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報章報道:總結與檢討

2012-04-13


  特首選舉過程令香港人大開眼界,對選舉報道有更深刻的認識。在去年底傳出唐英年的「感情缺失」,到了今年二月爆出梁振英的「西九事件」,接著還有「僭建風波」和「江湖飯局」,兩人在電視辯論中又涉及「行會洩密」、「商台續牌」和「出動防暴隊」等言論爭議。三月底投票結束,梁振英在首輪選委投票中勝出,但一些事件爭端仍有後續,現時只是暫告一段落。

  在這些事件發生後,新聞傳媒自然爭相報道,其中報紙因為有較多篇幅及對事件各有立場看法,所以呈現出來的現象更令人感興趣。而且隨著涉及兩位候選人的負面新聞不斷,他們的民望如坐過山車,這些都反映在一些傳媒贊助的民意調查結果之中。

  本文的目的是展現過去三個月有關特首選舉的報章報道,特別是著眼於三位候選人的正面、中立和負面報道取向及走勢。此外,我們將十九份香港報紙分為四個類別,看看不同類別報紙的報道偏向有何異同。

  筆者在上期的《傳媒透視》及3月21日的《明報》寫過較早前的特首選舉報章報道。本文則包括過去三個月的報道情況,並探討報章報道和民意調查結果的關係,最後總結在這次選戰報道中報紙的表現和不足之處。

  本文的資料來自十九份報紙,日期由1月1日至3月31日共十三星期,包括新聞版面中的特首選舉新聞、評論及專欄,但不包括副刊、娛樂等版面的相關內容。我們要特別感謝中文大學修讀「新聞剖析」科目的六十五位同學,沒有他們付出那麼多時間收集資料,我們不可能有機會分析過萬條有關特首選舉的新聞標題。

三位候選人的報道偏向
  在一月,唐英年的負面報道比梁振英多 (見表一)。但在梁涉嫌在西九設計比賽漏報利益首先在2月1日被報刊披露後,梁的負面報道連續兩個星期反超前,直至唐英年的僭建事件在2月13日曝光。僭建事件影響唐的報道取向極大,成為個別候選人有最多負面報道的兩星期。

  梁營涉及介入黑金政治於3月7日在雜誌曝光,梁振英及唐英年均對有關報道作出回應澄清。在事件曝光的星期,梁及唐的正面、中立及負面報道數目相若,可見事件對候選人的影響有限。但接下來的一星期,即3月16日傳媒舉辦的特首選舉辯論時,梁的負面報道明顯比唐的為多。唐英年在辯論中指控梁振英曾說使用防暴隊對付廿三條示威者及縮短商台續牌,對梁的報道取向於投票前一星期有些微負面影響,同樣對唐也有些負面效果。到了投票後,報紙對兩人的報道仍是以負面為主,但對梁則在最後兩星期有點改善,而且有關報道較多。

  泛民的何俊仁沒有捲入甚麼爭議事件或醜聞,他所得的報道數量很少,而且持續是非常負面的,相信與親中報章和其他一些報紙的取態有關。

四種報紙的報道偏向
  整體而言,大眾報、中產報、免費報、和親中報的報道取態頗不相同。從表二可見,大眾報和免費報都傾向負面。中產報以中立的報道居多,但其負面標題比正面的多出超過一倍。雖然選舉期間出現大量醜聞,但親中報對梁和唐的報道仍然以中立和正面為主,但對何就非常負面。

  由於有農曆新年,在一月底各類報章的報道都頗正面,但之後大量醜聞的出現,令四類報章的負面新聞數目都攀升至高點。之後三類報紙的負面報道雖然回落,但一直徘徊在四成左右。親中報的負面報道最少,而且它們在選舉後的一個星期,負面報道馬上暴跌,正面報道上升。可能因為勝負已定,親中報要為候任特首造勢和穩定建制局面。

  從報紙標題可見,選舉前三個月的議題有頗大分別。在一月和二月,香港政治和政策議題佔了很多新聞篇幅。但關於政府和政黨的報道在三月都比較少,而有關中聯辦、泛民和工商界的報道明顯增多。對中聯辦和泛民的報道變得更負面,可能是因為中聯辦被指干預特首選情,而泛民則被指批評選舉制度和鼓吹流選。報紙對商界的報道增加了,相信是因為傳媒關心親唐營的商界會否轉軚。

報道和民意的關係
  在過去三個月,有關候選人的報章報道和他們的民望升跌,存在明顯的關係。圖一顯示三位候選人每月的平均報道偏向 (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百分比之差)。圖二是他們「出任特首適合程度」的分數,資料來自中大傳播研究中心所做的特首選舉追踨民意調查。

