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爭論──第四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摘記

1997-12-15

  「第四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十二月一日至六日在香港及澳門舉行。香港回歸中國,研討會也回歸香港。第一屆研討會是一九九三年在香港舉行,所以當第三屆研討會在台北閉幕時,與會的大陸、台灣、香港代表團認為,一九九七年研討會在香港再度召開,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香港的新聞代表團,也覺得在香港回歸半年之後,邀請兩岸四地新聞業者及學者,一起聚首香江,檢視一下香港的新聞業現況,看看香港所享有的新聞自由,有沒有消滅,也是一件很值得嘗試的事。本屆籌委會的工作重擔,便落在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之身上。


今屆研討會共分三場舉行,內容包括:「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平衡」、「兩岸及港澳近年新聞交流之回顧與前瞻」,及「各地傳媒對香港回歸報導之分析」。


研討議題新突破 氣氛激烈擦火花

  第四屆研討會和過往三屆研討會有所不同之處,是在研討的議題上有了新的突破。過去研討會多談實務,少談新聞理論和意識形態。今屆研討會,除了有少不了的「兩岸新聞及港澳近年新聞交流之回顧與前瞻」的討論外,還有「各地傳媒對香港回歸報導之分析」及「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平衡」。

  「新聞自由」這個課題安排在研討會的第一場,研討甫一展開,在各地代表中便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朱立教授發表論文「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朱立院長在論文中多次強調,「新聞自由」是沒有國籍的,「西方國家需要它,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都需要它。古代如此,現今亦然。」朱立院長還多次引用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的說話,認為這幾位共產主義的開創者和執行者,都很重視新聞自由。朱院長還引述毛澤東之言:「老實人,敢講真話的歸根到底,於人民事業有利,於自己也不吃虧。愛講假話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總是吃虧。」

  來自台灣的中華傳播發展協會理事長鄭貞銘也在這個題目上發表論文。鄭教授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英國出版業在爭取新聞自由所走過之路,從而認為「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應求平衡,已成為現代新聞思想的主流,已無可質疑,亦即:即不可擴大『社會責任』的解釋,以殘害『新聞自由』的精神;亦不可以『新聞自由』為護身符,不善盡『社會責任』。」

  來自中國大陸的《人民日報》社《新聞戰線》總編輯陸宏德發表「以高度的社會責任,運用好新聞自由」。陸文強調,「只有當新聞媒體把推動社會進步、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己任時,才會享受和運用新聞自由之權利。一旦新聞媒體放棄或遠離自己承擔的社會責任,就沒有新聞自由可言。」

  陸文還列舉了一些內地新聞單位發表的虛假新聞,說明只提「新聞自由」,而不提「社會責任」的弊處。

  澳門記者聯會理事長陳致平分析澳門媒傳為何近兩年突發新聞湧現,政治新聞一言堂的局面。陳致平羅列了:一.語言之障礙,二.政府的官僚,三.公眾互助力弱,四.營運生存環境的特殊性,及五.香港傳媒的衝擊。可能是由於澳門環境的特殊性,令到陳文在許多地方欲言又止,往往不能暢所欲言。

  四位講者的發言,引來台下代表團的強烈反應。內地《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景瑞強調,新聞自由要考慮客觀社會的環境,如果像前蘇聯那樣做,國家就會四分五裂。另一位內地代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國內部主任阮觀榮補充發言,強調「新聞自由」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台灣代表、前中央社社長唐盼盼則強調,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是相連在一起的,不能只談責任,不談自由,也不能只談自由,不談責任。海峽兩岸代表在這個議論上的相互爭論音量越來越大,以至台灣《新聞鏡》周刊總編輯湯宜莊公開呼籲,大家討論問題時不妨「平和柔軟」一點。


來自大陸、台灣、香港及澳門的九十多位新聞業者及學者,就新聞傳播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進行深入的研討。


大膽言論自我批評 報導角度各地不同

  第二場研討會緊接第一場研討會在十二月二日下午舉行。《信報》中港評論版編輯文灼非發表論文「從十五大採訪看兩岸三地新聞交流」。文灼非在文章中率直的報導了香港某些報章記者在北京採訪活動中受國公安部人士監視的情形。他還引述內地在報導十五大新聞是千篇一律。文灼非之報告,當然也引發起來自內地代表的強烈反駁,認為內地新聞傳媒也有不同報導的角度,並非千篇一律。

  研討會氣氛,一直到十二月三日上午第三場研討,內地《經濟日報》副總編輯詹國樞發言時,才有所改變。詹國樞首先批評內地傳媒在報導香港回歸時只是報喜不報憂。他說香港社會的確存在著一部份人對回歸存有憂慮,但是內地傳媒毫不報導。這種報喜不報憂的手法,令到國內受眾承受風浪的能力大大削弱了,這倒不是一件好事。詹國樞坦率而大膽的言論,引來台下各地代表的讚賞,氣氛也由對抗性轉為「柔性」了。由此各地代表各自表述,台灣代表也自我批評,認為台灣傳媒也濫用了新聞自由。在「白曉燕」一案中,表露無遺。


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出席「第四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時強調,「維護及促進新聞自由」是香港特區堅定不移的政策。


大中華傳播圈 各有相異共同

  意識形態的爭辯結束之後,各地代表也許發現,大中華傳播圈的共同點,也許比相異點更多。研討會在彌敦道美麗華酒店頂樓舉行,從頂樓落地玻璃牆幕往外看,近景是九龍公園,一片蔥蔥。中景是中港碼頭等現代建築,遠景是港島中上環,還可以看見一片西九龍忙碌之港海。會場內,來自兩岸四地的新聞從業者激烈爭辯,會場外,香港也是爭分奪秒地在運作。研討會結束的時候,維多利亞海港籠罩在一片霧中,依稀還可以看見霧裡透出的一點點霓虹光。


海峽兩岸及香港新聞研討會由九三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是第四屆,並加入澳門的參與。

 

編者按:「第四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共發表多篇論文,『傳媒透視』將刊載其中兩篇,包括由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朱立發表的『新聞自由與社會的責任』,及台灣中時晚報發行人林聖芬發表的『兩岸新聞交流之回顧與前瞻』。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背後

呂秉權
2018-10-22

假新聞 Vs 新聞自由

彭家發
2017-04-13

數碼媒體Vs人類福祉

李月蓮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