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新聞傳播業界和學界面臨的挑戰

2006-09-15
「背囊記者」能採集多種形式的新聞內容。
  今天,新聞傳播業界和學界都在談論一個術語: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似乎離開這個詞彙,便不能反映該行業的現狀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媒體融合在不同語境下的涵義
  媒體融合深刻地影響著新聞傳播各個領域,是業界和學界正在和必須面對的挑戰。然而,這一重要概念被隨意使用,不同的人表達著完全不同的意思,使其成為了模棱兩可的時髦詞。為了使人們對媒體融合這一現象和發展趨勢有更清晰的理解,李奇.高登(Rich Gordon)對於媒體融合的方式和涵義作了如下分類:

*媒體科技融合(Convergence in Media Technology)--
  雖然科技完全融合的時代還未到來,但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 De Sola Pool)提出的傳播形態融合的理念,使我們已經看到了未來媒體科技發展的圖景:傳媒機構的數位化傳播內容管理體系的創建和廣泛使用,可相對容易地將各種數位形式傳送到不同的傳播平台,例如,電視將具備更多電腦的特點,從而與網絡相連,既可接收和儲存數位化內容,也可以讓觀眾與螢屏上廣告之類的內容互動。現在,移動電話已經有了攝像、錄音、收看電視節目、收發電子郵件等功能。可以說,媒體科技的融合是新聞傳播領域隨之一切融合的基礎。

*媒體所有權合併(Convergence of Ownership)--
  當今傳媒集團最高層次的融合,是指媒體所有權的集中,維亞康母公司(Viacom)、迪士尼(Disney)、維旺迪集團全球出版公司(Vivendi Universal)和美國線上時代華納(AOL Time Warner),常常被人們譽為當今全球經濟環境下,媒體所有權合併的典型案例。當美國線上和時代華納二零零零年進行所有權合併時,《倫敦金融時報》評論說,這次合併第一次清楚地表明:人們期待已久的各種節目製作及其傳播方式的融合,正在變成現實。
  然而,媒體所有權合併引起了許多傳媒批評家的關注。記者兼學者的本.巴格迪肯(Ben Bagdikian)在其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第一版《媒體壟斷》(The Media Monopoly)中就預測到:一些傳媒公司將控制絕大多數普通美國人所讀、所聽和所見。他擔憂這種所有權的集中和對內容的控制,會壓制社會上不同聲音,從而導致新聞傳播不能全面而準確地描繪社會現實。
  在美國,早在科技融合之前,對媒體所有權集中的憂慮使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於一九七零年通過了《廣播/電視跨媒體所有權限制令》(Radio/TV Cross-Ownership Restriction),一九七五年通過了《報紙/廣播電視跨媒體所有權禁令》(Newspaper/Broadcast Cross-Ownership Prohibition),不允許一家媒體公司在同一城市中同時擁有廣電媒體和報刊,並對同時擁有廣播電視媒體的範圍做了限制。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媒體所有權的合併興趣和發展趨勢在業界有增無減。誠如論壇報(Tribune Co.)出版集團總裁傑克.富勒(Jack Fuller)所說:在同一市場擁有電視、電台和報紙可以降低成本,增強效益,提供更優質的新聞。由於資訊傳播科技,特別是網絡傳播等新興傳播方式的發展,過去對傳媒所有權的限制規定已經過時,不能適應當前傳媒市場的現實需要。
  有鑒於此,一九九六年美國修正並通過了新的電訊法,解除對傳播產業跨業經營的限制,以開放競爭的方式,讓傳播業者跨行業經營其他種類的傳播媒體,以因應新科技所帶來的新傳播環境。傳媒公司之間通過收購、合併等手段,進行產權、營運、產品上的整合,形成規模龐大的多媒體集團,從事具有規模效益的多媒體業務。這樣,報紙、電視台、電台、電影和互聯網站的生產作業,得以打破彼此的界線進行互動性融合,進而達致資源分享,並衍生出不同形式的資訊產品,然後互相推動、促銷、造勢,通過不同的平台傳播給受眾,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經濟效益。

*媒體戰略性聯合(Convergence of Media Tactics)--
  戰略性聯合並不需要媒體所有權合併,通常是指在不同所有制下電視、報紙、電影、網絡等媒體之間在內容和行銷領域的通力合作。媒體共生理論(Media Symbiosis)已經告訴人們:媒體之間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共生共榮。這種依存關係一如電影與電視、唱片與廣播之關係一樣。
  媒體戰略性合作的初衷是為了推銷各自的傳媒產品,例如,報紙和電視的合作者們就相信:交叉助銷可以驅使報紙的讀者去看電視、電視觀眾去讀報紙;電視觀眾可以知道明天報紙上的新聞故事,而報紙的讀者又可從天氣版上看到電視台的最新天氣預報;報紙記者能讓電視記者在現場播報新聞時提供更詳細、更深入的資訊;電視記者攜帶照相機,而報紙攝影記者攜帶數碼攝錄機。如果對於一次剪綵儀式,報紙只要一張照片而電視台只要廿餘秒的錄影的話,就完全沒有必要派出兩位攝影師了。

