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10220】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 黃煥忠
2021-02-20

*標題由編輯所加

芷皓:                                                                             

 

疫情下令妳無法回來香港一家人共度新歲,我和媽媽在此恭祝妳學業進步,身體健康。聞說墨爾本近日疫情反覆,又需要封城,妳要多多小心。至於香港的疫情,亦漸有減退跡象,但願如此。

香港這年頭面對的問題可謂一個接一個,垃圾圍城就是其中一個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廢物管理正是父親一直研究關注的課題。香港政府在過去十多年,雖然花了不少氣力來推動減廢工作,但減廢目標不升反降,現在的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廿九,而人均垃圾產生量已升至每人毎日1.47公斤,遠高於預期的0.8公斤。「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所訂立的目標基本上可謂全部落空。環境局在新年前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並提出「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訂下中期減廢40-45%,及回收55%的目標,基本上跟上一份藍圖的目標一樣。但這一份新藍圖有兩個較為進取的方向,顯示出政府決心和態度的改變。

 

第一個進取方向就是政府將加強投入減廢回收的工作,承認並且認真面對香港回收行業所面對的營運問題。我常常跟妳分享,香港的回收商每收一噸廢膠就要蝕一噸的投資,主要原因是香港的回收費用昂貴,而這些支出主要是由回收商承擔,但澳洲及歐洲大城市則都是由政府購買回收商的服務,以確保分類回收工作不會停擺。我在不同場合提出這個論據,政府應提供回收的費用,聘用回收商提供服務,這樣回收才會成為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無奈政府總以世界貿易組織不能直接資助回收商為由,讓回收商自生自滅。自2017年底,中國政府開始嚴禁外地沒處理的回收廢物進口,令過去兩年香港回收量即時插水,迫使政府加大投入直接招標聘用回收商進行回收。但在疫情下香港的儲備已大幅減少,政府應重新考慮以污者自付原則,利用生產者責任制,將回收到的徵費用來建立資源回收基金,用以支付基建設施和回收處理費用。

 

第二個進取方向就是零廢堆填,顯示政府跟其他先進國家一樣決心走一個循環經濟路線,轉廢為能及轉廢為材。2019年香港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大約有11500噸,即使香港的減廢率能達預期的45%水平,仍需要處理大概六千噸未分類的垃圾。政府已經正在石鼓洲興建一個能處理3000噸轉廢為能的焚化設施,但只要小心計算就知道,若要達至零填埋就需要多興建一個焚化設施。但要一個多大的焚化設施就要靠真正的源頭減廢,即是要全民協力減少家中廢物產生,例如減少叫外賣,減少包裝,改變香港人的即食文化,還要政府加速完善回收及再造設施,與大灣區建立循環經濟貿易圈,讓回收再生資源找到出路,那麼就不需要倚賴大量焚化設施來減廢。

 

要移風易俗絕不容易,但至少要有政策法規幫忙。以台北為例,實施垃圾徵費十年後,垃圾產量大幅減少六成多。但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提出至今,討論、諮詢然後再諮詢,足足浪費左超過十五年,環境局於2018年11月向立法會提交《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但最後淪為現屆立法會議員爭取選票的政治籌碼,將草案暫時擱置,令香港垃圾問題走入一個極度困局。由於一直跟進並討論這草案的議員延任一年,令這條草案能解凍再次於立法會提出討論,希望各位議員能利用你手上的一票支持通過草案,讓香港迫切的廢物處理問題得以解決。

 

其實落實垃圾徵費只是第一步,我們尚要通過立法強制源頭分類,才可以促使市民適應源頭減廢的生活模式,避免過度購買,以減少垃圾產生。這樣,政府就可以盡快落實全民資源回收,真正的零廢堆填才指日可待,否則只有焚化來減廢。

 

芷皓,希望你下半年回到香港時,香港的全民減廢已初見成效。但希望到時候疫情亦已消退,一家團聚。最後,切記注意健康,小心照顧自己!

 

爸爸

 

2021年2月20日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