  我們可見對梁振英的報道偏向從一月到三月下跌了很多,他的民望評分也相應降低了。唐英年的走勢呈V型,其報道偏向先暴跌後回升;而其民望也同樣先降後稍回升。換言之,梁、唐二人的報道偏向和民意走向相一致,雖然兩者的相應幅度不同。何俊仁的報道偏向一直向下,但其民望分數卻稍微向上,兩者的走向相反。原因是儘管何俊仁沒有涉及醜聞,而且他在兩次辯論中有不錯表現,有部分報章仍不斷對他作負面報道,可以說這些報道是「對人不對事」。何俊仁的良好辯論表現,為他贏得一些口碑,所以其民意分數有些增長。

  在這次特首選舉中,候選人的言行動向被傳媒廣泛報道評論,市民得到相關資訊並形成意見,透過民意調查結果反映出來。候選人、傳媒和民意之間有個互動過程,傳媒的報道有凝聚和反映民意的功能,可能某程度上影響了選情甚至選舉結果。有了這個互動機制,候選人有壓力要回應民意走勢,做些相應的調整來增加自己的當選機會。多個民意調查機構一同參與,令大家做得更小心謹慎,使調查更公開和結果更準確,也讓市民間接參與了這個選舉,補充了小圈子投票制度的不足。

檢討報紙的報道表現
  從上述的資料數據分析近月報章的特首選舉報道表現,令大家都擔心它們是否真正做到傳媒應有的角色。無疑各大報章用了很多人力和資源來報道及評論這次選舉,但它們的表現能否令人滿意?是否符合專業要求?有否改進空間?

  首先,報章的負面選舉新聞太多,政綱及持平的評論不足。當然報道的偏向和發生事件的性質有關,醜聞不斷就自然帶來負面報道。但記者編輯們有否主動發掘一些對選委和市民「有用」的候選人資訊 (如政綱)?比例上夠不夠多?還是只是爭相追逐醜聞,單看材料的爆炸性?

  其次是事實與意見的混合。新聞界的傳統智慧要求報道和評論分開,新聞要真實、客觀和持平,評論可以有立場但要講理據。我們看到這次選戰的一些新聞,報道和評論不分,不少新聞標題充滿傾向性,尤其在「西九事件」、「僭建風波」等事上,事實與意見互相滲透,大家似乎看到的newspaper變成了viewspaper。

  第三,小部分報紙不單跟進醜聞事件,還主動炒作甚至製造 (manufacture) 新聞,「揭黑」變成「抹黑」。實際效果是有少數報章系統地攻擊某候選人,或間接協助另一參選者。有編輯在處理內容時抽起不合意的稿件,「潤飾」人家的文章,編輯變成了「偏輯」。也有報紙將醜聞主角美化,壞事當成好事來報道。這些傾斜式的新聞和作假的意見,在這次選舉報道中屢見不鮮。

  第四,香港新聞界強調編輯自主,由記者和編輯作專業判斷去處理新聞。但在這次選舉報道中,個別傳媒老闆的身影或明或暗,對所屬報紙的報道和言論似乎有相當影響。現時的傳媒都是由財團企業經營,老闆有不少其他生意和政經利益考慮,編輯部的獨立自主並非必然。

  第五,不同類型的報紙向來表現有別,因為它們要面對自己的目標讀者,因而各有風格和立場取向。一些大眾化報紙走主觀煽情路線,這不是為奇,但今次選舉中一些精英中產報也不遑多讓,其立場偏向更甚於大眾報紙。親中報紙在過程中對唐、梁兩人採取機械式的中立平衡報道取向 (但對何則不同),令大家印象深刻。到了投票前一星期,它們的微妙立場轉向,更成為了大家了解中央意旨的風向標,也值得一記。

  最後,上述這些報道特徵會引起甚麽反應?其中一個不良後果是令市民不信任傳媒。根據中大亞太研究所在三月進行的調查,三分二的市民認為選舉的負面新聞太多,六成人認為候選人的政綱資訊太少。只有一成人覺得傳媒的報道是客觀中肯,三分一市民表示傳媒報道屬過分渲染。更嚴重的是,三成半的人覺得沒有一份報紙值得信任。

  這些數字值得業界檢討反省。期望新聞界在下次選舉報道中,能有所警惕及加以改進,不要辜負市民所託。大家也要對各傳媒有更多了解和作出比較,監察它們的表現,令其成為促進公民社會發展的健康力量。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港漫」與創意工業

馮應謙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