*媒體組織結構性融合(Structural Convergence of Media Organization)--
  隨著媒體科技的融合及媒體所有權的合併,傳媒從業人員的工作職責和媒體組織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當《奧蘭多前哨報》(Orlando Sentinel)與時代華納有線電視合作開設一個廿四小時本地新聞頻道時,他們組建了一支多媒體編輯隊伍,這群編輯大多數具廣播背景,他們在兩個新聞編輯部之間進行協調,與文字記者溝通,將報紙內容變換成電視新聞。這便是媒體因應需要而進行的組織結構性融合。
  在這方面,真正落實媒體組織結構性融合理念並將它發展到極致的,是佛羅里達州坦帕市的「媒體綜合集團」(Media General)。該集團將它旗下的報紙《坦帕論壇報》(Tampa Tribune)、 電視台(WFLA - TV)和互聯網站(坦帕灣網站,Tampa Bay Online)全部集中在同一個建築物中,同一屋簷下,同一新聞室中,各種媒體的採訪人員互相配合、協調,合作採訪新聞,甚至由同一名記者同時採訪報章和電視新聞以及電子版的即時新聞,同樣的資訊通過不同的形式,包裝成適合不同媒體的產品,擴大了市場,節省了成本,獲取了較大的效益。

*新聞採訪技能融合(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新聞記者談論媒體融合時,焦點總是集中在將來是否需要每一位記者使用不同的採訪工具進行新聞報導。比如,報紙記者是否會扛著笨重的攝像機和錄音設備四處奔波?為此,哥倫比亞大學的工程師們已經開發了一種可以揹的移動工作站,以便記者能採集多種形式的內容。
  二零零二年,「背囊記者」(backpack journalist)的概念首次出現在網絡新聞學評論網站(Online Journalism Review)上,引起很大反響。珍埃倫.斯蒂文斯(Jane Ellen Stevens)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位「背囊新聞記者」。她是報社的記者,同時也是電視台和網站的攝影記者。「現在你能想像聘請一位不懂電腦的記者嗎?十年後,你同樣不能想像聘請一位不能跨媒體工作的記者。」而MSNBC網站的普勒斯頓.門登霍爾(Preston Mendenhall)更是「背囊記者」的典型, 他歷時半月,穿越阿富汗,發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靜態照片、錄音錄像等,在廣播和網站播出。

*新聞x事形式融合(Convergence of News Storytelling)--
  網絡的出現,使新聞x事形式的融合成為可能。多媒體新聞傳播形式融合了文字、照片、聲音、錄像、動畫和圖表等多形態的新聞x事方式。佛羅里達州《聖彼德堡時報》(St. Petersburg Times)的網絡互動特別報導(Online Interactive Special Report)製作了一系列優秀的多媒體深度報導,其中一篇關於聖彼德堡一條黑人街道的報導集報紙文字、廣播聲音、電視圖像以及互動圖表等多種陳述方式於一體,使受眾感官獲得了全方位的享受。

香港媒體融合的現狀與挑戰
  香港的新聞傳媒,很早就敏銳地意識到媒體融合的趨勢將給傳統媒體所帶來的機遇,早在十餘年前就紛紛開始建立自己的網站。時至今日,很多新聞網站已經從傳統媒體的輔助與推介者,發展到全面的資訊服務提供者。以香港電台為例,早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便率先設立了網上廣播站(www.rthk.org.hk)。而香港的資訊傳播業界適時地把握著媒體融合的潮流,成績卓著。如數年前李澤楷的盈動收購香港電訊,幾乎就是美國線上和時代華納合併的亞洲版。香港電訊經營固網市場、國際長途電話、流動電話等,而盈動則通過是次收購,得以利用香港電訊推廣其寬頻互聯網內容業務。收購後易名的電訊盈科近年推出的固網增值新業務「Convergence」,除了提供基本的電話和寬頻上網功能外,還將電話、電郵、手機、傳真等集成在一個統一的Outlook介面中,並且可以實現通話、呼叫轉接、電話會議等功能。
  李澤楷在完成香港固網寬頻和重返移動電訊市場等一系列整合動作之後,今年八月又高調收購本港財經印刷傳媒《信報》。歐資大行里昂證券估計,李澤楷此次收購只是他發展傳媒業務的第一步,之後已有傳聞說他下一個目標是收購《南華早報》,另有一說他又看中了香港無線電視(TVB)。於是,市場紛紛揣測,本港可能因此而掀起一波傳媒併購及整合潮。
  為了應付不斷融合的科技和服務所帶來的衝擊,香港政府擬將電訊管理局及廣播事務管理局合併,使之成為既精簡又專業的規管機構,以便更迅速而有效地發揮作用,並計劃將現有的三套條例(廣播條例、廣播事務管理局條例、電訊條例)融合,成為Communications Ordinance,以促進整個通訊、媒體業的發展。
  但是,香港許多新聞媒體在網絡技術應用、傳受互動、資訊查詢、多元服務等方面還處於起步階段。另外,就資訊傳播業而言,香港還沒有一家公司像美國線上時代華納和維爾康姆這樣通過不斷收購和合併、迅速膨脹壯大的巨型多媒體集團。如何有效應對來自全球傳媒巨無霸的威脅和挑戰,是香港資訊傳播業界需要勇敢面對的議題。
  另一方面,新媒體深刻地改變著傳統媒體的生態環境,如果新聞教育不能面對形勢的變化,在教育理念與培養目標、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等方面及時做出調整,將不可避免地落後於時代。但如何有效地進行融合新聞技能培訓,而又不至於使未來的記者成為新媒體工具的奴隸?如何加強與新媒體教學和研究相應的「硬體」建設?如何解決新媒體師資匱乏的矛盾?同樣是擺在新聞傳播院系面前的重要課題。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