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引語」——香港中文報章新聞寫作的一大缺陷

2003-01-15
新聞寫作中是否使用直接引語,看似枝節小事,但卻關係到新聞報導的準確性、可信性和可讀性,不可等閒視之。

香港中文報章普遍忽視使用直接引語關於這一問題,作者曾作過一些調查。調查的報紙是本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明報》、《文匯報》、《東方日報》和《南華早報》,調查的時段是任意選取的去年九月一日至七日,調查的內容是這些報紙刊登的新聞中使用直接引語的情況,結果發現:有83%的新聞一條直接引語也未使用,使用了直接引語的只佔17%;而在同一時段,《南華早報》有78%的新聞使用了直接引語,其中使用了三條以上的幾近一半。

此外,作者還就在香港印行的《亞洲華爾街日報》對中國(包括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的報導作過調查,重點是該報在報導中國問題時使用直接引語的情況。調查的時段與上述調查相同,結果發現:這份英文報紙在報導中國問題時,81%的新聞使用了直接引語,其重視程度與《南華早報》不相上下,與中文報紙的17%同樣形成了巨大反差。



直接引語的使用

西方新聞界十分重視直接引語的使用,學界是這樣,業界也是如此。

在西方、特別在美國,新聞院校都把直接引語的使用列為重要講授內容。密蘇里大學出版的《新聞報導與寫作》一書中寫道,『直接引語會使新聞增加色彩,提高可信程度。使用直接引語,你是在告訴你的讀者,你已使他們與說話人建立起了直接聯繫。一看見引號,讀者馬上就會意識到:下面的內容必定非同一般。直接引語還能改變新聞的節奏和韻律,使板著的面孔驟然「多雲轉晴」。』

在美國新聞界,記者幾乎無一例外地熱衷於直接引語的採訪和使用。作者曾就此對《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在去年九月一日至七日刊登的新聞作過調查,結果發現:在新聞中使用了直接引語的佔93%,其中使用了三條以上的也高達76%。可以這樣認為:在美國,沒有直接引語,新聞簡直就構不成新聞。

西方記者採寫直接引語的熱情非常執著。近幾年來,這一做法有逐漸加強的趨勢。前幾年,美聯社增開了一個「Quotable Quotes」的欄目,專門播發當天重要人物發表的重要見解,供讀者作為新聞閱讀,也供研究人員作為可靠的新聞資料使用。



中外新聞業者不同態度

在過去廿多年後,作者作為新華社記者曾參加過許多重大採訪活動,也見證過許多前輩和同仁採寫過不少令人過目難忘的精彩引語。

一九九五年五月,作者在天津負責組織新華社對第四十三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報導。五月十四日下午,我去採訪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活動。因事先知道有記者對那次錦標賽的組織工作頗有微詞,一些外國同行甚至揚言要向薩馬蘭奇「告狀」,又聽說會面時可能會談及國際奧委會希望中國申辦二零零四年奧運會的事,所以,我在採訪時格外留心,不僅作了詳細筆記,而且還錄了音。會面後,我在現場寫了稿子,根據錄音用直接引語寫了進去。但是,當定稿從有關方面退回時,我發現我在新聞中著意寫入的直接引語中的引號被統統刪掉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是在那次世乒賽上,西方記者卻一直為採訪不到像樣的直接引語而發愁。五月一日,美聯社的一位記者專程到新華社發稿中心拜訪,說他們在語言上有困難,希望新華社能為他們提供一些中國運動員或教練說的話。他們要的是直接引語。五月十三日,當韓國運動員金澤洙在四份之一單打決賽中挫敗中國主力選手王濤、但接著又因比賽時使用了違禁膠水而被取消資格後,美聯社的那位記者又來到我們的發稿中心,主動提出以金澤洙被取消資格後的牢騷話來換取我們從王濤那裡採訪到的直接引語。

一九九三年十月二日,作者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採訪中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與英國外交大臣赫德就香港問題舉行的會談。那天,等在談判室外面的記者很多,個個都為拿不到第一手材料而坐立不安。這時,路透社駐聯合國分社社長利奧波爾德擠到我跟前,悄悄地說,「讓我們做個交易:會談結束後,我去採訪赫德,你去採訪錢,然後咱們交換一下引語,怎麼樣?」顯然,她最關心的就是能不能拿到有關這次會談的直接引語。



如何應用直接引語

中文新聞寫作有許多優點,但在直接引語使用方面也存在缺陷。西方新聞寫作有其弊病,但它的長處也足可讓人借鑒。為了在新聞寫作、特別是在使用直接引語方面實現突破,我建議從兩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更新觀念,勇於學習

應率先更新觀念的是新聞院校的教師,因為他們擔負著培養新一代記者、編輯的任務。如果他們能更新觀念,那麼,他們的理論、他們的教材,甚至他們佈置的作業,都會直接影響到青年學生,這樣培養出的人才自然會帶著一種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投入新編實踐。

應更新觀念的還有現職的編輯和記者。只有具備了「一定要在新聞中寫入直接引語」的明確意識,編輯才會向記者發出有關指示,提出相關要求,記者採訪時才會不遺餘力地去獲取重要、精彩的直接引語。

