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新聞專業理念 追求客觀公正報導 —第三屆普立玆新聞獎得主工作坊活動綜述

2009-12-14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日至九日,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主辦的第二屆普立玆新聞獎工作坊在港成功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七位普立玆新聞獎得主來港演講授課,他們分別是:

  * Michael Parks — 他曾任《洛杉磯時報》總編輯,是一九八七年普立玆國際新聞報導獎得主,得獎作品「中肯全面」的報導了南非反種族隔離政策;

  * Jim Amoss — 《皮卡尤恩時報》主編,任職期間帶領該報分別於一九九七以及二零零六年獲得普立玆公共服務新聞獎,其中九七年得獎作品全面分析了威脅全球魚類供給的各種情況,零六年得獎作品多角度報導了颶風卡特里娜以及災後情況;

  * Connie Schultz — 《克里夫蘭報》和創作人聯合會的專欄作家,零五年普立玆新聞評論獎得主,得獎作品獲評審委員譽為 「替受迫害者和弱勢社群發聲」;

  * Hank Klibanoff — 曾任《阿特蘭大憲法報》新聞部編輯主任,零七年普立玆歷史類獎得主之一,得獎作品《種族鬥爭:傳媒、民權運動與民族覺醒》一書深入研究有關美國南部民權運動的新聞報導;

  * Julie Cart — 《洛杉磯時報》記者,零九年普立玆解釋性新聞獎得主之一,得獎作品深入分析美國政府對西部日益嚴重的山火威脅所投入的救火資源以及取得的成效;

  * Jane Perlez — 《紐約時報》記者,零九年普立玆國際新聞報導獎得主之一,得獎作品以創新角度報導了美國加深對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軍事和政治挑戰;

  * Damon Winter — 《紐約時報》攝影記者,零九年普立玆新聞特寫攝影獎得主,得獎作品深入且多方面的展現美國總統大選活動中的巴拉克.奧巴馬。

  在香港主會場七天的學術交流活動中,七位得獎人分別以各自的新聞報導專長為背景,以十九場論壇、公開講座、座談會及課堂分享等多種形式與師生、媒體從業者及公眾交流心得體會。

社會變遷 新聞業何去何從?
  在工作坊開幕式當天的論壇中,七位普立茲新聞得獎人共同探討新聞業的未來,作為記者,職責究竟是告知,賦權還是娛樂?他們坦言隨著社會的進步,高科技的發展,傳統媒體的確面臨巨大挑戰,有時甚至做出妥協迎合受眾,但某些倫理道德以及新聞則是必須要堅守的。

  Julie Cart 表示,經濟收入問題對於媒體來說的確非常嚴峻,但是記者不應以市場價值來判斷新聞價值,只顧取悅受眾,要擔當好守門員的角色,如實報導。 Jane Perlez 堅持新聞是嚴肅的, 不該娛樂化。Hank Klibanoff 認為記者必須對自己的文章負責,要深入調查,追根究底。Connie Schultz 指出網絡不可能成為嚴肅的媒體,並提醒青年記者嚴肅寫作,事實為先。Damon Winter 指出雖然目前博客大行其道,但傳統媒體出昂貴的價錢聘請駐外記者及專題攝影師跟蹤採訪新聞,保證了新聞報導質量。Jim Amoss 則表示,傳統媒體尤其是報業的主編應該清楚知道並且把握基本報導方向,為受眾提供資訊。Michael Parks 認為面對數碼時代的挑戰,報業的確需要追求新的營商模式,保持不敗。

新聞行業 女權崛起?
  本次工作坊七位普立兹新聞得獎人中有三位是女性,於是一場由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主持,Connie Schultz、Jane Perlez、Julie Cart,以及本港三位卓越女性記者代表:鳳凰衛視新聞採訪總監閭丘露薇、曾任法新社記者的毛孟靜,以及BBC駐港記者及製作人 Angharad Law 等共同參與對話的座談會應運而生,議題從新聞專業到八卦女性記者的家庭生活。

