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下可有新事?

1999-04-15

  《太陽報》面世,聲勢浩大,是九五年《蘋果日報》開辦以來本港報業又一大動作。她能否一仗功成,摧枯拉朽,現時言之尚早,但各大報章面對競爭加劇,顯然不能束手無策,坐以待斃。

  不過,中文報業總結過去四年兩輪減價戰的經驗,對今次《太陽報》以低價出擊,早已心裡有數。過去的減價戰,一些報章起初不是掉以輕心,就是靜觀其變,最後又基於形勢所迫,大幅減價,不顧一切地展開割喉競爭,處處顯得消極被動,欠缺深思熟慮的應戰策略。吸收失敗經驗,各大報章對今輪的減價衝擊不會袖手旁觀,卻不流於輕舉妄動。精英報章與新報紙目標讀者不同,不存在正面的競爭,大都表現得若無其事;大眾化報紙則量體裁衣,各施各法,頗為倚重賣報收入的報刊,不會貿然削價,否則等同自掘墳墓,因為廣告量有限而賣報收入幾近於零,彷彿切斷自己的物資輸送帶。只有廣告入息稍好才有更多策略選擇,一面送禮,一面減價,保持銷路,穩住廣告。

減價戰可會持久?

  觀念上,報界都認同割喉減價戰難以持久,無限期持續下去,恐怕會同歸於盡。賣一份蝕一份的報章,越賣得多蝕得越多,辦報者要轉虧為盈,一是倚靠廣告收入覆蓋全部成本,一是以低價招徠,盡速建立讀者基礎,再調升售價。第一種可能性成功機會不大,除非出現速戰速決,一報獨大的局面,但對於新報紙來說,實屬非份之想,更何況經濟依然低迷,據廣告業內人士估計,廣告支出繼去年下降一成多,今年會再跌近一成。

  較現實的做法是先建立陣地,保住財源,完成首輪攻勢,再籌劃下一階段的出擊策略。但新報紙何時完成首輪任務,除了取決於他們的主觀要求,例如首輪攻勢的讀者額,也要看資源支持有多少。《蘋果》老闆黎智英估計會用上一億元去支持三個月的減價戰,以近乎賣報零收入的《太陽報》,支出也許不止此數。但即使以此數計算,每年要撥備四億元。反觀東方報業至九八年九月三十日的中期業績只有一百七十萬元盈餘,去年五月亦已集資約五億元,因此《太陽報》要長期減價,非有龐大廣告收入支持不行,否則只能是對母公司財力和決心的莫大考驗。加上巿場對新報紙的反應不必久候一年半載,除非報章內容不斷創新,廣告宣傳不絕如縷,否則銷量可望於一、兩個月內趨於穩定,減價效應也大致完成。倘若不能長期減價下去,經營者的首要問題始終是測試調升價格對銷量的影響,而銷量穩定下來便該開始測試,否則促銷價維持太長,反會令讀者形成定見,認定二元為定價,日後調升,變成加價而不是回復正價。


目前香港每天出版十多份中、英文報章,各有市場定位。

《太陽》潛力與報業格局

  說到底,新報紙能否立足本港報業,還要看銷量。《太陽報》出版不久,印刷量高達三、四十萬份,該報又引述調查報告,指該報讀者人數高達一百萬,在銷量和讀者量都排行全港第三。但新報紙開辦伊始有此成績,多少與減價及新鮮感有關,能否持續下去,始終要看辦報方針和巿場競爭。

  目前本港每天出版的中文日報共十三份,從巿場定位看,可分三大類:一是不受巿場影響的中國官方在港的三份報章;二是大眾化的綜合報章,包括《太陽報》在內,共有六份;三是針對社會中層或以上的精英報紙,當中又包括兩類,一是兩份財經日報,二是兩份綜合報紙。《太陽報》未創刊前,《蘋果》及《東方》約佔去全港中文報章銷量的三分二,其餘十份報章佔餘下三分一。以讀者量計,兩份最暢銷報章佔總數百分之六十八,另三份大眾化報紙共佔百分之九,兩份財經日報共佔百分之三,而兩份精英綜合報共佔百分之八。

  倘若《太陽報》的讀者對象主要來自大眾化報章的擁躉,相信對精英報刊巿場影響不大,競爭反而會集中於擁有全港百分之七十八讀者量的大眾化報章巿場。《太陽報》要在此立足,一方面要擠佔《成報》、《新報》、《天天》的巿場,但即使可以取得三份報章的一半讀者,也只拿到約百分之五的讀者量,因此仍要向兩份最暢銷報章奪取超過五分一讀者,才可望佔據全港讀者量的五分一,確定鼎足而立的局面。


《太陽報》面世,以低價出擊。

  因此,《太陽報》除非能擴闊現有的讀者群,吸引過去不讀報的一群,特別是年青一代,否則她要立足本港報壇,就要窮盡一切方法去擠佔現有的大眾化報章巿場,對於處於弱勢的報章,可謂存亡之戰;長遠而言,精英報章亦無法置身事外,因為大眾化巿場由過去不到七成讀者量,逐步邁向八成,已令精英報章的廣告魅力減降,他們要保持銷路,也許會調整編採方針,甚至靠近大眾化路線,投其所好,結果本港報章風格拉近,過往多元取向的報業格局,漸漸易容變貌,走上同質化的道路。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港漫」與創意工業

馮應謙
2015-07-01

比較香港免費報紙的內容和風格

陳樂怡,李曉茹,李韋瑤,李惠珊,黃嘉盈
蘇鑰機
2015-04-08

報紙手機平台逐漸興起

蘇鑰機
葉菁華
2013-01-14

特首選舉新聞商品化

梁旭明
2012-04-13

特首選舉報章報道:總結與檢討

蘇鑰機
譚麗珊、鄧皓文
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