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蘋果電腦發表的 iPhone,轉瞬間已經過幾代的演變,技術方面亦越趨成熟。在 此機出現之前,其實手機已經能夠上網,不過其時手機上網卻不是十分流行。追查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手機內的瀏覽器比較陽春,不可以正常顯示大部份網頁,使用上亦不是很方便;
二.上網費用仍然是比較貴;
三.手機上的應用軟件比較難找,除非是電腦發燒友,其他人使用智能手機可能一個軟件也沒有安裝過。
智能手機 iPhone 的出現
直至 iPhone 的出現,改變了整個形勢。從硬件角度來看,它是第一個把桌面級數的瀏覽器放進手機上,加上特大的畫面,和較強的圖像處理,上網的體驗即時良好了很多。與此同時,電訊商亦願意把資料傳送的價格大幅降低;現在大傳送量或無限量的數據通訊計劃 (Data Plan) 已經到達一個較合理的價格。流動上網的普及,對媒體來說是一個新平台,現在大家在港鐵車廂內,也會經常碰到使用智能手機的人。
iPhone OS 平台最成功的一環是它的 App Store。比起以前 Windows Mobile 或 Palm 年代,如果用家需要一些軟件,那麼用家必須到互聯網搜尋,然後再自行將軟件上載到手機。對於慣用電腦的人當然沒有問題,但對一般的用家便有些難度了。至於 App Store,就好像是 iPhone 上的 Google 一樣,用家只需要打上關鍵字,便可以找到想要的軟件;又或可以看看有什麼流行的軟件,這使得iPhone 開發的App Store 的下載率十分之高,亦做成之後所有智能手機亦逐一建立自己的 App Store。不過 App Store 的優勢不只於此,因為 App Store 是從原本售賣音樂的 iTunes Store 演變出來,收費系統已經十分成熟,而用家亦都十分習慣這種有如購買音樂的銷售模式,所以不只是免費軟件,就連需收費的軟件,亦都獲得十分理想的銷售成績。
App Store 收費模式的成功,對新媒體帶來正面的影響。當舊媒體從報紙雜誌轉到互聯網時,遇到最大問題便是收費。如果把一本小說或雜誌做成 apps 放上 App Store 發售,過程便變得很簡單,發行者需要付出的只是製造 apps 的成本,和給 App Store 銷售額的 30% 手續費。
製造 app 的成本很視乎要做的app的質素和功能;當然,多花一點開發費用,加一點多媒體功能到 app 上,便可擁有多一些賣點。之前 App Store 有一個名為《說法國酒》 (http://itunes.apple.com/app/id355897828?mt=8) 的 app,當中除了加入一些搜尋功能外,還加了各類酒名稱的真人發聲法文正確讀音,這正正就是一個很好的多媒體應用例子。其實可以給 apps 增值的方法還有:加入影片、圖片集;根據用家坐標的 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 提供用家所在地區的內容; 又或者實時利用「推送服務」(push notification) 提供一些即時資訊給用家。
互聯網化身 app
網站內容轉做 app 現在也很普遍,很多本地大型媒體也已經有自己的 iPhone app 了。他們本身也有網站,很多內容其實也可以用瀏覽器讀取,但為什麼還要做 app 呢?一是因為大部份智能手機用家比較愛用apps多於用瀏覽器上網;二是之前說的 App Store 效應。一個成功的 app 可以達至宣傳效果,如果做一個流動版網頁反而比較難接觸到用家。關於一個 app 是好是壞,個人認為,最重要是要提供多一點網頁所不能滿足的功能,如本地資料庫。另外建議設計者要考慮「離線」(offline) 的模式,雖然現在是互聯網時代,iPhone上網也十分快,但因為 iPod Touch 只可以經Wifi 無線上網,所以離線模式對這群用家就顯得非常重要。大家還需要明白,iPod Touch 的銷售量到現在仍遠比 iPhone 多,所以我覺得一個兼具「在線」(online) 和「離線」(offline) 也可以使用的app,是十分重要的。
相對於手機型的 iPhone 或 iPod Touch,新出品的 iPad 對媒體所帶來的衝擊將會更大。iPad 第一個賣點,是他的電子書 (iBook) 和他的 iBook Store。iBook Store綜合了 App Store 的成功,除了連鎖大型書商可以在 iBook Store 上售賣書籍外,普通作者只要有作品的國際標準書號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和一個epub格式 (一種電子圖書標準) 的文件原稿,便可以出版了。
出版商利用互動平台百花齊放
蘋果公司還提供了一些iBook Store的代理 (aggregator) 給這些小作家,以解決收費的繁複程序。雖然現時 iPad 在香港還未正式發售,iBook Store 的成敗仍然未定,但可以肯定,iBook Store 已為出版商提供了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機遇。值得一提的是,iBook 現在雖然只可以在 iPad 上執行,但已經更新的 iPhone OS 4.0 中,iPhone 和 iPod Touch 也可以應用iBook,到時其潛在市場勢將非常大。 除了 iBook 以外,iPad 上的apps 更加是百花齊放。例如美國廣播公司的 ABC player (http://itunes.apple.com/us/app/abc-player/id364191819?mt=8),可以經iPad 觀看該電視台的節目重溫;其介面及易用性比其網頁更加優秀。