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由編輯所加
各位同學:
今年的暑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暑假,疫情之下,沒有了外遊,沒有了學校的國外交流計劃,也減少了社交活動,從這方面來講,確實令日常生活受到很大的衝擊。但事情總有兩方面的,今天我想與你們分享一下我對今年疫情下的奧運的看法,從而增進你們在處事方面的成長。
今年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夏季奧運會,因為它打破了四年一度的夏季奧運週期,由四年延長至五年,而下一屆2024年的巴黎奧運卻變成了三年,這些時間的轉變會直接導致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計劃產生重大的調節。雖然如此,但奧運的運動精神在這個嚴峻的挑戰下,還是迎難而上,克服了種種障礙,最終,東京奧運還是能完成任務,這個賽事肯定會是奧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對日後有重大的影響力和啟發。
還記得在2020年初,已經開始熱烈討論是否應該取消或延期東京奧運,當時,已經開始有反對聲音,提出取消或延遲東京奧運,直至2021年5月至7月初這段期間,日本國內反對聲音巨大,給予東京奧組委很大壓力,加上性別歧視等負面新聞,令東京奧運在開幕前蒙上陰影。可幸的是,國際奧委會和東京奧組委仍能堅持信念,做好一切可能的防備,藉此舉辦一個疫情下的奧運,直至今天,東京奧運會差不多完成了,雖然美中不足,還是有疫情個案發生,但總體來說,還是能完成任務,因此,我認為除了在運動場上的競技者能表現出「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之外,東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都能夠堅持著奧運精神,迎難而上,這是值得讚揚的。
至於香港奧運代表隊方面,更是喜訊頻傳,至今我們香港隊已取得一金兩銀兩銅的歷史佳績,最後可能仍有進賬,除了得獎牌的運動員外,其他表現卓越的香港運動員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現,除了熱烈慶祝之外,香港政府和其他主要持份者(包括港協暨奧委、香港體育學院、精英運動委員會和各運動總會等),在今次香港精英運動成績突破之餘,也是時候作一個短、中、長期的策略佈局,檢視在財政資源分配、行政架構效率、大眾運動參與及精英的相互支援關係、具潛質運動員的發掘計劃、運動員退役後的讀書及就業安排、精英運動訓練設施、教練國際化和本地精英教練培訓、參與國際最高水準比賽的機會與支援、運動科學科研開發及合作、傳媒支援與贊助的開發等,必須建立一個恆常的五年計劃藉此製作一個柱躉式的培訓制度令香港運動員得以延續其優越成績和精神。這樣,今次的卓越表現才會是香港精英運動的一個里程碑,否則或會一瞬即逝,浪費了這個黃金時機,不能延續香港奧運光輝。
從運動員的表現來說,這次疫情下的東京奧運,其實亦增加了很多不可控因素,譬如會否在航班中染疫或成為密切接觸者,而不能繼續參賽,到埗後訓練日程和環境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取消。精神壓力方面,除了本身比賽的壓力以外,孤獨感、無助感、焦慮和抑鬱都有可能出現,尤其是在這個世界最頂尖的運動比賽舞臺,在世界排名前20位,都有可能隨時擊敗對方,因此運動員如何處理心理壓力、提升精神面貌,就是臨場表現最關鍵的一環,這種情況在今次疫情下的奧運更凸顯出來。
正如何詩蓓說,臨場的時候80%是心理質素,20%是體能因素,今次各國的奧運隊伍在這方面,都有必要提升運動員在比賽前、中和後的心理素質,教練員和運動心理學家,在這方面的角色越來越重,我相信在下一屆巴黎奧運,運動員應該會在面對壓力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東京奧運另一個亮點是男女平等價值的展現,例如在開幕式中男女運動員持旗進場,以至奧運項目中有意地增加男女混合比賽項目,例如乒乓球混雙、田徑、游泳和射箭的男女混合比賽項目,因為奧運是世界矚目的舞臺,展現出來的價值觀是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和影響力的,奧運是一個世界文化的大熔爐,正如本屆東京奧運的口號 "Unity of Diversity"(求同存異),這個口號傳達了奧運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傳播和平訊息、達致世界和平。
今次奧運在準備運動員比賽和防疫各方面,雖然未能達致完美,但不失作為日後在新常態下的一個重要參考,在流行病學中預計這些新常態可能會不定期出現。因此,我們應該以一個正面的態度去吸收這次舉辦奧運會的經驗,以準備下一次疫情來襲的運動賽事安排,除此之外,群眾運動文化在奧運期間的提升,亦需要作更長遠的考慮與安排。根據奧運研究,奧運效應會在奧運閉幕後半年左右便消失了,市民參與大眾運動的動力也隨之下降,因此在這方面除了制定精英運動發展的長期政策外,如何透過精英運動帶動群眾參與的運動文化也應該同時起動,這樣才能達致精英與群眾運動的相互呼應,建立健康城市。
所謂禍福相倚,否極泰來,今次香港在疫情奧運下,以無比堅毅的精神,在東京奧運會中創造輝煌的戰績,也分享了很多感人的時刻,我希望你們也能夠從中體會到一些運動員的超卓特質,運用在我們成長的路上,必然大有裨益,祝願香港在未來仍然憑藉著這種迎難而上、遇強越強的精神,來建造更美好的將來,在此再次祝賀香港奧運隊的美滿成績。
劉永松
2021年8月7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