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廣播」的危機與「公共服務」的模糊性質

2009-11-12
  在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呈交報告的兩年半之後,政府終於為香港電台的未來作出決定。港台將繼續以政府部門身份提供公共廣播服務,並成立一個顧問委員會,向廣播處長提供意見。

  政府關於香港電台未來的宣佈引來廣泛的惡評。事件進一步令公眾覺得特首對特區管治的態度敷衍;正如不少評論員指出,政府的決定是一個權宜的政治妥協,缺乏理念和勇氣。公營廣播不同於國營廣播,首要是獨立於政府。香港電台保留政府部門的身份,又怎能推動公營廣播的使命,提供平台讓多元聲音發聲?成立顧問委員會的建議,只不過是為了討好愛國陣營,回應港台「冇王管」的指摘。

一個打不開的結
  的確,有關香港電台的爭議是一個打不開的結,而這個結一部份來自香港的回歸。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主流社會的意見與愛國陣營的觀點出現明顯的分歧,本地文化與內地文化的溝通未有增加,反而出現更多的衝突。一九九八年,政協徐四民在政協會議上,批評香港電台「專門罵香港特區政府和特首董建華」,破壞特區政府工作。二零零一年,港台電視節目《頭條新聞》將董建華政府比喻為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被董建華批評為低級趣味。大陸《人民日報》罕有地發炮,批評香港電台「吃裏扒外」。之後,香港電台與左派衝突持續。

  這些爭論顯示一種文化認知和政治價值觀上的巨大鴻溝。歸根究底,在本地的愛國陣營之中,大多認為政府必須要有宣傳自己政策和施政的工具,而執行這項任務就是香港電台的義務。所以,愛國陣營根本就不會接受將港台落實為公營廣播,讓港台獨立於政府的建議。但是,港台中人不少心儀英國廣播公司(BBC) 的模式,將港台定位為多元開放社會裡的公營廣播機構,對「國營廣播」的定位相當抗拒。這是港台麻煩的一個根源。

  不過,港台的麻煩也來自公共服務的模糊性質。所謂公營廣播,就是將廣播定位為公共服務。但是,甚麼是公共服務呢?很多人將公共服務理解為一種為開放社會提供的服務,目的是要維持甚至推動社會的開放。但是,在統獨問題上也可以開放嗎?一九九九年,當時的台灣駐港代表鄭安國被邀在香港電台節目解釋李登輝的兩國論,令左派勃然大怒,批評是宣揚台獨。面對台獨份子,香港電台也可以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讓他們發表意見嗎?二零零二年,香港電台一個節目準備邀請當時台灣的副總統呂秀蓮接受訪問。雖然按照節目安排,準備跟呂秀蓮談的不是統獨問題,但是事件再次令愛國陣營神經緊張。後來,政府高層介入,並成功擱置訪問。

  事件考驗不同人對開放社會的信仰和理解。相信開放社會的人認為,社會只有分歧,沒有敵我,所有問題都可以溝通和妥協,不存在甚麼你死我活的鬥爭。但是,對開放社會有保留的人總認為,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面對問題,首先是為問題定性。如果牽涉到敵我矛盾,妥協將是錯誤的。這種想法從根本上為開放社會設限,從而也否定社會的開放性質。於是,將公共服務理解為為開放社會提供的服務,也就變得有點天真。

太開放和太保守的兩難處境
  香港電台的麻煩不單來自愛國陣營,面對的爭議也不全是統獨問題。公營廣播將廣播定位為公共服務,而公共服務強調持平,即所謂不偏不倚。但是,甚麼是持平呢?二零零七年,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鏗鏘集》其中一輯《同志‧戀人》介紹同性戀人所面對的社會壓力。有觀眾向廣播事務管理局投訴節目內容,最後廣管局向香港電台發警告信,指港台違反廣播條例之中的持平原則。有同志向法庭要求司法覆核,挑戰廣管局對《同志‧戀人》的裁決,最後獲得勝訴。

  問題牽涉對持平的理解。同志團體認為,「持平報導」未必等於有正有反,亦未必要以相同篇幅報導新聞事件的每一方面。每個社會都有主流觀點和非主流觀點,公眾對主流觀點已經熟悉,傳媒沒有必要花太多篇幅報導。相反,公眾對一些非主流觀點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至因為錯誤的資訊而反對,傳媒有責任對非主流觀點作出詳細介紹。假如同性戀者佔人口十份之一,很多市民未有直接接觸,再加上大部份同性戀者由於害怕被別人歧視而不敢在公眾發聲,傳媒較為詳細地報導他們的聲音,其實並沒有違反持平原則,反而可能是真正的持平。

  但是,宗教團體未必會接受這種對持平的理解。在它們眼中,公營廣播偏於太開放,鼓勵自由,挑戰傳統。不過,在同志團體眼中,公營廣播的問題反而是太保守,所謂的持平反而是鞏固主流觀點的霸權,剝削非主流觀點的表達。公營廣播太開放和太保守的兩難處境,根本就很難中立,實現持平。

  公營廣播面對爭議,不只是本地現象。最近英國廣播公司 (BBC) 因邀請極右英國國家黨黨魁格里芬 (Nick Griffin) 亮相節目《現場問答》(Question Time) 的錄影,招來示威者闖入衝擊。反法西斯人士聲言將在電視中心外設封鎖線,阻止格里芬進入。BBC強調,國家黨是合法政黨,格里芬本人又剛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獲得議席,應讓他接受民眾提問,否則便會造成言論審查。不過,批評者認為,BBC的做法是為法西斯主義聲音提供平台,對開放社會構為危險。

香港電台真正的後盾是民意
  現時,全球不少先進國家都出現公營廣播的危機,箇中原因部份源於「公共服務」這個概念的模糊性。所謂開放和持平的價值觀,在落實的過程中都會或遲或早出現爭議。香港電台並不例外,不過遇上回歸之後香港的民主與愛國的二元對壘,港台的處境更加困難。說到底,香港電台不可能迴避政治,也不可能以編輯自主作為擋箭牌來回應政治批評。香港電台的台長一直是最難以落實政治中立原則的公務員,未來亦如是。在政府為香港電台定位作出最新決定之後,香港電台的政治化將不會減少。香港電台的台長更需要政治眼光,審時度勢,制訂製作方針,在朝在野爭取最多的支持。只是不知港台中人有多少已經有這種意識?

  社會普遍不滿政府關於香港電台未來的宣佈,但是如果不能推翻特首的決定,港台可以怎樣自保?支持港台的人可以怎樣做?一個捍衛公營廣播的切入點,就是爭取所有顧問委員會成員由香港電台現時以跨界別人士組成的顧問團中提名三十人,最後交特首確定其中十五人。關鍵是要減少一個非由普選產生的特首的委任權。

  香港電台廣播處長黃華麒曾經指出,要為香港電台爭取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首要是做好自己。處長並不反對「撑、撑、撑」,只是認為這應該是後著。其實,香港電台真正的後盾是民意。港台多年來在傳媒公信力的研究都名列電子傳媒之首,只要港台繼續做好自己,香港這個多元開放的社會,將為香港電台的長遠發展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香港公共廣播的宿命

文乃揚
2020-04-30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