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11030】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主席 李浩然
2021-10-30

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主席李浩然——同理心塑造健康人生

 

尊敬的王老師:

 

你最近好嗎?自從你離開了香港的這幾年,香港經歷了好多事情,亦為我們帶來了不少深刻的感受同反思。

 

我們不曾想過,本來友好平和的社會,竟然要以顏色將人劃分。

 

我們不曾想過,有人會因為他們的職業而被針對,為社會服務而不幸殉職竟然會遭到冷嘲熱諷。

 

我們不曾想過,一些人會因為操不同的語言而被歧視。

但好可惜,這個正是我們過去將近十年一同經歷過的真事。一個只以立場掛帥、充積著仇恨,缺少了“同理心”的時代。

 

何謂「同理心」呢?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英文諺語中的「Put yourself into others shoes」(將自己放在別人的鞋裡),指的都是將心比己、易地而處、感同身受,做事講說話之前,應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自己身處對方的位置,會有何感受、感覺。

 

其實多一份「同理心」,亦都可以令自己審視問題時,眼光更加寬闊,可以減少很多無謂的紛爭。同一個理想、同一個目標,可能可以有不同達到的方法。別以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其他人的想法就一定錯。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魯濱遜社會,既然大家有緣一起生活在香港這個家,就必須要學會尊重和共識,做到和而不同。推而廣之,與我們的民族、全人類相處都應該如此。

 

在我獲邀擔任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主席時,我反問了邀請我的同事一句說話:「價值觀都需要在學校教嗎?」在我的認知裡,不是應該由長輩、前輩、老師於日常生活當中言傳身教嗎?不是人人都應該有責任教導的嗎?是的,原來真的有教學需要。因為處身如今這個強調知識、技能、速度、效果的現代社會,價值觀往往都被我們忽略。

 

科技的進步令人與人之間交往更加緊密,但同時卻由於通訊多元導致同溫層強化,人們更願意接收和自己意見相同的資訊。而隨著中國發展崛起使美國在外交政策上躁動,將會繼續嚴重擾亂世界秩序。發展不均帶來的利益多元衝突,使社會共識更加難以達成。這些都是我們身處這個時代所要面對的重大挑戰。中國人講求中庸之道,我一直都認為是最好的處世良方。而這一切,都需要由每個人的「同理心」開始。

 

教育局的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正努力更新《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希望可以盡快推出。當中強調學校培育同學的九種首要價值觀和埋態度,除了「同理心」外,還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關愛」以及「守法」。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讓他們懂得感恩。幫助他們在成長的不同階段,遇上難題時,能夠懂得辨識當中涉及的價值觀,作出客觀分析和合理判斷,並付諸實踐,以面對未來生活上的種種挑戰。

 

價值觀的教育著重同學多重進路的學習經歷,包括融入各個學科中及全方位學習,所以不會獨立成科,亦非以課時計算。在評估方面,著重老師長期觀察等質性評估,以達到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這會對同學的成長更有幫助。我們十分期望學校幫助學生在學習之後,能夠實踐所學,多參與社會服務,從而貢獻社會、國家和世界,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

 

中國人有著我們一套處世和待人接物的價值觀。西方文化強調理性,中國文化則強調德性。但正當某些西方社會不斷膨脹個人主義,例如疫情期間我們會因為關心身邊人而自覺做好防疫措施,例如戴好口罩。但在某些西方社會,人們仍然會因為個人享樂的自由而拒絕戴口罩,或者繼續參與看球賽、去酒吧等大型聚集,此時,更加突顯出中國人價值觀當中,重視人倫和諧、重視整體公義的特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崇高理想。這一切,又必須要由每個人的「同理心」開始。

 

過去將近十年的時間,因為分歧導致不少家庭糾紛、朋友反目。如此真值得嗎?現在,是時候讓我們重新思考中國人的人文精神,重拾「同理心」,修補社會裂痕。王老師,相信你都會期待重建正確的香港精神,塑造更多健康的生命和人生,以愛同行!

 

浩然

2021年10月30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發表評論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