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資本主義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成了不少剝削。但到廿一世紀,這種營商模式引來各種反思。因此有共益企業 B Corp 的出現。三月是 B Corp 月,世界上的共益企業社群慶祝這種經營模式,但它又面對甚麼問題?
甚麼是 B Corp?
B Corp ,中文會稱之為 「共益企業」,是源於三名美國企業家Jay Coen Gilbert、Bart Houlaha及Andrew Kassoy。 Jay Coen Gilbert 及 Bart Houlahan 創立了一間籃球鞋和球衣公司,發現在給予僱員慷概的親職假、和僱員分享公司股權、每年將公司盈利5%作慈善捐獻、與海外供應商合作讓工人獲公平薪酬、確保職安健後,公司依然能賺錢,因此相信可以建立一套更有系統的做法,令企業對社會產生改變的力量,於是和大學同學Andrew Kassoy 在2006年創立了非牟利組織共益實驗室(B Lab),同時創立一套認證機制,企業需要通過B Lab認證,才能取得 B Corp 共益企業標誌。至今全球有80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0個行業,逾六千間獲認證的共益企業。 以中小企佔多。
共益企業不單為股東創造財富,同時亦為不同的持份者創造利益,講求對社會及環境生態作出貢獻,並且要有問責性,透明度。令企業成為改善社會的力量 (force for good)
共益企業的認證是要用一個影響力評估,企業需達到80分或以上才能通過,而跨國企業要達到基線要求。企業需要將種種承諾寫入公司章程,對持份者負責,亦需要將他們的表現放上B Lap 網站讓公眾查閱。企業並需要每三年更新和審核,以達到持續改善的目標。
共益企業發展了十七年,近年亦有一些爭議。去年一間膠囊咖啡公司獲得共益企業認證,但本身膠囊是單次使用,難以符合生態友善標準,另外,該間公司亦被批評剝削勞工權益。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分析文章再度引發討論。文章指出,一些早期獲得認證的小型企業,擔心一些取得認證的跨國企業只是想變得「冇咁差」(less bad),而不是「變好」(good)。而一些獲認證企業將B Corp 標誌放在廣告,成為另一種公關手段。此外,獲認證企業只需承諾對其僱員給予公平工資,卻不一定要顧及其供應鏈員工是否有同樣待遇,這些都令到B Corp (共益企業運動)受到質疑。因此英國開始有人認為運動要重返根本,重拾初心。
不過,亦都有另一些獲認證的企業負責人撰文回應指,別忘記6000多間 B Corp 其實只佔全球企業一個很少的數目,而且當中多是中小企,影響力有限,故此應該要龐大的跨國企業加入,才可以加大影響,減少天然資源消耗及建立公平利益分配的商業模式。
B Corp 發展至今面臨甚麼挑戰?在推動商界範式轉移上,它又擔當了甚麼角色?即聽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始人及行政總裁魏華星的分析
** 鳴謝仁人學社謝家駒先生 及專門研究社會企業的城大公共及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蔡振榮博士提供資料
#RTHK #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 #BCorp #共益企業 #BLab
主持:陸宇光、葉雅媛、王磊、周嘉俊、邱焱
監製:陳燕萍
【十萬八千里】六十分鐘陪你走遍世界
逢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中午12時FM92.6香港電台第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