另外一大堆新聞網站 apps 如USA Today, BBC News, Financial Times 雖然也是網上移植版,但因為他們也特別為 iPad 版設計了很美觀的介面,加上該產品本身的 touch screen 功能,整體上帶給用家的使用感覺亦是比網頁版要好。 收費軟件方便,外國的出版商也正在試著利用 App Store 的收費模式提供收費內容。最近梅鐸的新聞集團 (News Corp.) 便嘗試推出收費版的 iPad 報紙 app,名為《The Times of London》,每月收費16.99美元,(http://itunes.apple.com/app/the-times-of-london/id374015721?mt=8),結果便賣了五千份。另外他們也推出了免費下載的 free app《Wall Street Journal》(http://itunes.apple.com/app/the-wall-street-journal/id364387007?mt=8) ,而以網頁的訂閱模式收費,每星期收費 3.99 美元,兩個月來也有一萬個訂閱。《Time Magazine》(http://itunes.apple.com/app/time-magazine/id369021520?mt=8) 和《Marvel Comics》(http://itunes.apple.com/app/marvel-comics/id350027738?mt=8) 則以 free app 加 in-app purchase (則在一個app裏面付錢買一些額外功能或內容) 的方式,售賣每一期的雜誌底漫畫。由此可見,出版商仍然於 App Store 上尋找最為市場受落的內容銷售的方法。
以上各種報紙、雜誌都仍然是將實體雜誌直接轉到 iPad上 ,但《WIRED Magazine》(http://itunes.apple.com/app/wired-magazine/id373903654?mt=8) 已經嘗試在雜誌上加入大量多媒體內容,包括影片、圖片集和大量互動功能,使人覺得它就一如《哈利波特》裡面的魔法報紙,推出後亦都大受歡迎,立即成為美國paid apps首位,這可能就是未來多媒體雜誌的發展方向。
除了雜誌外,iPad 上的讀物apps 更是精彩,如《Toy Story》 (http://itunes.apple.com/app/toy-story-read-along/id364376920?mt=8) 就加入了朗讀功能及填色遊戲等;而《Alice In Wonderland》(http://itunes.apple.com/app/alice-for-the-ipad/id354537426?mt=8) 則可以用 iPad 上的加速度感應器 (accelerometer) 製造一些有趣效果。 App Store 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平台,如何做一個好 app,根本沒有一定的準則,接下來便是媒體自己發掘和利用這些新媒體接觸更多的用戶了!
一.手機內的瀏覽器比較陽春,不可以正常顯示大部份網頁,使用上亦不是很方便;
二.上網費用仍然是比較貴;
三.手機上的應用軟件比較難找,除非是電腦發燒友,其他人使用智能手機可能一個軟件也沒有安裝過。
智能手機 iPhone 的出現
直至 iPhone 的出現,改變了整個形勢。從硬件角度來看,它是第一個把桌面級數的瀏覽器放進手機上,加上特大的畫面,和較強的圖像處理,上網的體驗即時良好了很多。與此同時,電訊商亦願意把資料傳送的價格大幅降低;現在大傳送量或無限量的數據通訊計劃 (Data Plan) 已經到達一個較合理的價格。流動上網的普及,對媒體來說是一個新平台,現在大家在港鐵車廂內,也會經常碰到使用智能手機的人。
iPhone OS 平台最成功的一環是它的 App Store。比起以前 Windows Mobile 或 Palm 年代,如果用家需要一些軟件,那麼用家必須到互聯網搜尋,然後再自行將軟件上載到手機。對於慣用電腦的人當然沒有問題,但對一般的用家便有些難度了。至於 App Store,就好像是 iPhone 上的 Google 一樣,用家只需要打上關鍵字,便可以找到想要的軟件;又或可以看看有什麼流行的軟件,這使得iPhone 開發的App Store 的下載率十分之高,亦做成之後所有智能手機亦逐一建立自己的 App Store。不過 App Store 的優勢不只於此,因為 App Store 是從原本售賣音樂的 iTunes Store 演變出來,收費系統已經十分成熟,而用家亦都十分習慣這種有如購買音樂的銷售模式,所以不只是免費軟件,就連需收費的軟件,亦都獲得十分理想的銷售成績。
App Store 收費模式的成功,對新媒體帶來正面的影響。當舊媒體從報紙雜誌轉到互聯網時,遇到最大問題便是收費。如果把一本小說或雜誌做成 apps 放上 App Store 發售,過程便變得很簡單,發行者需要付出的只是製造 apps 的成本,和給 App Store 銷售額的 30% 手續費。
製造 app 的成本很視乎要做的app的質素和功能;當然,多花一點開發費用,加一點多媒體功能到 app 上,便可擁有多一些賣點。之前 App Store 有一個名為《說法國酒》 (http://itunes.apple.com/app/id355897828?mt=8) 的 app,當中除了加入一些搜尋功能外,還加了各類酒名稱的真人發聲法文正確讀音,這正正就是一個很好的多媒體應用例子。其實可以給 apps 增值的方法還有:加入影片、圖片集;根據用家坐標的 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 提供用家所在地區的內容; 又或者實時利用「推送服務」(push notification) 提供一些即時資訊給用家。
