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美國大選的媒體表現

2004-11-15
各地媒體對美國大選公然表態。
美國媒體與政治及商業利益蘊含千絲萬薊疑鰜Y。
傳媒表現跟選戰同樣觸目。
網上「博客」成為今年大選具影響力的消息來源。
今屆美國大選引發與傳媒有關的議題甚多,其影響亦十分值得留意。本文嘗試從三方面討論,首先是國際傳媒對這次大選的處理,其次是美國本土媒體的處理手法,以及新傳播科技對這次大選的影響。


國際媒體立場鮮明

美國作為世界性強國,改朝換代與否對國際影響深遠,因此全球媒體都密切注視大選的情況。有趣的是,像美國一樣,世界各地媒體不再滿足於作為選舉的旁觀者,紛紛表態支持個別候選人,令習慣干預別國內政的美國,亦一嚐被人指點江山的滋味。參與吶喊助威的傳媒,首先由歐洲帶動,例如全歐銷量最高的報紙----德國小報《Bild》便公然表態支持布殊連任,理據是布殊的反恐政策比克里對德國更有利,這是該報五十一年來首次對美國大選表態;德報表態後,英國傾右的《經濟學人》雜誌、傾左的《衛報》及反戰的《獨立報》等皆呼籲選民投克里;而法國著名的《世界報》十月底亦表態支持克里出任美國總統。亞太地區方面,亦以支持克里當選的佔多,如泰國的《曼谷商業報》、韓國的《韓國時報》、馬來西亞的《Utusan》、菲律賓的《問詢報》、日本的《日本時報》等,皆立場鮮明地表態,可見布殊即使勉強獲得國內支持連任,面對國際媒體的嚴厲批評亦令他面目無光。

除了透過報章表態,國際間的媒體亦通過民調反映他們的看法,像德國的《Stern周刊》進行的民調顯示,近六成的德國人估計克里會入主白宮;而法國的民調只有一成人看好布殊。而在無國界的互聯網上,今屆也出現多個「世界公民」網站,專門討論美國大選。此外,不少網站都進行虛擬投票,像英國的民間網站globalvote2004便公佈了較有代表性的結果,在全球一百九十個國家有超過十一萬網友投票,其中有77%選擇民主黨的克里入主白宮,未受注目的獨立候選人納德也有14%,布殊僅獲9%支持率。該網站希望藉此美國可以聽聽世界不同地方的聲音。

而英國《衛報》更在其網站上發起一人一信反布殊行動,主要針對俄亥俄州克拉克縣一些立場未明朗的州份,它呼籲讀者通過互聯網登記後,取得一個克拉克縣選民的地址,然後寫信給該名選民不要投票給布殊,但是首批約萬多封游說信在十月二十日寄到當地後,居民紛紛批評《衛報》「干涉美國選舉」。在一片譴責聲中,《衛報》不得不立即終止號召讀者寫信游說此計劃。

綜觀全球媒體對這次選舉的強烈反應,可見美國領袖對世界局勢的影響如何深遠,亦希望藉此喚醒美國選民了解國際間的看法。


美國媒體政治化

旁觀者都對美國大選如此肉緊,美國傳媒的投入狀況可想而知,連電影界亦罕有地加入戰場,像批評布殊的紀錄片《華氏九一一》便奪得康城影展大獎。基本上,美國的媒體亦與民眾一樣壁壘分明,知名媒體紛紛在選舉前一兩周的關鍵時刻公然表態,最早開腔的是全美銷量第三的《紐約時報》,公然在社論中批評布殊及表態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克里;其後是《華盛頓郵報》。傳統上,較有影響力的美國傳媒一向支持自由主義。而支持現任總統布殊連任的報紙亦不甘示弱,像《達拉斯新聞早報》及其他地區小報亦紛紛作出反擊,令美國媒體進一步政治化。

至十月底,克里至少已獲得一百二十多家美國報章在社論上支持,而布殊亦有九十六家。有評論認為美國輿論對兩位候選人的取態,反映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在輿論陣地之間的競爭白熱化。當然,也有主流報章堅持不表態,像《今日美國報》等,便不希望表現出太強烈的政治姿態,以維持其獨立性;但當美國輿論相繼歸邊時,這些大報面對表態的壓力亦愈來愈大,像《洛杉磯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在上一屆大選仍願意維持其獨立性,但今屆亦加入宣傳陣營為兩黨搖旗吶喊。

美國新聞傳媒明知表態乖離專業操守,仍投入其中,主要因為媒體與政治及商業利益蘊含千絲萬縷的關係,特別是媒體背後的大財團,與共和、民主兩黨關係糾纏不清。不同的領導上台反映不同的媒介政策,例如政策傾向保守的布殊自然不為高舉自由主義的傳媒喜愛,因此媒體亦藉此趁機爭取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由於選情激烈,社會分化,群眾都喜愛看與自己政治傾向接近的媒體,最明顯的例子莫如霍士電視台新聞節目,成功贏得較保守的觀眾,收視率較其他新聞頻道更突出,顯示有立場的媒體更能獲得公眾支持,因此令其他媒體相繼仿傚。