  有男同學認為女性記者因為女性溫柔的魅力能夠容易的進行採訪,而事實並非如此。Connie Schultz 表示不能用性別來質疑專業操守,女記者本身也不能坐等邀請,應主動發表意見。Julie Cart 認為採訪時若遇到由於性別引發的尷尬問題,應該適當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不應因是女性而輕易就範。相比香港女記者的待遇,曾任法新社記者的毛孟靜就表示她並未發現歧視問題嚴重,但大多地位不高。Jane Perlez 指出作為女記者尤其女戰地記者,家庭和工作會有衝突,但不是不能解決,一切要靠自己衡量決定。曾經是單親媽媽也同樣有過戰地報導經驗的閭丘則表示,作為記者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生活,支配個人的時間。

  有同學好奇,記者和攝影師或攝像師是否會日久生情?BBC的女記者 Angharad 就質疑:「這個問題的言下之意是女記者如果不和男性搭檔發生感情,就沒法好好工作嘛?」在場的觀眾都笑了。

  整個會談火花四起,笑聲掌聲不斷,六位資深女記者從某種程度都在傳達身為女新聞從業者要對自己的專業充滿信心,知道如何應對尷尬的處境、如何順利採訪到自己想要的新聞內容,及如何在工作的時候兼顧家庭。

力求真相 反璞歸真
  除了論壇和女性記者座談會,七位得獎人還分別作了四場公開講座,議題涉及駐外記者的報導立場、報業的未來趨勢、新聞與社會下層、採訪的藝術以及新聞特寫攝影多個方面。

  曾經擔任駐外記者,足跡遍及北京、莫斯科、香港、約翰內斯堡及耶路撒冷等地的 Michael Parks 認為,記者的使命就是尋找真實的故事,並且建立更高的價值觀,追求真相,宣揚和平。《紐約時報》駐巴基斯坦的女記者Jane Perlez 表示自己的採訪方式很原始,就是全職逗留在戰地,正是這種傳統才讓 Jane 收集資料齊全,報導更深入。曾帶領旗下報紙獲得兩次普立玆獎的 Jim Amoss 認為,記者的責任就是現場調查事實,弄清事實真相,用報業機構的技術、力量、智慧以及使命感去回饋社會,而網上的民間記者是無法作到這點。Hank Klibanoff 則指出好記者不是去報導表面消息,而是要深入調查、追根究底;好記者要解釋深奧的議題,而不是試圖簡化議題。

  當今傳媒市場競爭激烈,為了鬥快鬥噱頭往往忽略對新聞事實的求證。Julie Cart 表示記者不應為了趕快報料,錯過在現場的細心觀察和訪問。工作效率應提高,但追求真相的報導立場不能改變。Connie Schultz 堅持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就是求真,並且為社會弱勢群體及受迫害者發聲,傳媒不應只報大新聞,小人物的故事也一樣精彩,更能反映某些社會問題。 身為攝影記者的 Damon Winter 則表示最精彩的畫面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時刻發生;攝影記者需深入挖掘細節,才能以照片帶給讀者親身經歷般的感動。

  七位得獎人在不同場合,不約而同講述了同一個話題:如實報導的重要性。正如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本次工作坊開幕式強調,傳媒報導若不真實,就會破壞傳媒、政府以及公眾之間的互信關係。

  結束在香港的行程後,部份得獎人又奔赴澳門、珠海、上海、北京和台北等五個分會場繼續分享個人體會與經驗,為培育兩岸三地未來記者略盡綿薄之力。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設立了亞洲區首創之普立玆新聞獎得主工作坊,每年都邀請四至七位普立玆獎得主到港進行為期一至兩週的學術交流活動。今年能吸引到大批傳媒有志青年紛至沓來,讓人欣慰,希望兩岸三地的傳媒在這些生力軍的加入後更上一層樓。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