天,而在於影片的創意缺乏,吸引力大減,無能力將觀眾重新拉回戲院,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不解決這個問題,其他恐怕都是空談。再說,戲院經營需要一定的成本,如果不顧成本,票價是繼續減了,結果是戲院也倒了。

而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亦於九月十八日召開「振興香港電影工業會議」,商討拯救方案,用業界與輿論壓力,向政府建議。因此,香港政府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在上月的立法會資訊及傳播事務委員會上,提出一項名為「三一一計劃」挽救電影業的方案,方案的主要內容為:電影公司自己籌資三份之一,政府出資三份之一,然後再做電影公司的擔保人,向銀行借餘下的三份之一。政府準備動用三年前設立的一億元電影發展基金,已用去一千萬元,剩下六千萬元作為業界的擔保,向銀行貸款,由銀行擁有影片的菲林版權。影片上映後,資金回籠須先歸還銀行及政府借出的各三份之一,餘下才是電影公司的收益,然後影片的菲林版權才歸還電影公司。據電影工作者協會代表岑建勳在九月底一次《城市論壇》上透露,他們有數據證明一部認真製作的影片,很少會連製作費的三份之二----即建議向政府及銀行借貸的款項,都收不回的。

岑建勳的估計未免過份樂觀了點,不相信,可看看近年上映的影片,虧本的比比皆是,否則,也不會有零票房的空前記錄,更不會有今日業界的救亡會議了。世界上有錢賺的事不會沒有人做的,現在香港沒有人出錢拍電影,就是看不到它有賺頭的緣故。造成今日的局面,原因當然很多,最主要是上面提到的缺乏創意,這都是業界自己首先需要檢討的地方,自己做不好,自己沒有要求在先。因此抄襲、重複不斷發生,這是直接影響觀眾拒絕進入戲院的理由。然後才是社會富裕、文化及娛樂等活動種類多元、消遣節目處處、看電影已不是主要或唯一的選擇,再然後才數翻版的影響。而事實上,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美學(或藝術),在新世紀的來臨,造就了數碼(或電腦)影像美學時代的到來,也是新一代年青人的至愛,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它,喜不喜歡它,它----數碼影像美學已經降臨到你的面前,並且,正擴展你我的無限想像空間。


解決問題根本

當然並不是說電影業瀕臨存亡的關鍵時刻不應去救,恰恰相反,應該想辦法去救。主要理由是電影除了商業因素之外,尚涉及文化元素,甚至是藝術元素。雖然,香港絕大部份電影人祇將電影視為賺錢的商品,本來無可厚非。但既然是商品,自然有自由市場的規律依循,經不起市場的考驗,虧本了也只能倒閉;經得起考驗,會繼續發展下去,這正是自由市場的真諦。現在要救市,主要是文化層面上的考慮,而且,香港電影有輝煌的過去,它曾經為香港在海外的形象增添了光彩。

業界要求政府以納稅人的錢資助,並向銀行作擔保借貸,非謹慎不可,立法會議員尤其得把好關,公帑不能亂花。特別是拍攝電影,動輒數百萬元以上,甚至過千萬之數,審批如此龐大數目的貸款,必須設立一個盡量透明、盡量公平、盡量能平衡各方的完善審批機制。也就是說,審批機制的組成人員需包含業界、商界、會計界、學界,以及有關官員等,並且訂出為各方所能接納的客觀準則,作為批款的依據。盡量做到下面三點:(一)切忌由一小撮業界人士把持,形成小圈子,將公款批給「自己友」。(二)不能只看是否有大卡士擔綱,以至置公平於不顧,令沒有勢力或關係的人士永遠沒有機會。(三)有一定時間限制,如一年或兩年為期,申請成功獲批人士或公司,在期限內不能再申請。

就算通過審批機制獲得政府及銀行的貸款,電影公司必須先運用自己三份之一的資金,並以有效單據證明確實用了,政府和銀行才可發放貸款。這樣做的理據是,避免電影公司祇利用政府公帑和銀行貸款,自己到頭來不用拿出分文,甚至可能緊縮製作費,將公款或銀行貸款部份袋袋平安,影片是拍完了,自己非但不必花一毛錢,到頭來反而有錢賺。事後影片放映與否,或賣座與否已不重要了。倘若賠了,公司大不了倒閉,一乾二淨,不必還款。這種情況在台灣的電影輔導金制度下屢見不鮮,有目共睹,政府應以此作前車之鑑,早日堵塞漏洞。否則,公帑早晚會被掏光,救市原意達不到,公帑像被丟進鹹水海裡,無聲無色,有的卻是民怨。

以公帑救市是一時燃眉之急,偶一為之,筆者是有條件支持,希望政府早日籌謀,讓「三一一計劃」能早日真真正正幫到業界。事實上,為了香港電影將來的健康發展,長遠而言,政府應該在中學階段開始發展影視教育,增設影視媒體文化的欣賞課程,培養中學生對影視文化的興趣與認識,這才是解決電影界問題的根本。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電影發展現况與問題

史文鴻
吳昊
陳嘉欣
201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