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0402】香港紅十字會行政總裁/秘書長 蘇婉嫻
2022-04-02

香港紅十字會行政總裁/秘書長蘇婉嫻——建議家中常備三至四天的物資 多關心身邊長者

陳先生 (化名):

 

陳先生,近日你和太太身體好嗎?希望你和太太已經完全從新冠病毒確診中康復過來,祝你們身體健康,在疫情中大家都要好好保重!

記得你2月尾打電話來「香港紅十字會抗疫同行熱線」,正好是我接聽你的電話。你說給我聽,你和太太都確診了,其實你在2019年亦曾經確診過一次。你已經打了兩針,但很不幸這次你和太太都確診,太太一個月前剛剛做完膝蓋手術,行動不太方便,不能打針,所以你特別擔心。

 

我知道你當時面對很大壓力,感到徬徨無助。我還記得你跟我說,屋企只剩下三個黃芽白和幾包麵,又沒有快速檢測劑,你又不懂網購,沒有朋友可以幫到你,不知怎麼辦好。於是,我們本地緊急賑災服務的同事,立即為你安排應急糧食和抗疫物資,以無接觸的方式運送到你家門。希望這些物資可以幫到你,令你更安心。

 

記得大約兩個月前,我們一班同事去到葵涌區派發抗疫物資給前線工友,當時跟他們聊天,看見第五波疫情真的越來越嚴重,很多人感到無助,急需支援,於是我們便想:不如決定設立個一站式的熱線服務。所以我們設立了「香港紅十字會抗疫同行熱線」,為市民提供抗疫和防疫措施資訊、提供心理支援,以及香港紅十字會以及其他社會服務的資訊。熱線由2月21日開始,到現在已經接聽超過10,000個來電。除了提供健康和抗疫資訊之外,我們亦提供超過百次心理支援以及將食物、檢測包、防疫物品等,送給超過6,000位確診的弱勢家庭,包括一些無親友支援的獨居長者或兩老家庭、缺乏支援的殘疾人士,長期或者嚴重病患的人士、又或者確診者在屋企裏唯一的照顧者。

 

在這段時間,我和很多打電話入來的朋友聊天,他們都是確診者。有市民在收線之前感謝我們,又鼓勵我要繼續努力,要幫助疫情中有困難的人。其實陳先生你和其他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對我們的信任和鼓勵,都成為了我們繼續努力的動力。我們知道現在社會的需要真的很多,我們會努力,做得幾多得幾多,幫得一個得一個。

 

我們察覺到疫情帶來很多限制,其中,令臨終告別和殯葬安排都變得很困難,而殮房放置了很多遺體的景像,不單令喪親的家庭更加傷痛,亦令全港市民看見後感到哀傷。因此,香港紅十字會同毋忘愛聯手設立「聯繫愛」計劃,免費為離世者家屬提供一系列實務和情緒支援,包括有關身後事安排的資訊、情緒舒緩和輔導,支援正在渡過哀傷的家庭。

 

此外,在第五波疫情,老人院確診的情況實在令人擔心,所以我們亦提供「院舍抗疫支援」服務,為私營安老院和殘疾院舍提供抗疫物資,亦會提供感染控制的網上教學。

 

另外,我們亦推行「檢疫之旅同行計劃」為需要在檢疫中心或者酒店檢疫的人士派發心理支援包,提供心理支援資訊,抒緩他們的情緒。

 

為了令市民掌握到最新的抗疫資訊和防疫措施,我們亦推出了一個「香港紅十字會抗疫資訊百科」網站,一站式提供衛生健康知識、抗疫資訊、最新防疫措施、香港紅十字會和其他社區服務資訊,我們的同事會每日更新網站,令市民可以很簡單快捷地獲得抗疫資訊。

 

疫情已經超過兩年,香港紅十字會一直堅守人道立場,以人為本,因應疫情和社會需要不斷轉變,我們會盡力地回應各種社會需要,與市民並肩同行,共同應對疫情。

 

我們雖然不知道疫情何時才會完結,但我有兩件事很想與陳先生和市民大眾分享:

 

第一,就是人人都應該有備災的意識,我們相信「備災有道,你我做到」,現在疫情還沒完全減退,每個人都應該做好準備,大家不要囤積物資,但我真的建議大家要在家中常備三至四天的物資,包括食物、應急藥物和防疫物品等,如果真的需要在家中隔離,休養,都有所儲備;我們亦應該預先和親友溝通,當有需要的時候可以互相支援。

 

第二,就是我們要關心身邊的人,尤其是長者。疫情下大家都減少見面,但我們可以多通電話溝通,表達我們的關心,讓他們可以抒發情緒,亦知道有事可以找你幫忙。其實很多長者未必經常上網留意資訊,所以我們要多點和他們講解疫情的資訊,讓他們更有能力去應對疫情,不會過份擔心。再者,我們要鼓勵他們多做自己平時喜歡做的事,例如喜歡看電視劇的,就繼續看電視;喜歡耍太極的,都可以繼續在家中耍太極,讓自己享受生活,並多加留意自己情緒需要。就算逆境再難,都能夠保持樂觀心態,積極面對。

 

最後,祝願陳先生和你的太太,以及所有香港人都身心健康!香港紅十字會會保持成立七十二年以來的初心,盡力提供適切的人道服務,與香港市民繼續同行。

 

蘇婉嫻 Bonnie

2022年4月2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發表評論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