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情》透視中港文化變遷

2003-09-15
中、港之間的意識差距造就早期《香港風情》的受歡迎。
《香港風情》創刊於一九八五年。
《香港風情》在二零零一年底改版成時尚雜誌SEEN。
最新八月號以美籍華人演員劉玉玲作封面。
過去二十多年,中國與香港,由分離到融合,產生了不少有趣現象--香港的影星歌星、影視製作、衣飾潮流曾經極受國內歡迎,但不少人提問:近年港式文化在國內還有沒有市場?香港作為現代城市如何引起想像與慾望?文化差距如何轉換為文化商品?差距漸漸收窄後又引起怎樣的文化重整?

回答上述問題,廣東人民出版社的《香港風情》是一副精采的五稜鏡,讓我們可以透視中港文化互動的變化。《香港風情》 於一九八五年創刊,多年來是國內一扇介紹香港的窗口。九七後因銷情下滑,轉為潮流時尚式的消費雜誌,以各地風情為主,香港不再是主要賣點。從《香港風情》 十多年的變化,可看出中港優勢的消長、市場結構的轉變、文化與經濟的互動,以及消費市場中「文化想像」的重要角色。


「香港」招牌的市場價值

《香港風情》創刊於中英敲定香港前途之際,一開始就引起關注,香港的《明報》、《新晚報》、《大公報》均有報導。 《明報》專欄作家魯金更多次專文推介。魯金寫道:

「……這是一本史無前例、從各方面介紹香港的刊物……把以前的框框通通拆掉,以輕鬆和活潑的筆調,既介紹香港的歌星……又介紹香港的舞女生活,甚至連小市民的生活細節,如『煲電話粥』亦有介紹。」(《明報》1985/7/12)

由於「耳目一新」,雜誌十分暢銷,往往早上發行,下午就賣光。創刊號廣州發行一萬份,其餘九萬份在全國發行,據說在各省市均被搶購一空。當時讀者紛紛來信,其中一部份覺得《香港風情》獨樹一幟,由於整本雜誌都是介紹香港,在全國幾千種雜誌裡是絕無僅有的。隨後數年,《香港風情》每次出版,均在兩三天內賣光,銷量升至數十萬份,更有外省人在廣州報攤以高出定價的價錢,大量收購,帶到各省去炒賣。原來人民幣六角五分一本,水客以七角五分收購,再在外省炒賣至一元二角至一元五角,足見當年「香港」這個招牌的市場價值。

香港文化在中國的市場問題,其實是「文化商品」的價值問題。文化商品,可細分為資訊、想像兩極。資訊價值我們所知較多,舉凡實用性強的數據、消息,當資訊差額(information gap)大,需求也大。但文化商品的想像價值,則較難掌握和較少討論。資訊差額大,也要豐富的「文化想像」煽動,才能產生慾望的需求。我於本文將會集中討論大陸對香港的文化想像問題。在中港的脈絡,香港作為一種文化商品,其想像價值的高低,很在乎「文化距離」與「文化慾望」。慾望愈強,距離愈遠,想像空間愈大,價值也愈高。


重大意識突破

早期《香港風情》受歡迎,從資訊差額再挖深一點,很在乎中港之間的意識差距。香港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的現代城市,在國內的共產思想下,往往被定性為藏污納垢、階級剝削、精神腐敗的聲色犬馬之地。不少對香港的報導,均選擇負面的例子,用以印証大陸對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批判。

開放改革初期,大陸普羅大眾透過香港傳媒及親友間,樂意接受香港的通俗文化及物質消費,但不少中國官員以及文化精英,對香港及其代表的生活方式,抱有批判及否定的態度;媒體往往把香港定位為「處在水深火熱的資本主義世界」。《香港風情》則稍為化解國內這種「意識形態化」的香港報導,以貼近民情的角度,引介香港風貌,無論是跑馬、按摩等富獵奇色彩的故事,以至「煲電話粥」、街市走鬼等日常生活面貌也有報導。

按照自創刊至今一直主編《香港風情》的功臣袁燦華的解釋,當時在內地關於香港的報導不多,就是報導香港都是較負面的;而《香港風情》則「實事求是」,介紹香港文明先進的一面之餘,也有陰暗的一面。當然,站在官方的角度,多瞭解香港,對中國收回香港後的管制有很大的政治意義。因此,該刊物的籌辦過程算是比較順利的,但仍受到國家安全局的嚴密監管。袁主編也提到,創刊幾個月後,曾經接到上頭的一些「精神文件」,說香港不宜宣傳過多,但後來壓力沒有特別強烈。事實上,當年《香港風情》是一個重大的意識突破:一方面,它是借力於「報導香港預備回歸」的政治任務;另一方面,它也借力於中港意識差距所觸發的想像火花。

創刊的重頭文章,是由著名作家秦牧連刊兩期的「香港獵影錄」。他以老香港的身份,寫下離港三十年後舊地重遊的印象記。這篇平實的記錄,談香港的高樓大廈、現代化的地下鐵路、高科技商品以及無上裝夜總會等等,批判語調較輕、推介描繪的成份較重。當然,意識差距引發的貶斥與推許的跳躍依然突出--「香港是個人慾橫流的地方......」,「宗教迷信......像沉沉濃霧似的籠罩著整個香港。」但作者尤其讚歎「香港科技先進」,活像神通廣大的魔杖,證實了馬克思主義所言,「科技就是生產力」!