表(一):美國媒體表態立場
報紙
支持布殊 :
《華爾街日報》、《芝加哥論壇報》、《達拉斯新聞早報》、《洛磯山新聞》、《拉斯維加斯評論報》、《塔爾薩世界報》、《華盛頓時報》、《紐約郵報》等

支持克里 :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邁阿密先驅報》、《波士頓環球報》、《亞特蘭大憲法日報》、《費城問詢報》、《時代》和《新聞週刊》等

電子媒體
支持布殊 :
辛克萊廣播集團,霍士電視台

支持克里 :
CNN,CBS,NBC
傳媒押上公信

有立場的媒介併發著選舉的火花,增加美國大選的可觀性及新聞的娛樂性,問題是這些手法令選民只接觸與自己意識形態相近的媒體節目,令選擇性收看或聆聽的問題更惡化,不同觀點無法溝通;而媒體作為一個理性交流的公共論壇的使命無法維持,結果只是強化了一己的既有觀點,而不是反思、提出質疑又或尋求更全面了解,社會分化更嚴重。最明顯的例子,是有研究顯示三次電視辯論以後,主流報紙及電視台的評價有六成不利布殊的言論,而不利克里的言論只有二成半。但即使媒體厚克里貶布殊,仍無影響他當選,可見有既定立場的選民根本不比較政見不同的言論。

這次一些較有公信力的新聞媒體以行動支持克里,如今布殊當選,這些傳媒會否受不利政策影響不得而知,但美國傳媒政治歸邊後押上的,還有參與抹黑候選人而出現的公信危機。有研究顯示,記者對各候選人的評論中,有44%根本沒有實質證據支持,能提出證據的只有42%。而CBS的《六十分鐘》節目亦曾引述文件,指布殊年輕時涉嫌利用家族影響力在國民警衛軍中獲優待,其後文件被質疑是k造,CBS最終承認未有核實該文件,最後要公開道歉認錯。因此當媒體愈發介入候選人之爭,亦愈容易因為遷就立場而乖離真相與事實,引發另一場公信危機。


互聯網異軍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當傳統媒體相繼政治化、無法履行公共空間的任務時,新興的互聯網卻逐漸取代這方面的角色,如踢爆CBS偽造文件的,正是在互聯網上日漸壯大的勢力,名為「博客」(Bloggers),原是「Web Log」 (網上日記) 的縮寫,它是一種網上出版和張貼發表文章的方式,作為思想交流和資訊共用。這次競選過程,閱讀政治類博客的美國網民增至一千三百萬,因此兩黨都極力爭取這班博客的好感,聘請專人撰寫博客文稿等。

不少博客族以媒介監察者自居,亦為傳統媒介創造了不少新聞話題,例如首輪電視辯論後,有博客從電視畫面上截取照片,指布殊背後像配戴一個可能是電子接收器的物體,網上因此流傳這使不擅辭令的布殊突然變得口齒伶俐,布殊的競選陣營發言人指此說法「荒謬﹂。

此外,美國廣播公司ABC在選舉前一周在巴基斯坦獲得一盒懷疑與恐怖份子有關的錄影帶,威脅將發動一場比「九一一﹂更嚴重的襲擊。ABC只在其新聞網輕輕交代有關事件,並強謂已將錄影帶交給了美國安全部門調查,但有博客網站還是搶先用作頭條報導,批評ABC不播出錄像帶是不尋常的做法,懷疑它另有政治動機,事件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隨著網上博客的壯大,確實令傳統媒介的公信面對更大的壓力。

可是,博客網站亦有失準的時候,例如在公佈選舉後民調,它們便顯得操之過急。如DailyKos 和 Slate等博客在西岸正午時已公佈克里在佛羅里達州、俄亥俄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十二個州中有八個州領先,這些不利布殊連任的數據甚至影響到西岸下午的股市下跌,克里領先的消息要到黃昏以後才被證實錯誤,不少網民因此被著名的博客網站誤導,可見博客網站雖然以媒介監察者自居,其公信力亦非十分有保證。事實上,博客網站的資料既來自四方八面,公眾很難分辨訊息的真偽,這次教訓顯示網民要使用網上資訊亦要提高警覺。

互聯網在今屆美國大選中的表現是異軍突起的,政黨除了利用網站、電郵、網上集會針對不同目標群眾,接觸新選民、向他們籌募經費外,連抹黑不同候選人的紀錄片亦分別可以透過網站下載,像攻擊布殊反恐戰爭的《華氏九一一》在選舉前夕上網,而攻擊克里反越戰的紀錄片《被盜取的榮譽: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在電視播映收視平平後,便安排在網上繼續播放,網絡電視因此成為主流媒體宣傳的延伸;而隨著傳統媒體相繼政治化及歸邊,新興的互聯網媒體作為政治論壇的任務亦逐漸加強。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