政府官員、新聞工作者應消除顧慮。官員們之所以不願記者直接引述他們的話,主要是怕承擔責任,害怕他們的話「帶著引號」見諸報端後一旦有錯而被上司追究。記者之所以不願使用直接引語,主要是怕惹麻煩,擔心會因引述不確而招惹是非、帶來法律責任。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培養一種強烈的事業心。既然選擇為官,就應為民做主,份內的事就要勇於承擔責任;既然立志以新聞報導為終身職業,心裡就應裝著廣大讀者,養成一種「捨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無畏氣概。若此,諸如要不要在新聞裡寫入直接引語、敢不敢寫入直接引語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二)方法層面的事,涉及問題較多,關鍵是搞清楚在甚麼下使用直接引語最為合宜

文無定法,直接引語的寫作也無固定模式。用與不用、在甚麼情況下使用、使用多少,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臨場發揮」。不過,根據國內外記者的經驗,根據作者個人的體會,我們仍然可以就直接引語的使用總結出一些規律。作者認為,如遇以下情況,最好使用直接引語:



*新聞人物講了一些非同一般的話----

一九八七年六月,美國前總統卡特訪問西藏。十八日,在返回北京的專機上,他向新華社記者暢談觀感,對中國政府的西藏政策備加讚揚。當天,新華社播發了相關新聞,其中用直接引語引述了卡特的以下談話:

「這次我高興地看到,宗教信仰者在西藏享有信教的自由。」

「我猜想,這些議員(指反華議員----作者注)可能沒有訪問過西藏,他們瞭解的情況可能有誤。」

「回國後,如果我把我在西藏看到的情況轉達給美國參議兩院的議員們,他們的觀點可能會同眾議院通過的議案相反。」

毫無疑問,這些直接引語大大提高了這條新聞的可信性。試想,如果記者把引文中的引號統統去掉,那麼,卡特上述評論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事實上,還真有樂於查根問底的好事之徒。卡特回到北京後曾舉行過一次記者會。會上,西方記者竟對新華社的報導提出質疑,問他是否說過這樣的話,如果說過,當時到底是怎樣說的?新華社的報導是否是斷章取義?



*新聞人物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言論----

如果知名人物發表了一些重要意見,報導時最好使用直接引語。

例如:朱鎔基總理關於香港「議而不決」的談話。朱鎔基在愛爾蘭的一次答記者問題中曾說:「香港應該團結一致,很多問題需要討論,發揚民主大家來討論,應該怎樣採取一些對策,但是也不能老是在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明報》)

次日,香港報章對此作了突出報導,在引述朱總理的話時,有的使用了直接引語,有的使用了部份引語,有的使用的是記者的轉述。使用直接引語的那些報導,在引述以上談話時,引號內的措詞也各不相同。也許因為關於這些話的「版本」太多,以致後來發生了那裡本來不該發生的爭議。

當美國總統布殊上台後,中美關係經歷了種種挫折,「九一一」事件後,兩國關係出現轉機。因此,當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十月十九日與布殊舉行首次會談後,兩人怎樣描述這種新關係就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但是,當讀者次日打開報紙尋找有關新聞時,他們看到的仍然是記者的轉述,絕少使用直接引語。



*新聞人物講了一些生動幽默、寓意深邃的話----

生動幽默、寓意深邃的話,肯定會令新聞生輝。下面與本文內容相關的往事,一直令作者感到回味無窮。這些話,當然應用直接引語寫入新聞。

前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不僅言談詼諧,而且機敏睿智,常常使用寓意深邃的雙關語來回答一些棘手的政治問題。一九九一年在競選秘書長時,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如能當選,他將只做一屆。然而,在一九九五年五月的一次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值此聯合國成立五十周年,你是否考慮過競選連任?」對此,他微微一笑,答曰:『古埃及有句諺語:「舊鞋好穿」。』這樣的回答既幽默,又含蓄,準確地表達了說話人的思想,然而又不失政治人物的尊嚴。



*使用直接引語應注意的事項----

正確使用直接引語的指引很多,但作者認為,以下幾條更為重要:

----直接引語必須準確無誤,不可有違原文,更不可違背原意。

----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斷章取義。切不可為了使新聞顯得完美無暇而修改自己的採訪記錄。

----不能杜撰新聞來源。提供新聞來源時,應同時提供他的全名和職務。

----如引述內容較多,用引號引起來的應該是最為關鍵的部份。

----寫作引語時,最好能將直接引語、間接引語和部份引語交錯使用,以增加文字的變化,令文章顯得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生動活潑。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港漫」與創意工業

馮應謙
2015-07-01

比較香港免費報紙的內容和風格

陳樂怡,李曉茹,李韋瑤,李惠珊,黃嘉盈
蘇鑰機
2015-04-08

報紙手機平台逐漸興起

蘇鑰機
葉菁華
2013-01-14

特首選舉新聞商品化

梁旭明
2012-04-13

特首選舉報章報道:總結與檢討

蘇鑰機
譚麗珊、鄧皓文
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