《香港風情》對香港已故作家三蘇的評述,也表現出突破。國內評論三蘇,說他寫稿如車衣服,迅速如飛,而且收入驕人;但他品格墮落、生活糜爛,結果短命夭亡。這種評價,是意識形態強烈的道德批判。而《香港風情》則大膽平反,認為三蘇不單不是敗類,反而是香港奇才,他的「三及第」文體,結合廣東話、文言文、白話文,是香港特色。

由創刊到九十年代,雜誌長期大量出現的關鍵字如:「現代化」、「腐朽」、「繁華」、「罪惡」、「資本主義」、「拜金」、「世界第一」、「花花世界」、「殖民」、「自由競爭」......側面說明意識形態的跳躍及想像作用。

我們從一封編輯部收到的信件,可知道《香港風情》引發很濃的意識投射。這封由幹部寫給編輯的信如此寫道:「......香港社會的自由競爭、機會均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知識有價、優勝劣敗......對發展商品經濟是不可缺的......我們應宣傳香港的積極面,鞭撻我們(國內)中毒甚深的個人迷信、一言堂、官本位、權力支配一切,用人唯親、等級森嚴、平均主義、小農意識、崇尚權力、輕視知識等等妨礙商品經濟發展、壓逼人民的封建意識。」從此信可看出,《香港風情》中的香港想像,激發起一連串的投射、渲洩和期願。這個擁護者在結語中對《香港風情》有以下的期許:「......宣揚文明、科學、民主的觀念意識,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消閒娛樂的想像空間

除了意識差距之外,中港在娛樂消閒方面的差距,也引發很大的想像空間。消閒想像,以明星多姿多彩的花邊故事最能活現出來。自《香港風情》第三期開始,封面均用香港明星的人物特寫作賣點。大陸改革開放後,香港許多電視劇都得以在內地播放,諸如《大地恩情》、《京華春夢》等,都廣為大陸觀眾所熟悉,而《京華春夢》女主角汪明荃在第一期的《香港風情》也被重點報導。娛樂報導在整本雜誌中的比例是最高的,這也奠定了《香港風情》日後的基調。然而,早期雜誌在每一個報導後面,都提醒國內的讀者:「歌迷之所以這樣瘋狂,演唱會如此流行,從某個側面也反映香港當前青年人對社會現實的逃避,對前途感到迷惘,只好今朝有酒今朝醉,整天拿流行歌曲、跳迪斯高(Disco)麻醉自己,這與香港的社會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

然而,隨著大陸意識形態在生活層面逐年鬆動,《香港風情》的內容亦越來越肯定消閒娛樂的想像世界。我們將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八年的雜誌每五期抽樣一期來看,按「社會」、「休閒」、「政治」、「經濟」四個項目,分析每期所佔篇幅。發現八十年代期間,社會與休閒類最多,經濟類其次,政治方面甚少。到了九十年代,休閒及娛樂愈來愈主導,社會次之,政治內容在九七回歸期間短暫增加了,但仍佔少數,而娛樂圈新聞變成最奪目的賣點。九十年代《香港風情》的封面標語是「星河傳說.明星秘聞.奇案實綠.繽紛娛樂圈」。當中港在社會、經濟、文化的差距收窄,想像空間也隨之而消退。明星作為生活的戲劇性展現,明星的消費作為超乎平凡的炫耀,確能補充《香港風情》中香港文化想像的萎縮。

然而,香港資訊在國內愈來愈多,人流物流頻繁,《香港風情》無論如何星光閃爍,但作為文化商品的想像價值也下降了。老臣子袁燦華主編也坦率承認,在回歸之後,越來越多人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瞭解香港的事情。與此同時,許多報章雜誌都分別開了很多香港欄目。一九九七年第十期,菲菲小姐在雜誌裡面的一個有獎調查活動裡面也說到:「內地人對香港的瞭解,隨著香港的回歸,已越來越少昔日的那種神秘......」


