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30121】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 畢堅文
2023-01-24

各位香港家長:

今天是年三十晚,除了是跟家人一起吃團年飯、逛花市的好日子,亦是向家人表達愛與關懷的最好時刻。在亞洲人社會,父母對子女的關懷,很容易跟學業、事業扯上關係,擔心他們選科、找工作,現在還可能要擔心他們會否採取躺平的生活方式,真是為人父母甚艱難。我身爲父親都很明白,做父母的當然希望子女成才,長大後可以成爲高薪厚職的專業人士,但是除了做「律師、醫生」,還有沒有其他好的專業選擇呢?

首先跟大家分享幾個跟職場相關的數據,到2030年,全球將會有2000萬個製造業職位被機械人取替,但同時亦會有超過8500萬個職位因爲沒有適合的人才而懸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亦預計全球化、行業轉型、科技進步等因素會導致全球11億個工作崗位被徹底改變。

聽到這裏,我們會否擔心子女在未來會不會失業呢?

看看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將會在中小學階段大力推動STEAM,即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強化編程教育、在教材上加入人工智能元素等。 本地高等院校方面就陸續在文科課程,引入糅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端運算等元素的選修學科,配合當下社會對人才技能的需要。

而我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為培訓未來人才,積極為在學、在職人士提供未來技能課程。在我們的一份STEM調查發現,86% 家長認為小朋友應該從小學開始接觸創科教育,近八成(79%)認為應該將創科教育列為校內正規課程,而人工智能/機械學習、數據分析及網絡安全,被視爲新興科技和未來技能。因應這個現象,我們積極舉辦各種加强STEAM技能的活動,例如「青少年航天科普計劃」、「F1 in Schools」等。上月更開設「TechEd Playground 創科遊學館」,提供多一個平台讓大家和業界了解最新創科教育方案和教材。

之所以要培訓未來人才,是因爲當前大部分主要經濟體都積極發展高增值先進製造業及先進服務業,加上疫情,加快智能化步伐;包括香港在内,我們正善用自身優勢發展創新科技,包括完善智識產權保障和龐大的內地市場,實現「新型工業化」,種種轉變使未來社會對人才的技能要求變得不再一樣。

可能各位都聽過「新型工業化」這個概念,因爲在早前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有提到。

跟再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強調以信息化帶動,透過創意及創新、智能及數碼化、高技術含量、新技能新材料等元素,發展一個個具增值潛力、高經濟效益的新興產業;同時亦不會忽略可持續發展元素,從設計、生產以至銷售,整個產品周期都會注重材料的循環再用、減少資源消耗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以全面實現「新型工業化」。

要落實「新型工業化」,我地可以透過在香港設立更多智能生產線、提供創科土地及空間,吸引世界級,包括香港在內的龍頭企業、先進科技及人才落戶香港。隨着新型工業化成爲全球大趨勢,我們跟全球各地一樣都積極升級轉型,邁向高端先進製造,加上我們本身有多年製造業DNA,根基雄厚,再同步做好對中小企的支援工作,善用大灣區供應鏈的優勢和融合,相信可以使本地產業生態圈逐步形成。 只要好好把握這個機遇,我們的發展進程絕對不會比其他國家和地區落後。

而我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就會從技術支援、培育人才及善用政府資助計劃三方面,協助政府和業界實現「新型工業化」。

技術方面我們局擁有世界級科研技術和實力,研發成果不但屢獲殊榮,更重要是將技術落地,解決行業的痛點。另外我們會定期進行研究及舉辦科技研討會,讓業界及公眾認清各產業的現況及發展潛力。例如去年底公布的「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研究報告」,列出香港發展這個高增值產業的優勢。我們更在生產力大樓設立「食品未來科技館」、「智能穿戴及鐘錶科技中心」、「元宇宙體驗館」等平台,向業界及公衆介紹最新技術應用及提供測試服務,加快商品化步伐。

人才方面,我們生產力學院提供多個未來技能培訓課程,包括跟國際知名研究所,德國Fraunhofer IPT(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聯手推出的工業4.0專業文憑,加強支援工商界培育未來人才,配合「新型工業化」發展 。

資金方面,我們「中小企支援組」協助推廣政府部門各項的資助計劃,企業可以透過我們網上一站式平台掌握相關資料;或透過我們的一對一諮詢服務,配對合適的資助計劃。 

説到這裏大家會否覺得在這個時代,成爲科技、工業專才,同樣可以在職場上發光發亮呢? 加上《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又制定了清晰路線圖和發展目標,推進創科發展進程,為我們帶來無限機遇。

我鼓勵各位家長可以多花時間了解由「新型工業化」發展出的新興產業,方便在子女生涯規劃上提供更適切的意見和協助,讓他們闖出一片天。

最後祝大家在兔年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家庭幸福!

 

畢堅文

2023年1月21日

壬寅年十二月三十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發表評論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