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傳統、網絡與社交媒體對青年參與社會行動之影響-「學民思潮」2012案例

2013-01-14
  2012年9月,由中學生發起的學民思潮學生運動在國民教育的議題上,得到媒體廣泛關注及報道。本研究收集報紙及網絡媒體數據(1/9-14/9),分析比較,突顯了一個綜合了傳統與網絡媒體相互作用的新時代:青年組織建立社交媒體社群;傳統媒體廣泛報道;即時網絡新聞不斷更新;市民持續參與網絡互動,並現身參與集會、遊行、絕食等行動。

  「學民思潮」(Scholarism)由一班90後中學生於2011年5月29日成立,起初名為「學民思潮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以示組織反對政府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以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為目標。後於2012年3月,名字簡化為「學民思潮」,以示團隊除了關心政府在國民教育的進展外,更會廣泛關注教育、青年和政制議題。

  自成立以來,「學民思潮」便開始在網絡推廣,於面書(facebook)成立專頁,名為「學民思潮(Scholarism)萬人聯署!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並得到贊同和應人數高達13萬。「學民思潮」藉面書宣傳及號召市民反對政府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中包括7月29日的「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29萬人大遊行」;8月30日至9月9日期間,在政府總部外集會以及進行絕食行動。直至9月9日(星期五),特首梁振英在新聞發佈會上宣布國民教育不設三年開展期,擱置官式推行國民教育。「學民思潮」於商議多個小時之後,宣布抗爭行動結束,撒離政府總部。至此,此次由中學生發起之青年學生運動暫告一段落。

  此段期間「學民思潮」的行動,主要得助於「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全力支持。但從網絡面書的支持數據中所知,「學民思潮」仍為主要推動者(13萬比1萬2千支持數之比)。在政府總部進行絕食行動和集會期間,多個政治團體及議員政客均有到場表示支持。但由於他們都各來自不同政黨背景、政治取向、以及個人意見,行動大會都謝絕了他們的站台參與。當中包括支聯會的民主女神像,亦被要求帶走。所以,由始至終,「學民思潮」仍為行動主要推動者。

研究方法
  此次「學民思潮」青年召集行動雖為期已一段時間,但從媒體報道量來衝量,廣為得到社會大眾關注為9月1-14日期間的多次事件,包括:政府總部進行絕食行動和集會。所以,此研究進行為期兩星期的網絡及報章資料收集。於2012年9月1日至9月14日期間,從傳統新聞報紙媒體及網上媒體兩方面追踪事態發展。研究以內容分析方法,從各媒體的報道中,尋找事件發展與媒體報道可能出現的相關性的證據。是次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性質,有關數據亦只在反應事件發展的方向。將來,或以數據分析有關事件與媒體報道出現的統計分析,需要進一步研究,不在本研究目前結論所在。

  網上媒體主要分析facebook面書中的群組,以「國民教育」作關鍵字在facebook中搜尋有關群組,並集中跟進最大群組之數據。同時,在慧科新聞網(Wisenews)中以「學民思潮」作關鍵字檢索,搜尋所有報章中的有關新聞條目。搜尋時,只考慮港聞或要聞版面,而剔除財經、娛樂、體育、副刊等專欄評論或花邊新聞。今次分析,亦限於本港媒體,所以,搜尋得的境外報道亦一併刪除,包括:明報加東版,加西版,環球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台灣立報、時報、新生報、台灣蘋果日報、內地成都商報、澳門日報等。

調查結果
一:面書社交群組在網絡得到廣泛支持
  自成立以來,「學民思潮」便開始在網絡推廣,於面書(facebook)成立專頁(http://www.facebook.com/Scholarism),名為「學民思潮(Scholarism)萬人聯署!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並得到贊同和應人數高達13萬之數。以「國民教育」作關鍵字在facebook中搜尋,得到26個群組。審視內容、背景、及來源地等資料後,其中10個群組為不相關並剔除,留下16個相關群組。當中,以群組《學民思潮萬人聯署!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排於首位,以7.9.2012當天檢索「國民教育」關鍵字詞作搜尋相關群組的「讚」數目計,達135,055。