由「中港文化」轉移到「階級品味」

為求生存,《香港風情》一再改格,踏入二零零零年,新的封面標語改為「玩轉香港潮流、刷新時尚概念、勁爆娛樂猛料」。而我們四個「社會」、「休閒」、「政治」、「經濟」項目分類不再適用,消閒幾乎是主要內容。

二零零一年底,《香港風情》作出了重大的改變,改版成全方位的時尚雜誌,以Elle及Cosmo作為假想敵;香港特色減弱,跨國的中產消閒成為主導風格。英文名改為SEEN,以大號字體出現。中文以「風情」為主,「香港」則縮寫在一角。內容方面,「香港」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東南亞及世界各地風情。改版之後,以往沿用十多年的香港明星作封面的策略,也棄用了,年多以來只上過一兩次。封面改為名模及國際明星。

前後對比內容,「香港」轉眼在近兩年淡出。一九八五年創刊號共四十八頁,九頁社會類,十二頁休閒類,一頁政治類,十三頁經濟類,加上封面封底彩頁各四頁,全書內容均與香港有關。二零零三年四月號共二百零八頁,並沒有政治社會經濟內容,全刊以休閒為主,而有關香港的內容只有一篇共四頁名為「香港特色旗艦店」的消費文章。

在中港文化交流中,無可否認《香港風情》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但隨著香港的神秘感在內地人觀念中的消失,舊版《香港風情》走向衰落也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趨勢。「香港」兩個子,鎖定了《香港風情》辦刊的路向,要麼就走向式微,要麼就放棄「香港」,才能加強競爭力。《香港風情》雜誌社很明顯選的是後面一條路。用袁主編的話來說,「《香港風情》創刊到現在十七年,看著舊版《香港風情》成長壯大,總覺得是經自己的手製造了這樣的產品出來,現在忽然要轉型當然有些依依不捨,新模式還在摸索中,不知能不能成功,多少有一種患得患失的感覺。」

改版可說是脫胎換骨,擺脫了《香港風情》十多年來建立的風格。是次大動作的改動,有幾方面值得討論。從文化想像的角度分析,中港的差距收窄,香港的想像價值大減,而想像的對像已轉向香港之外那些文化差距更大的異域風情。此外,想像的距離,又由「中港文化」轉移到「階級品味」。新版《風情》大量使用品味設計,以超級模特兒作為慾望的對象,整本雜誌均以一個或多個假想的、不凡的品味世界為賣點。裡面由封面到內文到圖片,都是國內讀者對超越自我品味的投射。文化商品中的想像價值不再寄託於香港,而是寄託於一個全球性的高消費階級作出引發慾望的支點。

新版《香港風情》正如不少近年國內冒起的消費雜誌一樣,極之強調個性、自主,幾乎每個欄目、廣告、訪問,都有豐富的詞推崇一種發揮個性的生活方式。某一種語言的大量湧現,正好透露中國社會巨大的集體心理能量。以前壓抑個性,今天加倍追回來。例如八月號的封面人物是美藉華人演員劉玉玲(Lucy Liu)。內文聲稱她是「無畏的勇者」、「多面的藝術家」、「最國際化的天使」。華人追上世界新潮的世紀夢,活躍紙上。專題故事介紹中國新優皮如何創造個性化的工作模式。記者說:「朝九晚五之後,是SOHO;SOHO之後,是自由職業者;在自由職業者之後,是工作室。」「彰顯的創意、獨立、自由與個性。」遣詞用句,蓋上一層理想化、個性化的色彩。

這次改版,令讀者群也有改變。袁主編在改版後收到長期讀者的信件及電話,甚至有讀者在電話哭了,表示十分懷念以前的《風情》。舊版《風情》的讀者群很廣,有幹部、農民、學生、工人、一般普羅大眾、甚至局長都有。但新版集中於具有消費能力的女白領階層,讀者群大大收窄了。從這個變動可看出,消費雜誌在全球化巿場競爭中,分工精細,多以中層為對象,沒有消費力的一群被放棄了,而且集中攻佔女性巿場。這也是「國家服務工農兵、市場服務消費群」的轉變。

從《香港風情》這個案例,足以看出香港的想像價值不復當年。可供內地想像的,已經由香港外移至全世界,並由香港的人生百態和明星動態,內移到高消費的品味分層。香港不能再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想像單位,而是以個別優勢轉化為具體的品味與品牌,在全球文化市埸上競逐。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港漫」與創意工業

馮應謙
2015-07-01

比較香港免費報紙的內容和風格

陳樂怡,李曉茹,李韋瑤,李惠珊,黃嘉盈
蘇鑰機
2015-04-08

報紙手機平台逐漸興起

蘇鑰機
葉菁華
2013-01-14

特首選舉新聞商品化

梁旭明
2012-04-13

特首選舉報章報道:總結與檢討

蘇鑰機
譚麗珊、鄧皓文
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