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人有一基本信條:沒錢賺的生意,不幹。然而,美國報業老闆正花大量金錢,聘人員、置器材,在搞一門虧本的生意,那就是把新聞上網。
筆者去年十月應美國政府新聞總署(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參加International Visitor Program,訪問該國四星期,了解美國資訊科技的應用,尤其在新聞、教育和政治方面。本文乃筆者對美國網上新聞發展的印象記。
報紙上網捍衛領土
九六年之前,上網的美國報紙新聞,只能訂閱才看到,情況有如香港讀者訂閱路透社、彭博通訊社、經濟通等一樣。然而當時報館訂閱收入十分有限,遠不敷支。九六年起,各報館紛紛不用讀者再訂閱,改把新聞資訊放上萬維網(World Wide Web),免費供人閱覽。目前在大報之中,唯一仍須通過訂閱才能在互聯網絡(internet)內看消息的,只餘下《華爾街日報》。
美國報界的朋友說,《華爾街日報》能在網上維持用訂戶制,因為它的資訊消息獨特、有價,所以收費也很多人願意付;其他的報紙便不成,收費根本沒人看。
然而要每天把報紙資訊上網,成本不菲。例如《華盛頓郵報》為此,成立了一子公司Washingtonpost.com,廿四小時運作,日更有廿至四十人,全是大學畢業生,有多年新聞或電腦經驗。《芝加哥論壇》更大,超過一百人,是編採部內第二大單位,僅次於負責芝加哥市新聞組。
Washington.com一位網上製作人說,現時報紙上網,不是為賺錢,而是為「捍衞領土而戰」。「有報紙開始免費把新聞、消息、廣告免費給讀者,你自己不做,便會開始失掉讀者。此外,現在提供網上資訊的還不限於報館,還有大量的其他公司、機構上網,如果讀者已習慣在網上免費閱取資訊,不再看報,那麼報紙銷量也受影響。」
《芝加哥論壇》一網上製作人則舉例,地產公司已免費提供網上地產分類廣告或樓宇買賣資料,如果報館不提供,報紙在地產分類廣告市場地位將日漸下降,影響收入。
假以時日有利可圖
雖然現在未有免費的網上報紙可賺錢,然而,不論報人或學者,似乎都有一共通看法,認為報紙上網,日後第一處有利可圖的地盤將是分類廣告。因此,《芝加哥論壇》特別發展地產分類廣告,並且把該市的地區資料,與地產分類廣告結合,增加彼此的附加價值。例如有讀者欲在該市某一區買屋,他看網上分類廣告之時,已可以「click」旁邊關於該區的罪案數字資料。因為在美國選擇區所,治安情況都是一個關鍵因素。他們若能把這類與居住環境資料(比如還有人口、交通網、學校)連繫到分類廣告上,便能吸引廣告客戶和讀者。
哥倫比亞大學「新媒體中心」(The Center for New Media)的主任巴富力博士(John Pavlik)說,假以時日,網上資訊一定有利可圖。他估計只要全美國有一半戶口可以高速在網上行(highspeed internet access),能賺錢的生意就有瞄頭。所謂「高速」,是指能以1MB的速度與網絡溝通。目前,他說美國人還是在慢速的28.8KB,預計至少兩年時間,美國才到全國一半戶口可達高速網上行的指標。
做好聯繫發展優勢
新媒體中心正研究新一代的互聯網絡:Internet —— 一種寬頻而可以容納立體影像媒介。
新媒體中心九四年在執新聞傳播學牛耳的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培養學生掌握在電腦、互聯網絡、電視和文字媒介大溶合的技術和新問題。巴富力說,網上新聞最重要的優勢,在於它能把新聞故事和消息,與龐大的資料庫(database)聯繫上,隨著讀者的需要逐個層次「click」下去,讀者追尋資料信息的深度再不完全由記者或撰稿人控制,他們自己可在網上不同資料庫之內和之間馳騁。網上製作人也好,網上新聞人員也好,其中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做好這個聯繫。
由此可以看到,美國歷史悠久的報紙,因擁有豐富的檔案,將是網上新聞發展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藏有活動影像檔案的電視台也有其優勢。例如我參觀Washingtonpost.com 時,他們便在電腦螢幕上通過internet 接上CNN一節山林火警的現場報導。
Washingtonpost.com 曾經搞過類似記者會或座談會的網上對談,例如有一次請來當年揭發尼克遜總統「水門事件」的記者Bob Woodward,讀者便用電子郵件即時問他,與他「傾談」,甚至追問他誰是「深喉」(即當年向他告密的人),其對答就像在面對面的記者會場一樣,然而問者則來自各地(包括澳洲)的讀者。
目前美國大報中,只餘下《華爾街日報》仍維持在網上用訂戶制。 |
掌握應用新科技
好的新聞故事,還是一樣,需要好的材料搜集、好的訪問、好的寫作,基本元素和道理不變。但在新的科技出現,如何掌握它,為我所用,就是新一代媒介人要做的。
他取出一個該中心的新發明—一垂直捧狀,可拍攝三百六十度的攝影機,暫名為omnicamera,只要垂直豎立,捧頭一個凸鏡便可把周圍三百六十度的景物全收入鏡頭內,再變成數碼,駁上電腦,人們在電腦上可以選擇定鏡或動鏡,要某部份如電視般的鏡頭,還是寬銀幕景,又或是三百六十度全景。這攝影機在群眾場面最適用,攝影師又不會擔心拍不到他後邊發生的事情。他示範了一次用omnicamera拍的學生遊行場面。最近一些學生便嘗試用新科技,重組當年學生運動學生佔據哥大校園的情景。
新媒體的思考與探索
巴富力說,新媒體的出現,令他們關心和探索四方面問題:新科技
(一) 如何改變新聞工作者平常的工作?
(二) 如何改變他們工作的context?
(三) 如何改變了新聞機構的組織和制度?
(四) 如何改變新聞機構與大眾(包括讀者、觀眾、政府)的關係和地域界限?例如一直沒權管報紙的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ission )還是繼續不管上了網的報紙嗎?
對於第一個問題,Washingtonpost.com 的網上製作人便深有體會。他們說過去做新聞,時間和精力是花在找資料、與人傾談、寫故仔,現在需花三倍時間在工具(即電腦語言cybertext,找適合的瀏覽器等)方面,因為網上科技世界仍是十分混亂,未完全成熟。
不過,他們這班廿幾、三十多歲,由傳統新聞工作轉到網上新聞的一輩,肯定已是網上新聞業的開路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