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01121】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 何鉅業
2020-11-21

測量師學會建築政策小組主席何鉅業——解決舊樓頑疾 釐清真正「責任人」

*標題由編輯所加

 

偉綸兄:

 

你好,許久不見,但願您別來無恙。

 

以往每年總有機會碰個面交流一下大家對香港樓宇問題的一些想法與觀點,可是在疫情下許多往常碰面的活動及敍會都取消了,說來也有點可惜。可是過去星期日晚在油麻地發生的一場不幸火災,激發起我的一些情緒與疑問:為什麼在香港這現代都市中還不斷發生這樣的悲劇,問題在那裏?縱然我倆未能見面交流,也想在這裏,表達一些心裏的想法。

 

 


香港縱然享有名列世界前列的經濟成就,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香港的舊樓安全及維修保養水平並不如經濟表現般,取得佳績。經過近二十年的推動,香港已經擁有非常嚴格及安全的新建樓宇設計及建造標準,可是,對於約兩萬幢超過三十年樓齡的年老大廈的安全改善及維修保養問題,似乎仍未能找到良方妙藥,治療那些樓宇頑疾,當中不少更是年愈半百的舊樓。它們一般在1960年代或之前建造,因建築規模及複雜性較低,當時的標準明顯較簡單及寛鬆,而這些樓宇的用途、內部構件或多或少都已經歷多次改動變化,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違規改裝。近年社會非常關注的劏房問題亦集中出現在這些舊樓當中。十年前馬頭圍道塌樓事故,亦是樓宇老化與人為疏忽引致。過去十多年亦有多宗引至重大傷亡的火警意外在這類樓宇發生,當時也激發社會的一度熱切關注,改善提升安全水平之聲也甚囂塵上。

 

誠然,政府當局在過去十多年間,增努力修改法則,訂立提升樓宇消防安全水平的條例,強制檢驗樓宇及進行維修,以期改善這些已經百病叢生的舊樓的整體結構及消防安全、處理一些影響公眾安全以及樓宇衞生的問題等。屋宇署亦增加不少人手加強巡查,強制處理違規建築,並且加大檢控力度,期望可以逼令相關業主自覺處理這些涉及安全的舊樓問題。過去多年,政府也多次推出資助計劃,希望誘導業主承擔應有責任落實必要的改善工作。

 

可是,事與願違,這些城市難題始終老掉不去;不管社會關切聲音多大,法律要求多高,金錢援助多豐厚,到今為止,我仍然看不見問題可真正全面解決的可能性。

 

或許有人會覺得政府部門執法不力,既然已有法律規定及授權,為何不加快巡查,勒令業主即時跟進違規事項,縮短履行命令的時限,更甚者即時檢控,杜絕拖延,那不就可解決問題麼?平心而論,這只是片面的看法。現時全港超過三十年樓齡住宅或商住大廈有約二萬幢,涉及要改善消防水平的商住及住宅樓宇估計有一萬三千多幢,假如只把解決舊樓問題的責任全放在一班為數不過三數百人的公務員頭上,簡直異想天開,不切實際。況且舊樓安全及維修工作,猶如一個年長人士般,護理身體、健康保健是一個長期工作,不只做一次就足夠。所以,社會必須釐清誰是真正「責任人」。

 

享用樓宇的是業主、住戶,投資升值回報也盡在業主口袋中,所以業主明顯是最終責任人,這個我想是毋庸置疑。應負責的不負責,部分原因可能是經濟能力有限,亦可能是欠缺認知,或者是不懂如何處理這些工程技術問題。但是,我想「逃避責任」的心態才是問題的根源。找出方法逼使應負責任的人去承擔責任才是解決問題的出路。政府的財務及技術支援要繼續做好,以協助一些年長業主,但亦要集中打擊刻意避責的業主。同時,亦要轉變策略,多利用社區力量進行游說工作,促使業主認識責任與風險,而政府則集中支援工程技術,更有效運用資源,更快處理個案。當然,政府亦可牽頭引入一些集體工程設計與施工的招標模式,為一眾有心業主減省一點籌組工程的煩惱。

 

知易行難,在此只是拋磚引玉,把我一點粗疏想法與您分享,希望您能為香港的舊樓困境找到出路。待疫情過後,相約一聚。

 

祝      身體健康

 

何鉅業

2020年11月21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