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10814】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 王文炳
2021-08-21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王文炳——另類煙草同樣有害

*標題由編輯所加

各位大家好:

         本個立法年度即將進入尾聲,但政府於2019年提出的修訂《吸煙(公眾衞生)條例》 草案,建議全面禁止電子煙、加熱煙等另類煙草產品,仍陷於膠著。我今天想借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電子煙及加熱煙的最新研究,以及控煙工作所面對的挑戰。

香港由1982年制定《吸煙(公眾衞生)條例》至今已將近40年。吸食傳統煙的比率由當年23.0%下降至2019年的10.2%,令香港成為全世界吸煙率最低的地區之一。但近年吸煙率下降速度減慢,而且吸食電子煙、加熱煙等另類煙草產品的人有上升趨勢。

        煙草公司聲稱另類煙草產品對身體的傷害更少。大家是否相信呢? 其實所有煙草產品都是有害的。煙草商宣傳電子煙加熱煙可以「減害」,以減低市民的警覺,維持利益龐大的煙草及尼古丁市場。雖然這些新型煙草產品推出市場的時間較短,未有足夠研究觀察產品對身體的長期傷害,但這短短數年間,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電子煙和加熱煙同樣會產生很多有害物質,甚至有傳統煙草不會產生的有害物質,而引致相關疾病。香港大學最新研究亦發現,吸食電子煙或加熱煙都會增加青少年出現持續咳嗽、鼻塞及有痰等,慢性呼吸道症狀的風險。

另外,煙草公司聲稱另類煙草產品可以用來戒煙。事實上,好多吸食另類煙草產品者同時亦有吸食傳統煙,對尼古丁更加上癮同時又吸入更多有害物質,更難戒煙。很多研究指出吸食電子煙並不能幫助戒煙。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或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都不認可任何電子煙作爲戒煙產品。至於加熱煙,香港大學兩個全球首創的研究指出,成人吸煙者使用加熱煙後並無助戒煙,而青少年使用加熱煙甚至會降低戒煙機會。加上青少年吸食另類煙草產品,也較難被發現,令戒煙難上加難。

另類煙草產品包裝時尚,多種口味,容易入手,又在社交媒體宣傳銷售,明顯是針對年輕人市場。加熱煙雖然在2017年才興起,但目前已有大約7500中學生曾使用,數目非常驚人。而部分沒有全禁另類煙草產品的國家,例如美國,青少年電子煙及加熱煙的使用已經失控。難道我們要步這些地方後塵?

其實,大多數市民十分支持全禁另類煙草產品,香港大學今年一項全港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市民支持全禁另類煙草產品,即使在吸煙人士當中,亦有4成人支持全禁。但令人遺憾的是,有部分人士和立法會議員,不斷利用未經證實的論據阻撓法例,甚至公然代表煙草商,要求只規管加熱煙,不全禁。中國包括香港,於2006年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根據公約,煙草行業不應該被允許參與制定控煙政策。煙草業一直都採取各種手段去削弱控煙政策,詆毀或否認,煙草產品會上癮或有害的研究結果,公開或私下游説參與制定政策的相關人士。面對目前全禁法案的困境,立法會中支持煙草行業的議員,是否應回避審議法案時存在的利益衝突?各位市民,難道你們希望見到有關所有香港人健康的政策,被一小部分利益者騎劫嗎?

我亦想解釋一些反對全禁人士的謬論。有人可能會問為何不先禁傳統煙而要先禁電子煙和加熱煙。道理很簡單,我們應該在目前吸食電子煙加熱煙尚未泛濫前,從速禁止。事實上,我們有成功例子。我們早在1987年根據【《無煙煙草產品(禁止)規例》(第132BW 章)】,禁止輸入和售賣無煙煙草產品,成功禁止這些現時在部分歐洲國家流行的煙草。亦有議員聲稱只要仿效現行規管傳統煙的做法,例如拒絕售賣給青少年,加强教育,就可以防止青少年吸食加熱煙。但試問,這些己實行在傳統煙的措施如果有效,我們為仍然有近3萬中學生曾經吸食傳統煙呢?有議員甚至强調吸煙人士應有選擇權。香港大學今年一項調查發現,超過9成吸傳統煙的人表示係未來12個月內不想使用加熱煙。換句話說,加熱煙並非煙民戒煙的選擇,相反,放任加熱煙進入本港市場,維護了煙草業的龐大利益,卻犧牲了絕大多數香港市民的健康。

香港在管制另類煙草產品的政策比其他亞洲國家落後,目前新加坡,泰國已禁止加熱煙和電子煙進口、銷售和使用,鄰近的澳門亦禁止了銷售和促銷。近年吸煙率逐步下降的香港,本來有望邁向煙草終局,即全面禁止所有煙草產品的銷售和使用。政府非傳染病防控策略目標亦訂定於2025年,將吸煙率降至7.8%。但如果我們現在不全面禁止另類煙草產品,吸煙率不單止不會下降,更會進一步上升。煙草商亦會乘機進一步,開拓年輕人和非吸煙人士的市場,令更多香港市民受害,相信大家都不希望見到。全面禁止加熱煙和電子煙,保護市民、青少年健康,是全社會包括政府和立法會議員的責任!

祝願大家遠離煙害,身體健康。

文炳

2021年8月21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發表評論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