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01205】課程發展議會主席 譚嘉因
2020-12-05

Joe:

你好,開學至今已有三個月,作為一年級新生的你,能適應大學生活嗎?可有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學,結伴展開你追求知識、探索未來之旅呢?

二零二零年是特別的一年。為了防疫,以往一些在大學校園習以為常的活動,例如迎新、面授課堂、實習,都隨着要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和避免人群聚集,而要作出相應的改變。身為商學院院長,就連與各位新同學「打招呼」的機會也少了,這實在令我感到一絲遺憾。

這次疫情,或會讓大家措手不及,但亦令我們加快適應數碼化時代帶來的轉變,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的世界充滿着可能性,現在跨地域上課、購物、會議、交友,都可以在網上進行;而從宏觀的角度,「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雲端運算」等科技,正影響着全球人類的生活和福祉。年青又充滿夢想的你, 或會問:我應該如何裝備自己,面對未來呢?

我想,我會以兩句說話來回答你的問題︰要懂得「開拓創新不逾矩」,也要「以人為本重關懷」。你可能會問:甚麼是「開拓創新」而又「不逾矩」?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創新不是要突破規範嗎?相信你都有試過網上購物,使用電子支付吧。這些嶄新的科技打破了地域和空間的隔閡,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新選擇。然而在構思和發展電子商貿之際,我們必須遵守相應法規,確保使用者的權利和私隱得到保障。由此可見,「創新」與「守法」其實並不相違。

「法」本源於「禮」,是行為是非曲直的準繩,是社群的共識。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守禮守法,既是尊重社群,亦是尊重自己的表現。不論是在中小學做專題研習,甚或在大學做論文,教師和教授們都會提醒你,不可抄襲他人的見解或研究成果。這除了是保障知識產權之外,亦是對別人努力的尊重、個人修養的體現。放諸日常生活,依從交通規則橫過馬路,以至在疫情下,大家在公共場所戴口罩,遵守社交距離等,都是守法守規的例子。遵守規則,既是自我保護,亦是守護他人,更是為社會福祉着想。孟子曾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善惡有別,我們不能為求目的或滿足個人的欲望,而將法規置之不顧。

要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有效溝通十分重要。管理學大師Stephen Covey在其著作,如《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自我領導力》(The Leader in Me)中,提到成功人士其中一個重要習慣,就是「知彼解己」,即是先認真聆聽,才讓別人聆聽和理解自己。你在中學時期有不少與人協作的經驗,自會明白團隊的重要。很慶幸與我在商學院合作的團隊,總能互相聆聽,嘗試從對方的角度了解觀點和立場,將心比己。在這資訊高速流動的時代,我們更加需要擁有同理心,學會易地而處,既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凝聚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亦可以避免無謂的紛爭,做到「和而不同」。我衷心希望,你和其他新生,在大學路上都可以找到同行的伙伴,找到自處和與人相處的平衡,以同理心了解和關懷身邊的人。

現代社會,既重視知識,亦重視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上述種種,不單適用於你和一眾大學同學,亦是社會對中小學生的期望。因此,課程發展議會今年在原有的七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上,加入了「守法」和「同理心」。這個安排,除能配合社會發展,亦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互相尊重,裝備學生面對成長和生活的挑戰,並為香港和祖國作出貢獻。

數碼化時代重視科技創新發展,部分工種於將來可能會被科技取代,但「人」從來都是核心之所在。未來社會,需要能掌握並融合不同知識範疇、具備以人為本精神、了解社會需求的開拓和創新者。希望你可以做到將心比己,知行合一,好好發揮所長。冀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撥開疫情的陰霾,早日共聚暢談。祝

學業進步、身體健康

 

              譚嘉因

2020年12月5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