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台入門網站的發展

2003-03-15
短訊相關下載服務,為國內新浪網帶來可觀收入。
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擁有豐富多媒體內容。
數年前網絡熱潮正盛,入門網站作為一種媒體,成為不少人的創業理想,他們都希望成為不同國家、語文或主題的「雅虎」(Yahoo),在中、港、台地區亦不例外。但這些兩岸三地的華文入門網站,發展過程有異,但近期中台的主要入門網站有不錯的轉機,而香港的則無甚突破,當中的經驗可作個比較。


國內網上媒體商業價值高

中國國內三大入門網站,都已成功在網股爆破前在美國納斯特克上市,集資發展,包括新浪網(www.sina.com.cn)、搜狐(www.sohu.com)和網易(Netease的www.163.com),加上中華網(www.china.com),起源各異。新浪網原為一群旅美台灣人創立,要成為最大的中文網上搜索器,後來找到國內合作伙伴合併,把主要戰線從美國和台灣成功地轉到中國大陸。搜狐和網易都是在國內創辦,前者早期原也定位為搜索器網站,網易則以免費電郵定位,用數字作為網址以方便對英文網站不習慣的國內網民。以香港為基地的中華網也一直推動自己的免費電郵服務,但卻沒有本地薑的網易成功。

這些年間,以上的入門網站都經已轉為全面的網上傳媒,擁有各項不同主題的﹁頻道﹂,如新聞、娛樂、經濟、科技等,尤其在報導國內新聞近年尤其受重視,不少突發或重要的新聞,香港的傳媒都倚賴這些網站取得第一手消息,再轉發報導。另外在各主題的時事分析文章,都常載有佳作,在國內官方傳媒比較官式和千篇一律的情況下,這些入門網站大有空間利用,成功發展為具影響力的新媒體,也正因如此,他們作為媒體的商業價值也比較高,例如廣告方面。

但近年國內這些網上媒體更受惠於一個新技術應用的發展和普及,成為利用無線資訊服務賺大錢的贏家,這肯定是他們即使上市時想也未想到的收入來源。去年中國移動推出小額收費系統,讓國內網站與電訊商分享移動用戶接入網絡數據服務的收費。例如,國內手機用戶可以短訊(SMS)登入這些網站,瀏覽接收新聞等資訊,或玩網上遊戲,每次使用,網站能收取達1.5元人民幣的收入。以國內過二億手機用戶,每月四百萬人迅速增長,去年中移動用戶據報收發了過八百億條短訊,數目為一年之前的五倍以上,網站在此收入肯定可觀。例如,短訊相關下載服務,每季為新浪網帶來三百萬美元收入。而隨輸送速度改善,短訊業務增長還沒慢下來,單在農歷新年間,國內手機用戶就發出了超過七億個賀年短訊。

事實上,除了短訊服務外,國內網上廣告的數量、品種和方式,也絕不在美國大型網站之後,故此可令人相信,國內網上廣告收益也應可觀。總之,因為各有利發展,國內三大網上傳媒都相繼於最近季度轉虧為盈,股價因此得到上揚,令他們都開始談及在香港作第二次上市的可能。中華網的情況較特別,他們一直未能在網站傳媒業務突破,分而轉盈毛利較差的資訊科技系統集成服務,上季他們也轉虧為盈,主要單靠利息收入,故收入減少了,盈利也靠減低成本而僅達致。


台灣網站以商貿開源

台灣的主要入門網站,因為市場較大陸細的關係,未有一家(如不包括原由台灣人創辦的新浪網)能在美國上市。其三大入門網站中,最大的奇摩於二零零零年已被雅虎收購,總算在網股全爆破前能以較佳價錢找到買家,而仍然獨立的兩大本土網站,營運狀況都經已改善,距離轉虧為營為期不遠。其一的蕃薯藤(www.yam.com)預期今年首季可達致收支平衡,二零零二年度虧損低於一千萬新台幣,二零零三年營運收入可達六至七億新台幣,當中廣告收入佔六成,企業服務佔收入兩成半至三成,電子商貿佔一至一成半,後兩者為主要收入增長來源。另一家的網絡家庭(www.pchome.com.tw)情況稍遜,去年度仍有八千萬新台幣虧損,但主要原因卻是業外投資。在起源方面,奇摩和蕃薯藤都以搜索器起家,網絡家庭則從一成功電腦雜誌的出版集團轉營。

國內和台灣的入門網站發展因素和成果都不同,因為台灣市場較小和短訊不及國內流行,反而向企業電貿服務開源,這與香港情況較接近,但又不盡相同。香港沒有流行的本土開發搜索器技術或網站,用戶也通常使用海外的免費電郵服務,如Hotmail和Yahoo等,也許也因為香港的報章、雜誌及電子傳媒都已非常發達,市場卻比台灣還要小,新媒體的發展空間相對就更顯得小了。


香港多媒體內容具潛質

香港的入門網站開始得實不算遲,早期甚至以互聯網供應商主導,例如香港電訊的網上行和星光互聯網等的網站,但他們隨著互聯網供應商的經營壓力和互相整合,並未發展成一種獨立新媒體,主要仍然倚賴轉載來自傳統傳媒的內容。少數的本地入門網站,有些像香港網(www.hongkong.com)沒有像中、台那些網站般銳意和堅定地繼續發展;有些像蕭若元的網上日報,流星般閃過後就消失了;而Tom.com這些更從沒開始過,也許這些都充份反映香港人做事較投機的性格。

其他的香港主要入門網站,包括外國雅虎和微軟(MSN)的香港版,和現在已經過多番變化的電盈NOW網站,都只集中(aggregate)其他傳統媒體內容為己用,而即使是較流行的傳統傳媒的網站,如壹傳媒、《明報》、《南華早報》等,都沒有多少出版外特為網上而設的內容,主要可能都是限制於香港市場太少,另外支持開發專為網上的內容,實難算出可行的成本效益。香港電台的網站,實在已算是擁有較多專為網上版設的內容,但其性質仍非一個通用入門網站。

反而,香港較獨特的發展方向,是在多媒體內容網站方面,除上述的NOW外,有線電視的網上內容,已包括財經、賽馬、體育和成人的多媒體資訊,包括視像或電影下載和直播的體育節目,而城市電訊也已宣佈得到電訊管理局准許,透過互聯網提供「收費電視」服務。看來,香港網站的發展,利用香港的寬頻基建之高度發展和高滲透率,反而在華文視像和多媒體內容提供上,有機會領先其他地區。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