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00808】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席、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 于常海
2020-08-08

親愛的香港人:

最近因為新冠疫情確診數目日漸上升,我們不能夠再像往年那樣,在夏天、暑假與家人,朋友四處遊玩、周遊列國,感受夏天帶來我們的美好時光。在新一波疫情下,我們再次被困家中, 日常生活都深深受到是次疫情影響。不論是莘莘學子、上班一族還是家庭主婦,每一個香港人都活在一種憂慮之中,望著每日不斷上升的感染個案,不禁會憂慮到底自己或者家人、朋友們、鄰居們有沒有被感染?如果感染到要怎麼辦才好?香港究竟何年何月才能克服疫情,我們甚麼時候才能告別這種日子呢?

 

作為一名香港土生土長的科學家,跟好多其他科學家一樣,曾到外國求學,亦曾在內地教書及研究,但始終心繫香港,一直希望以科學為這家園、未來貢獻我每一分的力量。在香港回歸之後,港人經歷了各種挑戰,那時我結合我在國內外的經驗,毅然成立了香港生命科技的公司及慈善協會,推動香港生物科技的發展。記得在2003年,我與我的團隊面對嚴峻的沙士疫情、落後的病毒檢測技術,我們奮力改良,並自始一直從事病毒檢測的研究工作,現在屈指一算,已差不多兩個十年。

 

現在,面對傳播力極高的新冠病毒,而在疫苗尚未成熟在的情況下,香港的當務之急是以「全民檢測」的方法,找出隱形患者,以打斷病毒的傳播鏈,這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儘管香港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將會有能力把本地的日均檢測量提高至十萬次水平,但我認為香港本地檢測界及生命科學界對參與這次防控工作,理應有捨我其誰當仁不讓的決心,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其中。只有在香港本地有足夠的經驗及資源,即使本地再爆發下一波疫情,我們都有能力面對,加上國家的支援,特區政府也會有信心應對。早在年初,我已經倡議以「混合樣本」的方式來節省檢測的成本及時間,而「混合樣本」這種檢測方法實是相當科學,即是將被檢驗者分成多個小組,小組的樣本被混合而一次過做檢測。一旦發現有陽性個案,再從該小組抽出來逐個覆檢。例如將10人組成1個樣本去檢驗,就可以將全港800萬人次降到大約80萬次檢測。 現時美國、德國及中國大陸都已採納混合樣本檢測,可見其實混合樣本檢測是一個確實可行及有效的方法,如果本地公私營機構能大規模採用「混合樣本」的方法,「全民檢測」是一定會成功的。

 

樣本收集也是大家擔心的問題,其實我們有非常科學的方式可以解決。本地檢測及生命科學界都有不少人想為全民檢測出一分力,我們早前曾組織行業會議探討香港民間主導的「全民檢測」,出席包括生物科技界、檢測界、學術界、甚至人工智能界等業界領袖。我們亦討論到「全民檢測」當中執行上比較困難的部分,例如到底如何做品質控制、如何解決物流分配、如何確保資料的保密等問題,並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案,但老實說,科學、技術的問題我們已經解決,香港民間主導的「全民檢測」所需的還是政府的配合及支持。我們希望全香港上下都可以齊心合力,共同為全民抗疫奮鬥。

我知道社會上有反對「全民檢測」的聲音,其中比較多人關注的包括到實驗室所在地病毒散播的可能及收集市民基因的疑惑。關於實驗室所在地病毒散播的問題,其實政府有嚴格的法規去規定操作的流程,而且檢測時病毒早已活滅。退一步而言,我們也必須確保病毒活滅,而不應把自己的安危放在一個高風險的位置上。誠然,所有的事情無法做到十全十美,我們香港科學家至少在能力範圍內嘗試盡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而且這本來就是我們一早應該做的事 我們科學界的朋友時時說笑,說我們這些科學家天性、天職就是解決問題,沒有問題就得找問題,有問題就必須去解決,即使事再困難,亦要想辦法去解決,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會比問題多,而不能說因為條件限制,我們就忘記了自己的價值與使命而輕言放棄。

 

只有在找出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隱形患者,將他們隔離及盡早醫治,香港才可以從社會零確症者及零隱形患者的基礎上重新佈署防疫工作。屆時,香港上上下下便能在穩經濟、穩就業方面努力,而政府也能專心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以實踐香港重新出發。

 

       于常海

       2020年8月8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