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30311】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及社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羅偉柏
2023-03-13

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及社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聯席總監羅偉柏——學生在疫情下缺少面對面相處 或會增加校園欺凌

親愛的鄭基恩校長:

多謝你當年的推薦讓我有機會到美國留學,並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輾轉間已經回港工作十年。

回想當年選擇心理學之路,和中學時的所見所聞息息相關。拔萃是所很有趣的學校,在同一所校園內,有同學是十優狀元,也有同學會考不合格,有同學會對人關懷備至,也有少數同學會欺弄其他同伴。這些同學也隨著年月成長起來,變成各種各樣的人。這種種現象是激起我對研究心理學重要的原因。

 

近期看到一些有關學校欺凌的事件,而我們的學校也牽涉在內,想到你那麼愛惜同學,應該會憂心他們的身心健康,想盡辦法阻止同類事情發生。所以,我想寫一封信,就著自己近幾年來的研究和你分享一下。

 

欺凌是一種對較弱的受害者重覆使用暴力的行為。欺凌可以大至分為四類,包括身體上的欺凌(例如拳打腳踢)、關係上的欺凌(例如蓄意不友善、孤立、杯葛或排擠他人)、言語上的欺凌(例如使用粗言穢語、喝罵、中傷、譏諷、呼叫「花名 」以及網絡欺凌(例如在社交平台惡意造謠、發放侮辱性的消息或人身攻擊的言論)。在這些定義下,其實很多人也可能會是欺凌者或欺凌的受害者。

 

在香港和海外的研究指出有接近三成學生遭遇過欺凌,不過,這個數字應該未反映真實情況,因為欺凌事件往往出現漏報或隱瞞。欺凌事件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處理,對受害者或欺凌者本身也會有嚴重的心理影響,例如增加患上抑鬱症、焦慮症和自殺的機會。同時,也會增加濫用酒精/藥物或青少年犯罪等問題。可見欺凌是一個非常需要嚴肅正視的問題。

 

遇上欺凌很多人的想法是嚴懲欺凌者便可以解決問題,好像有人會認為要罸停學或留級才可以起阻嚇作用。但是,這些都是事後措拖,研究亦顯示對減少欺凌的作用是有限。如果要有效減少欺凌,我們可以從一些欺凌的成因著手,對症下藥。

 

欺凌在初中期間最為顯著,因為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也出現極大的變化。

 

生理上,正直青春期,受到賀爾蒙的影響,情緒會較為不穩定,身型、體格、容貌也會出現變化,令到自己更加容易與別人比較。

 

環境上也有著很大的轉變,由小學到中學,要從新認識朋友,亦要應付中學的功課,學習壓力也有所提升。加上一般來說,中學老師對學生的要求會不同,由小學生較為湊小朋友般,到中學會要求中學生更加獨立,自己處理問題。所以他們可能會在此時缺乏能力感和關係感。

 

升中後同學在校內校外,例如社會上或網絡上,可能會目睹更多的暴力,從而增加使用暴力去解決問題的念頭。

 

再加上近三年新冠疫情的陰霾下, 學生經常停課並採用線上課堂,在缺少真人面對面相處和教師的教導下,窒礙了他們的社交情緒發展。欺凌的問題可能會更常見。

 

中學生在多重變化下,有些學生會選擇用暴力的手法去抒發他們的情緒,或去得到別人的認同,提升形象。所以,值得一提的是欺凌者訴諸暴力,和本身的人際關係需要未被滿足和缺乏社交情緒能力有關。

 

那麼在校內怎樣才能減低欺凌呢?根據我的研究和資料搜集,老師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學生越能得到老師的關懷,他們成為欺凌者或受害人的機會也會較低。除此之外,當學生認為老師能有效處理同學間的紛爭,他們也會較少用暴力去解決問題。

 

在研究中,我的研究團隊問及學生關於在學校裏老師有多常關心他們,對他們有多友善,會多願意聆聽他們。當這三項分數越高,欺凌和受害的次數也會越低。除此之外,如果老師能夠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例如耐心地明白他們面對的煩惱和問題,讓每位學生也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和展現無條件的愛,學生也會較少欺凌或被欺凌。回想中學年代,有幸得到鄭老師 和幾名老師的關愛,也讓我也渡過多重難關。

 

在學校裡,同儕也擔當著另一個重要的角色。拔萃擁有獨特的「大佬」文化,在其他 地方可能會叫作大哥哥大姐姐計劃 (Big brothers and Big sisters programs)。高年級的同學甚至畢了業的師兄會樂於成為師弟的榜樣和盲公竹,在人生路上指點迷津。在這些關係中,也希望可以傳遞同理心、仁愛、關懷別人的心。

 

其實母校和其他學校可能也有這些措施和文化。不過,怎樣令這文化更顯注和廣泛流傳,將會是一個重點。

 

最近看了有關母校校訓的影片,當中有to serve and to lead, and best of the best 。當中的精神也能套用於整個教育界。To serve and to lead 是要成為社會的領導去服務不幸的人。To be the best of the best 不是每一樣東西也要拿第一,而是一種自我實現,在求學時期,相信大家都會在學業、體育、音樂等課外活動上追求成就,但除此之外也可以做到共融、利他,建構一個非暴力的文化,這更可以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明。

 

最後我想用池田大作,一位推動各種和平活動的佛法哲學家和教育家,曾經講過的一句話作結互勉。「諸君莫忘為何磨練睿智」,意思是,每一個人也別忘了是為了甚麼去磨練睿智。在教育上,除了要在學術要有出色的成就,也不忘去思考為什麼要讀書。

 

你的學生

 

羅偉柏

 

2023年3 月11日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