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站調查系列──美國總統選舉票站調查

2008-11-13
美國傳媒大量引用選前和票站調查的數據。
  美國總統選舉牽動了世界傳媒,除了因為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外,還因為美國傳媒報導選舉的方法帶領潮流,不少世界各地以「第四權」自詡的新聞媒體,都趨之若鶩。

  美國傳媒在選舉期間大量引用選前和票站調查的數據,以第一時間立體報導選舉預測和選情分析,受惠者不單是美國人民,就連國外受眾,包括香港巿民,亦可第一時間掌握選情,既可享受資訊自由,又可增加世人對美國選舉制度的認識,發揮極大公關作用。

  筆者以前提及,立法會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曾經應立法會政制事務委員會要求,就海外地方進行票站調查的經驗進行研究,協助立法會討論票站調查在本地的發展。筆者指出,有關研究著重法律條文,有所不足。剛剛結束的美國總統選舉,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筆者在選舉前向本地傳媒發放了一份通告,建議傳媒在採訪美國總統選舉時,可以考慮下列課題:美國傳媒如何進行和使用票站調查?在什麼時候拿到票站調查數據?什麼時候公佈選舉預測?如何處理東西岸時差?如何在資訊自由和選舉公平之間作出平衡?在投票日前公佈提早投票調查結果會否影響選舉公平?等等。本文集中討論選舉預測所引申的問題。

選舉預測所引申的問題
  美國總統選舉於十一月四日進行,除了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兩個小鎮外,以香港時間計,美國東岸最早開始投票時間是十一月四日黃昏時分,最早截止投票時間是香港時間十一月五日早上八時。阿拉斯加(Alaska)是最後截止投票的州份,在香港時間翌日下午二時結束。

  與過去幾屆選舉一樣,筆者都有詳細觀察美國傳媒的票站調查。今年的觀察範圍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電視直播和網上廣播、美國廣播公司(ABC)的電視直播、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網上廣播、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網上廣播。筆者擴大了觀察範圍,是希望可以更加精準地比較不同傳媒的報導方法。

  簡而言之,美國傳媒今年報導票站調查的方法,跟過去並無顯著分別。不過,在宣佈個別州份的結果時,就比以前謹慎,兼且使用了比較含糊的字眼。例如,傳媒以前的預測主要引用票站調查數據,以「可以勝出」或「勝算接近」(「call」or「too close to call」)來描述個別州份的推算。近年來,傳媒開始謹慎,如果票站調查的得票差異未能超過既定誤差,傳媒就會押後公佈預測,等待政府公佈部份點票結果後,再結合票站調查數據作出綜合分析,然後宣佈推算結果。不過,在這種運作下,押後公佈就等同「勝算接近」。

  今年,傳媒更加謹慎,差不多所有進行票站調查的傳媒,都在節目或網頁內多番解釋,如果傳媒押後公佈某些州份的預測,並不等同「勝算接近」,可能只是「資料未夠」(「too early to call」),避免觀眾認為遲報等於緊湊。不過,觀眾對「邊選邊報」的做法,從來沒有異議,而且是萬眾期待的環節,沒有引來選舉不公的指摘。

平衡資訊自由和選舉公平原則
  美國傳媒的做法,有其歷史原因,亦有過爭拗。篇幅所限,在此不贅。筆者希望指出,在美國傳媒的發展史上,言論和資訊自由,始終排在首位。在今年的總統選舉中,起碼有三點值得香港巿民注意:

  (一)提前投票的效應:美國總統大選提前投票越來越受選民歡迎,二零零零年提前有15%,二零零四年有22%。本屆有三十多州接受提前投票,全國比率就大幅上升至超過30%。根據傳媒在選前數天公佈的調查結果,提前投票的選民中,59%聲稱投了奧巴馬,40%謂投了麥凱恩。換言之,在正式投票日前,透過民意調查,國民其實可以預知到大約三份一已經投票選民的取向。這個比例,在個別州份可以更高。

  (二)兩個小鎮的象徵意義:在新罕布什爾州,當地時間十一月四日零時,即香港時間同日下午一時,兩個小鎮迪克斯維爾山口(Dixville Notch)和哈特鎮(Hart's Location),率先開始投票。該州法律規定,所有票站須於早上十一時開始作業,而人口不足百人者,最早可在零時過後開始投票,而當所有登記選民投票完畢後,便可點票。兩個小鎮因此鑽了法律空子,每次投票日零晨左右,便安排所有選民同步投票。每鎮選民人數不足三十人,每人一個劃票區,數分鐘內完成作業,隨即點票。今屆投票結果是,奧巴馬在迪鎮及哈鎮分別以十五對六票和十七對十票取勝。選票數目當然是九牛一毛,但世界傳媒爭相報導兩個小鎮的投票結果,性質上與報導全國提前投票的統計數字,其實沒有分別。美國人非常受落,香港人亦沒有半點批評。

  (三)美國傳媒隨著個別州份截止投票,便第一時間判斷有關州份是否勝負分明。如果個別候選人在東部大勝,傳媒隨時宣佈勝負已分,不會等待全國投票結束。今次選舉,由於部份東部和中部的州份「資料未夠」,所以最後勝負要待西岸四個州份截止投票後始能研判。當時是香港時間十一月五日中午十二時,比阿拉斯加州截止投票時間早兩小時。美國人和香港人也欣然接受。

值得香港借鏡
  上述三點,足見美國傳媒如何平衡資訊自由和選舉公平的原則。大選期間,本地傳媒鋪天蓋地般報導了民主共和兩黨的選舉工程和選情分析。選舉過後,香港傳媒大量轉載美國傳媒票站調查的數字,分析勝敗原因和選後形勢,但卻完全沒有總結美國票站調查經驗,是否值得香港借鏡。

  筆者估計,本地傳媒其實十分重視美國傳媒的票站調查和資訊自由。不明所以者,是為什麼本地的學者專家,以至政界中人,當面對本地傳媒如何處理票站調查時,會變得異常苛刻,兼且沒有信任。是否雙重標準?

  保守人士認為民調數字,尤其是票站調查預測,可以影響選情所以造成不公,只是其中一方論據。資訊自由和傳媒責任,其實應該一併考慮。新聞從業是持份者,學者專家是引路人,為什麼我們不好好討論美國票站調查的制度,集思廣益?

  香港被譽為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又要超英趕美,難道我們不配擁有敢於維護資訊自由的電子傳媒和調查機構嗎?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