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的非遺辦事處將於今年 6 月推出首屆「香港非遺月 2025」,以「香港處處有非遺」為主題,預計總參與人次為 10 萬。本港現時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24個項目,「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則有507個,當中不乏為人熟悉的技藝、節慶,如盂蘭勝會、太平清醮等。
香港史學會執行總監鄧家宙在《自由風自由Phone》中稱,現時大眾身邊都有不少具「非遺」特質的事物,例如涼茶、奶茶等,但近年科技進步令個別與生活關連較小的非遺漸被淘汰,日後恐有失傳危機。他指出,內地現時已有成熟的「傳承人制度」,確保各具文化歷史意義的非遺項目得以長久傳承。他認為確立「傳承人制度」對推廣非遺有正面作用,但即使本港可仿傚內地確立「傳承人制度」,料傳承方面仍會面對不少困難,例如在本港這個商業化社會中,「傳承人」的學師時間有限,或難在短時間內傳承到師傅的技術或傳統。他寄語市民可為身邊的非遺多做紀錄,由個人開始向大眾推廣各項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