  在9月1-14日期間,本研究從面書群組《學民思潮萬人聯署!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收集了總共199個更新發表內容。更新內容包括:最近狀況、上載相片、分享連結、活動推廣、版面主題相片更新,等等。互動方面,可分為三方面,包括:「讚」(LIKE)表示讀者對更新內容表示讚賞或表示同意;「留言」(COMMENT)表示有讀者對更新內容作出回覆;「分享」(SHARE)表示讀者同意於自己的面書版面顯示有關內容,與自己的朋友社群分享內容。在更新發表當中,超過一萬人讚好(LIKE)的,有28則之多。超過超過一千個「讚」的,有190則。

  另外,「讚」的最小數目為13,最多為45400,平均值(標準偏差)為5840.3(6534.14);「留言」的最小為12,最多為1354,平均值(標準偏差)為210.91(237.78);「分享」的最小為17,最大為3789,平均值 (標準偏差)為378.92(496.92)。

  最多人讚的首五位內容更新都是相片上載及最新近況更新。發生在9月2,3,7,及8日。由於網絡活動更新都是即時更新,而回應都是短時間內收集得到,顯示大量讀者長期留意並關注事件的發展,並在網絡內容更新時,立即作出回應,包括:加「讚」以表示和應及支持。

二:青年發起社會抗爭得到傳統報章廣泛報道
  在9月1-14日兩星期期間,於慧科新聞網(WiseSearch)中,以「國民教育」關鍵字作搜尋,找出有關的本地報章新聞。為了瞭解本港的討論,剔除搜尋結果中的非本港報章。又為了只討論時事議題,只保留港聞、要聞兩個版面,而剔除娛樂、財經、副刊、體育等其他版面的專欄或討論。當中,明報即時新聞的 121筆記錄,由於是網上新聞,亦被剔除,不作傳統報章點算,但於網絡媒體中分析。

  搜尋有關報章新聞共有1128則。搜尋得出的報章,包括:am730、大公報、太陽報、成報、明報、東方日報、信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爽報、都市日報、晴報、新報、頭條日報,及蘋果日報。在兩星期裏,十五份本地報章,平均每份報章為75.2則新聞報道;若以每天計,平均為80.57篇報道;每份報章每天則有5.37篇報道。於總共得到的1128則報道當中,發現本地新聞以蘋果日報為例,以249篇居首位。大公報、新報、星島日報均有過百篇報道。

三:網絡媒體時刻更新 引發多方關注
  分析時,除傳統報章外,研究亦留意網上新聞之影響,例如:「明報即時新聞」的更新次數比每天出版的報章較多及較頻密,不停更新。在9月1-14日兩星期期間,從慧科新聞網中以「國民教育」作關鍵字搜尋,除列出本港印刷報章外,同時亦列出「明報即時新聞」港聞版類121則新聞。

  事件於9月1日起,已經有集會及絕食進行中,及至9月7日(星期五),宣布會結束並撒離政府總部。如上表所示,最多新聞更新發生在3號,6號,及8號,分別有13,19,及19則。以9月6日為例,早上7時,8時(3則),9時,10時,11時(2則),中午12時,下午2時,3時(5則),4時(2則),6時,及晚上11時,等等,均有新聞更新,提供即時訊息。若留意新聞標題,則發現事件已經受到廣泛關注,發起的青年團體「學民思潮」、參與集會的市民、報人、學校校友、行政會議成員、家教會議員、大專學生組織、內地官員、政府組織代表、大學校長、政府官員等,不斷利用大氣電波發聲,不但未能為解決事件或為事件降溫,卻帶來更多爭議。

