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30318】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
2023-03-20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 ——消除歧視和偏見 正面對待精神病患者

芷君:

數年沒見,在我記憶中你還是小時候的模樣。最近與你爸爸傾談時,才知道你正在攻讀醫科,你長大成人了,更有意成為精神科專科醫生,我對你的選擇感到很高興。

 

精神健康對每個人都十分重要,正如行政長官早前指,「精神健康是市民『幸福感』的關鍵之一」。根據一個在2015年發表有關精神健康的研究,有13%香港居民是精神病患者,可見在香港患有精神病並不罕見。

平機會一個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約有八成受訪者認為,在香港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是非常普遍或是普遍。受訪精神病患者更表示,他們會因為其疾病而獲得較少升職機會或薪金,甚至不被聘用。有超過四成的精神病患者表示在過去五年曾在求職、在職或離職過程中遭受歧視。在2018至2022年期間,平機會一共收到310宗在《殘疾歧視條例》下有關精神狀況遭受歧視的投訴,其中四分之三涉及僱傭範疇,由此看來,精神病患者在職場方面確是面對不少的困難。

研究結果又顯示,精神病患者在職場有被標籤化的情況。有超過五成的在職人士表示擔心精神病患者會傷害別人;另分別有四成在職受訪者表示會嘗試與精神病患者保持距離及害怕與精神病患者獨處。這種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歸根究底,問題的根源就是市民大眾誤會精神病與暴力有關。事實上,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只佔極少數,公眾不應受到個別事件的渲染,而對他們加上負面的標籤。其實大部分歧視思想和行為,均源於固有的偏見和定型觀念,錯誤資訊、缺乏接觸和認識不足等都是偏見的源頭。另外,一些偏頗的單一事件、媒體反覆的負面報道或人與人之間以訛傳訛的說法,很容易會使人相信偏見便是「事實」,令整個群體受到牽連。正因為偏見和觀念使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在工作上得不到平等機會,最終令他們很難融入社會。

作為一個醫科生,我相信你會更了解精神病只是一個概括的名詞,它包含着不同種類的精神病,有急性或慢性,亦有溫和及嚴重之分。常見的精神病包括認知障礙症、思覺失調、抑鬱症、躁狂症、焦慮症、自閉症、過度活躍症等。若公眾以偏概全地將精神病與暴力畫成等號,只會令標籤及歧視加深,對病患者的康復造成障礙。因此,我們必須對公眾多加解釋,以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

 

今次的研究亦發現,受訪精神病患者中有接近兩成的患者要為精神健康求醫而請假時遇到困難,他們最常遇到的困難是臨時請假得不到主管批准,以及同事對他們請假感到不滿。部分受訪者更表示,他們延遲或不願意接受治療或覆診,主要原因是擔心被公司的人知悉他們精神健康出了問題,或因為需要治療或覆診而對他們產生負面想法。

由此可見,精神病患者會因為害怕在職場被標籤或歧視,而不願意向他們的僱主表達其需要,甚至延誤診治。相反,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受到主管及同事較多支援的精神病患者有較高的幸福感、更好的社交及職業功能、令症狀得以緩解、出現情緒困擾及自我標籤的機會亦較低。本來精神病患者在職場上披露自身的精神健康狀況,理應為他們爭取更多的支援,以及更容易申請病假及得到治療,但事實他們卻往往擔心透露病情後會受到歧視和排擠,而選擇隱瞞病情,導致情況得不到改善。

若果沒有這些歧視和偏見,我相信精神病患者在透露病情時,會得到主管和同事的體諒和包容,並得到適當的支援及協助,這樣便能改善患者的情緒,令他們更加安心工作,對僱主、同事和患者都有好處,達至三贏的局面。

另一個研究結果是有八成半的精神病患者表示公司有需要為員工提供精神健康支援,他們認為僱主應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個別需要,檢視工作安排或環境是否需要作出調適、考慮具彈性的工作安排,例如:彈性上班時間、小休時間等,以及制定平等機會政策,以避免歧視、欺凌、騷擾等。患有精神病不一定會影響其工作能力,只要僱主能作出適當的調適,患病僱員也可以在其工作崗位盡展所長。

其實精神病和其他疾病一樣,只要得到適當的治療是可以痊癒的。為了協助患者重過正常的生活,僱主可以實施精神健康友善的僱傭措施,並為有需要的僱員提供合適的工作安排,讓他們可以申請病假及就診。此外,僱主亦可以在工作間制定反歧視政策,建立沒有歧視的工作環境,讓僱主和僱員,以及僱員之間,以互相尊重、互諒互讓的態度一起工作。

作為一名年輕的醫科生,你對消除這些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和偏見又有甚麼看法呢?很期待聽到你的意見,有時間不妨發個短訊給我吧!

朱敏健叔叔

2023年3月18日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