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10626】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史立德
2021-06-26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疫下反思 優化產業結構

*標題由編輯所加

 

Martin:

 

自從去年疫情爆發後,你一直留在深圳的公司坐陣,至今已超過一年了。我想說,辛苦你了,亦有賴你和其他同事,公司運作可以維持暢順。

我想全世界都沒有人想到,今次世紀疫情就好像海嘯般,把我們打得遍體鱗傷。可能你也聽到,香港有不少企業倒閉,就算是我們從小一直光顧到長大的百年老店都支撐不住,要光榮結業,真的令人唏噓!

 

我成日都問,究竟企業還要守到什麼時候?我何時才可以通關、回自己的廠房處理業務?你又何時可以回來香港,與家人團聚?

 

幸好,從近期一些數據來看,距離這一天應該不用等太久,因為復甦的曙光已經乍現;今年第一季GDP有7.8%增長,終於擺脫了收縮。另外,出口貿易亦持續錄得強勁的升幅,失業率稍為回落,整體市場氣氛都有好轉。

 

不過,宏觀經濟上的回暖,對香港個別行業來說,未必一時三刻感受得到。旅遊業和相關的零售業不用說,仍然處於冰封的狀態,就連製造業,亦一樣是「乍暖還寒」,有苦自己知。雖然表面上訂單確實有增加,但同時間,原材料價格亦上升不少,加上全球航運塞港、集裝箱更是「一箱難求」,就算有訂單都未必敢接。而且中美關係不見得有好轉,外圍疫情又反反覆覆,通通都為強勁的外貿出口帶來變數。

 

幸好360億元的電子消費券即將發放,對很多企業來說,絕對是「久旱逢甘露」。暑假向來是傳統消費旺季,市民暫時又未能外遊,消費券可望引發「報復式」消費,我知道好多商戶為了抓緊這個黃金機會,已經密鑼緊鼓推出一些針對性的優惠,吸引顧客。其實,參考其他地區,例如內地的經驗,消費券確實會產生槓桿效應,所衍生的經濟效益往往遠高於所派發的消費券面值。我希望政府可以再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這樣就可以鼓勵市民多點外出消費,將消費券的提振作用發揮到最大。

 

不過說到底,消費券始終是「塘水滾塘魚」,香港是細小的經濟體,經濟增長最終仍要靠外來的「活水」去支撐。所以「通關」才是最重要,尤其是大灣區。

 

過去幾個月,我已經在不同渠道公開提出要爭取建立「商務氣泡」,方便我們這些跨境港商和員工可以自由往返內地處理業務;但當局已表明,「清零」和「疫苗接種率」是通關的條件。很可惜,直至現在,香港的接種率仍然只有大約三成,不但距離群體免疫仍有很大段距離,就連一些發達國家的都比不上,再這樣下去,真是遲遲也通不了關。

 

有見及此,我早前呼籲各界推出獎賞計劃,鼓勵市民及早接種疫苗,結果得到好大迴響,在短時間內商界就推出了超過1億2000萬元的獎賞作為誘因,而當中包括我們廠商會推出的「有種有賞」計劃,而疫苗接種數字的確有明顯增加。

 

我相信,凡事只要齊心,就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今次商界合力推動疫苗接種初見成效,但我更期待政府可以牽頭,聯合各界一同籌辦一些疫後刺激經濟的活動,就好像當年沙士後,政府推出很多提振經濟的舉措,再配合國家的支持政策,最終香港很快就從谷底走出來。

 

Martin,我知道當面對困局,人總會有心灰意冷的時候,但無論有多深的傷口都總會癒合,關鍵是要懂得「企返起身」。記不記得我曾經講過,我年輕時在一次工業意外中受重傷,住院那3個月是我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幸好得到醫護、家人和媽媽的鼓勵,最终我不但康復,更成為我人生一次轉捩點,燃起我創業的鬥志,現在回想起來,總算是因禍得福。

 

今次疫情可能亦一樣,給我們一個反思的契機;企業固然要在經營模式上作出改變,香港亦應更有決心去優化產業結構;製造業向來是經濟發展的穩定器,以新加坡為例,至今仍保留佔GDP兩成的製造業,去年更逆勢增長,對支撐經濟和就業發揮了一定作用。反觀香港,工業只佔GDP大約百分之一,所以當疫情來襲時,我們的經濟頓時不堪一擊,完全將過度依賴服務業的問題表露無遺。今後香港實在應該要加快「再工業化」和創科發展,才可以打造出一個更有活力和更有韌力的經濟!

 

香港其實多方面都擁有雄厚實力,又有國家的支持,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要走出「疫」境、重新出發,我深信,絕對是指日可待!

 

史立德

2021年6月26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