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11009】房協主席 陳家樂
2021-10-10

房協主席陳家樂——以家為本 建設跨代宜居房屋及社區

*標題由編輯所加

Grace:

 

雖然你移居加拿大多年,但時刻掛念香港,更緊貼香港的新聞。轉眼間,疫情已經持續一年多,以往妳每年秋冬都會回來香港跟家人相聚,但疫情使我們暫時未能見面,幸好有新科技讓我們可以透過視像通話,知道大家的近況。

上星期,你提到考慮回來香港居住,但卻擔心長遠的照顧問題。在香港,房屋協會二十多年前已經考慮到銀髪一族的需要,因此推出了「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這個計劃的特別之處,就是在同一個屋苑內,既提供長者友善的獨立居所,亦設有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甚至安老院舍,讓入住的老人家得到全面照顧。而且單位是採用「終身租住」模式,不需要擔心搬遷的問題。除了現有的兩個屋苑「樂頤居」和「彩頤居」,第三個位於紅磡的項目將會在明年落成。

 

至於追求更優質生活的長者,北角的「雋悦」就為他們提供多一個選擇。「雋悦」同樣提供獨立的長者友善單位,以及專業的醫療保健服務。下次你回來香港時,讓我帶你去參觀一下。

 

香港與很多國家同樣正在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現時香港60歲或以上的長者已經佔全港人口接近3成,30年後更會增加至4成。我相信很多長者都期望居家安老,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合適的居所至關重要,所以房協主動研究在住宅單位實踐通用設計、無障礙設計,以及可改動設計。為了與業界分享交流,房協最近更搭建了數個模擬單位,展示各種無障礙設計,及示範如何在規劃階段多花心思,以提升運用室內空間的效率。簡單如善用「趟門」取代「掩門」,以及在單位開則時考慮輪椅操作空間等,都是值得考慮的概念,希望這個研究可以倡導社會各界推動居家安老。

 

你知道我一直心繫香港的房屋發展,我非常感恩可以在房協主席這個崗位上有所發揮。房協一直都是政府的緊密合作夥伴,我們亦一同向「讓市民安居」的目標進發。本星期剛公布的施政報告,為香港的未來帶來新希望,尤其是增加房屋及土地供應的新措施,都展示出政府解決住屋問題的決心,而房協亦會盡力作出配合,全力支持將香港建設成一個宜居城市。

 

施政報告提出發展的「北部都會區」,除了橫跨元朗、上水等新市鎮,亦會連接古洞北及粉嶺北、洪水橋和廈村等的新發展區,可以預見將來會有不少收地及安置的工作要處理。其實房協近年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配合政府的發展清拆行動,興建專用安置屋邨,以加快這些新區的收地和發展。房協現正在粉嶺、洪水橋、古洞北興建安置屋邨,同時我們亦考慮到日後如何可以更有效率地推進這些在新界區的工作,去年在粉嶺購入一棟工廈作為區域辦事處,將來對於新界北的居民就更便利。

 

中國人向來以「家」為本,要做到「安居樂業」必先有安定的居所,而房協在這方面一直盡心盡力做好本份,興建的項目亦涵蓋不同的住屋需要,目前正在規劃和興建的項目達到25個,預計未來20年可以提供超過4萬個單位,大部分於10年內落成,提供近28,000個單位,有出租屋邨、資助出售項目,亦有長者房屋。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房協有史以來的建屋高峰期,以回應社會的住屋需要而作出承擔。房協未來10年的單位供應較以往10年多出3倍。除了要確保人力及財務資源上的配合,我們更加要做好質量管理。

 

隨著房協早年的屋邨老化,舊邨重建亦成為我們其中一項重要任務。部分高齡屋邨都是你我年少時到訪過的,例如筲箕灣明華大廈、香港仔漁光村、觀塘花園大廈等。重建這些高齡屋邨,除了可以解決樓宇老化問題之外,更加可以趁機善用地積比率,增加單位供應。以明華大廈為例,重建後的單位數目會增加四分之一,而且可以在同一個社區提供出租屋邨、長者房屋,以及資助出售房屋,建立一個包含不同年齡組別的活力社區,更可以促進跨代共融。

 

最近,我探訪了兩戶房協屋邨居民,有居住在新落成明華大廈一期的長者,亦有由劏房搬到過渡性房屋的年輕家庭。眼見他們住得開心,甚至因為居住環境改善,而決定增添一名小孩,滿足的笑容令我感到房協的工作很有意思,可謂任重道遠。

 

Grace,我期望下次跟你見面時,可以與你分享更多房協故事。祝你在加拿大生活愉快!

 

 

哥哥Walter上

 

2021年10月9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發表評論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