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50705】香港大學副校長(健康)兼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劉澤星教授
2025-07-06

Dr Lam ,你好:

不知不覺,又到炎炎夏日。回想今年5月,我與同事到訪英國,能夠在倫敦與你短暫相聚,實在難得。尤其當我得知你專程由劍橋趕赴倫敦,只為支持母校的環球拓展活動,我無比感動。與你交談時,仿似時光倒流,帶我重返醫學院的求學歲月。真心感謝你一直以來對母校的眷顧,你的支持與鼓勵是我們不斷向前的動力。最近,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公佈了「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港大升至歷史性的第11位。身為校友,相信你對母校的又一里程碑亦感到自豪!

 

今次倫敦之行,除了與你及一眾校友敘舊,我們還與正在英國進行「增潤學年」的同學見面。「增潤學年」在2016年於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推出,當年入讀的同學於2018/19學年,即三年級時正式開展其增潤之旅。計劃希望學生擴闊視野、豐富學習經歷,他們可依據自身興趣與志向,選擇到海外合作院校交流、修讀增插課程,或投身醫學研究實習。英國正是其中一個受歡迎的目的地。

同時,亦有不少同學選擇前往不同地區參與義工服務或人道工作。如今個學年,有同學前往波蘭協助受俄烏戰事影響的難民;亦有同學赴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參與志願醫療服務。正所謂:「萬卷書須讀;萬里路須行。」增潤學年自推行以來獲得廣泛好評,如今已成為所有本科生課程的必修部分。

還記得在倫敦時,我們與同學在一間很有氛圍的餐廳小聚,大家圍桌而坐,氣氛輕鬆。有同學笑言出國前連煮一碗公仔麵也不在行,短短幾個月已晉身「大廚」,煎、烤、焗、烹樣樣皆能,還會邀請其他同學聚餐。這些經歷讓他們不單學業進步,更在人生閱歷、獨立能力、溝通技巧以及同理心方面都大有提升。他們在異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圈子,互相支持,彼此成長。作為院長能夠見證這份成長,我深感欣慰。

 

此行英國,另一重要收穫是與多個合作夥伴會面,包括生物醫學頂尖機構Francis Crick研究所、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衞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倫衞院),以及布里斯托大學等。大家就現有及未來的合作方向深入交流,促成多項新合作,不單為學生在「增潤學年」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拓展了院校層面的學術與科研合作平台。

 

兩年前,我們與Francis Crick研究所合辦研討會,探討生物醫學研究的新里程碑,並特別聚焦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最近,我們的研究團隊發現全球首個「隱藏版」外周神經幹細胞,告訴我們神經幹細胞不但存在於大腦和脊髓,在外周組織例如肺及四肢都可以找到,外周神經幹細胞有很多醫學上的應用潛能,例如可以為神經系統疾病和損傷帶來再生治療的新希望,將來亦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及了解不同神經系統的發病機制、對抗衰老以至治療柏金遜症、中風等疾病方面的應用前景。

 

談到科研,不能不提醫學院的另一傳統——新發傳染性疾病。這項 「優秀傳統」可追溯到醫學院的前身,香港華人西醫書院首任院長,同時也是倫衞院的創辦人白文信教授。這位「熱帶醫學之父」 不單育醫造才,更為學院在流行病學研究與傳染病控制方面奠下基石。近30年來,我們一直站在全球抗疫的最前線。無論是1997年的H5N1禽流感、2003年的「沙士」疫潮、2009年的H1N1豬流感、2013年的甲型流感H7N9、2015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以至前幾年的新冠疫情Covid-19,港大團隊都作出重要貢獻。2023年底,我們聯同劍橋大學、國際疫苗研究所共同成立「香港賽馬會環球衞生研究院」,推進疫苗研發。幾個月前,團隊已經在減活流感疫苗研發上取得突破,獲得多項專利及國際獎項。近期,我們與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港大與劍橋的聯合實驗室亦將於10月正式開幕。我們將繼續匯聚創新,加強本地與區域的防疫準備能力。

 

Dr Lam,相信你對母校的「優秀傳統」已相當熟悉,希望你不介意我「講古」。有時回望來時路,既是傳承,更是鼓勵。今年3月,大學最新成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結合醫學、牙醫、工程及理學四大學院的力量,推動醫學、工程、AI、生命科學與臨床轉化的跨界合作,並將加快研究成果的轉化,為病人及市民大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香港目前正處於經濟轉型期,這個新學院的成立,正是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及教育樞紐。

 

上次見面時,你提過想回來探訪。9月新學年開始,沙宣道又會充滿青春活力。值得一提的是,9月我們將迎來首批透過第二學位入學途徑入讀醫科的新生。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在英國完成生物醫學相關訓練,包括來自牛津、劍橋等頂尖學府。誠邀你到時回到醫學院,見證他們披上白袍,我相信你們定有不少共同話題。

 

近年,AI正徹底改變世界,醫學教育、科研和臨床服務也出現前所未有的變革。醫學院早於新冠疫情期間,已經運用AI與大數據追蹤疫情,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最近,AI應用更是遍地開花——例如利用「ROTA」技術推動本港首個青光眼大型篩查;開發AI虛擬病人問診平台提升醫科生的臨床能力;研發AI復康app幫助中風患者進行居家復康訓練; 運用醫療級AI聽診器實時檢測心瓣疾病;以及開發全球首個準確率超過九成的甲狀腺癌診斷AI模型等。你若回來香港探訪,我會安排你與創新團隊交流,亦期待你分享英國的經驗,我們共同進步,造福人類健康。

 

最後,願你與家人夏日安康。期待你重返母校,一起再聚沙宣道!

 

澤星上  

2025年7月5日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