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1029】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黃煜新
2022-11-04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校園發展及設施管理) 黃煜新——發展組裝合成建築法 讓輪候公屋者儘快上樓

*標題由編輯所加

Dickson 及Felix:

轉眼間,我已在新崗位工作半年,現正忙於策劃興建香港理工大學的九龍塘學生宿舍,工程將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建造,不期然回想起過去五年,與兩位並肩作戰,作為MiC先行者的往事。

 

大家還記得當日,我們利用MiC成功壓短工程時間,減少工地上作業和施工程序,大大提高建築物質量,預製組件也減少大量建築廢料,施工安全方面,我們甚至達到「零意外」,整項工程中沒有一宗建築意外!回想起來真是欣慰及感到非常自豪。

 

在大學裡,我亦重遇當日協助我們解決技術難題的數位理大教授,我們更深入討論MiC帶來的可能性,有感於MiC未來發展,足以改寫整個建造行業,實在不吐不快。

 

一般人以為MiC只是一種另類的建築方法,我認為MiC更可能是一次建造業革命。從表面看,MiC只是簡單地將現場建築工序,轉移至廠房去預製和裝嵌,廠房中製成的獨立「組裝合成」組件,又運到工地組合成一幢完整建築物。

 

當日興建InnoCell,我們也曾遇上許多挑戰,有幸獲得數位理大教授相助;解決了合符「連續倒塌」(Progressive Collapse)的建築結構安全分析要求,順利獲得屋宇署批准建設許可,再以腐蝕速率監測分析,以證明鋼結構組裝合成的安全性,又利用震動數字模型分析,以測量打椿震動對附近環境的影響。

 

加入理大之後,我更發現多項研究都證明, MiC可衍生許多優點。更重要的是,MiC有機會讓香港社會應付未來挑戰。

 

現屆政府決心解決住屋難題,不過建造業面臨勞工短缺,工人老化,沒有創新的建築法和施工流程,未來10年內興建30萬個公屋單位,恐怕可望而不可及。香港建造業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能再流於空談,原地踏步,已到了努力實踐,向前邁進的時刻。

但有不少業內人士,仍對MiC意見紛紜,對應否發展MiC持不同看法。我認為是時候放下分歧,一起迎難而上,克服落實MiC的種種挑戰。我們三人作為過來人,都知道不少困難並非不能解決,加上「官產學研」充份合作,現時更應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依歸,聚焦如何發展MiC,驅動建造業向前發展,提升生產力;以達至「提速,提效、提量、提質」的建屋目標;讓輪候公屋者儘快上樓,解決長期困擾香港的一個最大社會問題。

 

其實MiC已相當成熟,根據海外多年經驗,早已有不少MiC項目;過去五年香港也有不少成功MiC項目;從竹篙灣檢疫營舍以至多個過渡性房屋項目、科學園 Innocell、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已婚人員宿舍。以前有人以為MiC成本昂貴、會限制設計靈活性、結構經不起考驗、施工質量不佳,但多個落成項目已證明,MiC可建成美觀、高質量、功能出色,符合經濟效益的建築物。

 

我們在理大的研究人員發現,長遠而言MiC更有不少發展。MiC組件在工廠生產,可以套用許多製造業的經驗,優化生產鏈上各個環節,以製造業思維革新建造業。

 

我認為,MiC也激發了數碼創新;例如理大各位教授在MiC上有多項研究,大幅提高建造效率,包括加入演算法和AI人工智能,以預測性分析改善質量控制,加入自動化降低建造成本,又利用區塊鏈追蹤供應鏈,優化生產排程,實現按需按時生產組件,每層組件與建築期同步,節省時間及地盤空間,降低資金壓力,甚至利用區塊鏈追蹤碳足跡,推動建造業達到碳中和。

 

走筆至此,不期然想起理大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鼓勵我們以一己所長,解決社會問題,建造業未來能否跨越挑戰,轉型MiC,必須靠充足人才,從業員要兼具多種技能,理大正推動跨學科研究學習,務求令學生掌握多門學識,應付建造業轉變,所以我對前景充滿信心。

 

我們愈是深入研究MiC,愈認識到她的巨大潛力,體會到她的美麗之處。一位建築師前輩,曾如此形容學習MiC的過程,她這樣形容:「三年多前邂逅了你,開始時沒有觸電的感覺,於是嘗試了解你、親近你、遷就你、現在已經離不開你。」

 

正如前輩所言,我們的所謂科學精神,原來就是要「探微求真」;通過務實的學習態度,尋根究底,擇善而固執。我謹以理大85周年校慶主題曲的兩句歌詞與大家共勉:「日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在不同崗位上貢獻社會。

 

順頌

秋安

Simon黃煜新上

2022年10月29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