螺旋式推動循環效應
  這幾年,由於網絡及社交媒體發展迅猛,傳統報章銷量卻年年下滑。時事評論更斷言,「傳統(媒體)策略已死」。其實,這研究卻發現,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及社交媒體並沒有誰取代誰,還起到相互助用,互相影響,互補不足的情況,以能照顧不同讀者群,不同媒體所需渠道特質,以及更立體、更多角度報道事件,並與讀者互動。就如近期調查研究所發現,傳統與網絡新聞媒體並存的情況相若。

  至於當前事件,由青年發起的社會運動,善用網絡平台建立網絡群組,爭取關注及支持,轉而受到傳統報章的廣泛報道,及後多個政府官員的隔空言論回應,激發更多市民大眾關注政府總部集會及絕食抗議行動,市民並從網絡得到即時訊息更新、文字、報章新聞連結、相片分享,市民留言等即時互動,反過來,再次引起傳統媒體的關注及報道,形成螺旋式推進循環效應。

青年參與社會事務與網絡及傳統媒體發展的啟示
一:免費網絡社交社群 促成社會關注群體組織
  在沒有財政支持下,網絡的免費資源,為這次事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支援。在組織人群、交流及互通消息、口耳相傳的方式下,竟然比其他財力雄厚的國際品牌、或多年艱苦經營的非牟利組織,在網絡媒體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表現。幾位中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一呼百應,得到十多萬人的支持和和應,並得到長期緊密關注。在動輒一個個簡單的相片上傳、狀態更新、連結或文章分享中,立刻得到幾千、幾萬人的回應等。對於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若網絡應用得宜,對社會民心將有莫大裨益。

二:運動成功與傳統新聞媒體密不可分
  相比同月發生的國際關注釣魚台事件,以「釣魚台」關鍵字作搜尋,在事情嚴峻的時段9月11-18日一星期裏,於慧科新聞網(WiseSearch)收集本港港聞要聞的新聞數據,發現總共得出90份報道,減去財經、娛樂及體育要聞,只得81則報道,平均所有報章報道每天計只得約11則報道。反之,此次青年學生運動卻得到本地報章廣泛報道。短短兩星期時間裏,竟有過千則新聞報道。最多的有二百多篇。在兩星期裏,十五份本地報章計,平均每份報章有多於75則新聞報道;若以每天計,平均每天有多於80則新聞報道。雖然,網絡社群有助推動是次青年運動,聚集了十多萬人的關注,每個更新都得到幾千、幾萬人的回應,但比起傳統報章的數字仍相距甚遠。香港有十份收費報章,發行量達百萬之數;免費報章,派發量更達三百萬份。讀者人數更是發行量之倍數計。所以,計入傳統報章每天80多則新聞,幾百萬讀者的覆蓋面,這次事件就變得更為重要,迅即成為香港社會上的重要議題。

三:網絡新聞媒體為事件增添互動
相比起報章每天印刷一次,網絡新聞媒體卻每小時,甚至一小時多次更新內容,為整件社會運動事件增添了不少互動空間,填補了傳統媒體發布時間上之不足。網絡新聞媒體與社交媒體在本質上亦有所分別。一方面,網絡新聞媒體,也是新聞媒體的一種延伸,保留了傳統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社會人士對它有一份信任與尊重。社交媒體就不同了,它的強項在於建立社群互動。但沒有多少原創內容,常以轉載傳統新聞為主。以「明報即時新聞」為例,它每小時的即時新聞更新,讓很多讀者有機會時刻利用電腦或手機獲得事件最新動態。今次事件,政府官員不斷利用大氣電波發聲,重申他們的立場,卻沒有多少人願意與發起的青年團體坐下來認真討論,交換意見立場。那些即時新聞標題,就大大加深了市民對政府官員,以及輕視年青人的印象。就算是青年及幾萬名市民聚集在政府總部前,甚或絕食,似乎都未能打動政府官員。事件鬧大了,似乎是必然的結果:青年團體在虛擬網絡建立社群發聲,報章傳媒報道,多位政府官員天天隔空回應,網絡新聞媒體即時報道,引發更多市民關注,甚至親身加入集會群眾,事情循環發展,引發更大關注及和應。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