互聯網化身 app
網站內容轉做 app 現在也很普遍,很多本地大型媒體也已經有自己的 iPhone app 了。他們本身也有網站,很多內容其實也可以用瀏覽器讀取,但為什麼還要做 app 呢?一是因為大部份智能手機用家比較愛用apps多於用瀏覽器上網;二是之前說的 App Store 效應。一個成功的 app 可以達至宣傳效果,如果做一個流動版網頁反而比較難接觸到用家。關於一個 app 是好是壞,個人認為,最重要是要提供多一點網頁所不能滿足的功能,如本地資料庫。另外建議設計者要考慮「離線」(offline) 的模式,雖然現在是互聯網時代,iPhone上網也十分快,但因為 iPod Touch 只可以經Wifi 無線上網,所以離線模式對這群用家就顯得非常重要。大家還需要明白,iPod Touch 的銷售量到現在仍遠比 iPhone 多,所以我覺得一個兼具「在線」(online) 和「離線」(offline) 也可以使用的app,是十分重要的。
相對於手機型的 iPhone 或 iPod Touch,新出品的 iPad 對媒體所帶來的衝擊將會更大。iPad 第一個賣點,是他的電子書 (iBook) 和他的 iBook Store。iBook Store綜合了 App Store 的成功,除了連鎖大型書商可以在 iBook Store 上售賣書籍外,普通作者只要有作品的國際標準書號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和一個epub格式 (一種電子圖書標準) 的文件原稿,便可以出版了。
出版商利用互動平台百花齊放
蘋果公司還提供了一些iBook Store的代理 (aggregator) 給這些小作家,以解決收費的繁複程序。雖然現時 iPad 在香港還未正式發售,iBook Store 的成敗仍然未定,但可以肯定,iBook Store 已為出版商提供了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機遇。值得一提的是,iBook 現在雖然只可以在 iPad 上執行,但已經更新的 iPhone OS 4.0 中,iPhone 和 iPod Touch 也可以應用iBook,到時其潛在市場勢將非常大。 除了 iBook 以外,iPad 上的apps 更加是百花齊放。例如美國廣播公司的 ABC player (http://itunes.apple.com/us/app/abc-player/id364191819?mt=8),可以經iPad 觀看該電視台的節目重溫;其介面及易用性比其網頁更加優秀。另外一大堆新聞網站 apps 如USA Today, BBC News, Financial Times 雖然也是網上移植版,但因為他們也特別為 iPad 版設計了很美觀的介面,加上該產品本身的 touch screen 功能,整體上帶給用家的使用感覺亦是比網頁版要好。 收費軟件方便,外國的出版商也正在試著利用 App Store 的收費模式提供收費內容。最近梅鐸的新聞集團 (News Corp.) 便嘗試推出收費版的 iPad 報紙 app,名為《The Times of London》,每月收費16.99美元,(http://itunes.apple.com/app/the-times-of-london/id374015721?mt=8),結果便賣了五千份。另外他們也推出了免費下載的 free app《Wall Street Journal》(http://itunes.apple.com/app/the-wall-street-journal/id364387007?mt=8) ,而以網頁的訂閱模式收費,每星期收費 3.99 美元,兩個月來也有一萬個訂閱。《Time Magazine》(http://itunes.apple.com/app/time-magazine/id369021520?mt=8) 和《Marvel Comics》(http://itunes.apple.com/app/marvel-comics/id350027738?mt=8) 則以 free app 加 in-app purchase (則在一個app裏面付錢買一些額外功能或內容) 的方式,售賣每一期的雜誌底漫畫。由此可見,出版商仍然於 App Store 上尋找最為市場受落的內容銷售的方法。
以上各種報紙、雜誌都仍然是將實體雜誌直接轉到 iPad上 ,但《WIRED Magazine》(http://itunes.apple.com/app/wired-magazine/id373903654?mt=8) 已經嘗試在雜誌上加入大量多媒體內容,包括影片、圖片集和大量互動功能,使人覺得它就一如《哈利波特》裡面的魔法報紙,推出後亦都大受歡迎,立即成為美國paid apps首位,這可能就是未來多媒體雜誌的發展方向。
除了雜誌外,iPad 上的讀物apps 更是精彩,如《Toy Story》 (http://itunes.apple.com/app/toy-story-read-along/id364376920?mt=8) 就加入了朗讀功能及填色遊戲等;而《Alice In Wonderland》(http://itunes.apple.com/app/alice-for-the-ipad/id354537426?mt=8) 則可以用 iPad 上的加速度感應器 (accelerometer) 製造一些有趣效果。 App Store 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平台,如何做一個好 app,根本沒有一定的準則,接下來便是媒體自己發掘和利用這些新媒體接觸更多的用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