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傳媒對「非典」的典型報導

2003-05-15
 
一場疫症,體現了傳媒最好和最壞的一面。 自非典型肺炎三月中在香港爆發以來,本地傳媒除了報導疫情,也率先籌款抗炎,充當市民與政府間的傳通管道。多少訊息、意見、怨氣、關懷、措施的推行與遺漏,都是透過傳媒即時反映了。毗鄰的廣東,除了二月中簡短報導過有關疫情已受到控制,整個三月都沉寂下來,疫情要到四月下旬才廣泛獲報導。

實在廣東在今年二月至三月間,至少發生了兩宗與非典型肺炎有密切關連的事。其一是廣東省的衛生單位與香港大學醫學院代表自二月中便一直在廣州開會,研究有關在廣東省發現的一個傳染病毒(後來稱SARS,首宗個案於去年十一月十六日在佛山發現)。中國衛生部也曾在二月十一日,首次知會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在佛山發現的第一宗非典型肺炎個案。 其後廣東當局於二月十一日至二十日期間亦數度知會世衛,表示病例在佛山、廣州、江門、深圳、中山、河源六個地區也相繼有人感染。世衛表示會跟進調查,因而說中國官方未有及早向世衛報告疫情也不盡實,但廣東傳媒對疫症封口亦是不爭的事實。另一宗與SARS有密切關連的事件是三月下旬,廣東省中醫院護士長葉欣因照顧非典型肺炎病人而感染不治。這是首宗外界知悉有醫護人員死亡的個案,但消息卻在葉欣死後差不多一個月才見報(《廣州日報》四月十八日版),剛好中央宣佈各省不得隱瞞疫情。


報導克制有跡可尋

病毒最先爆發的廣東,原本是全國傳媒市場發展最蓬勃的地區之一,近年更有境外電視台獲准在廣東落地,可以透過有線網絡直接向省內居民播送節目,成為中國全面開放媒體市場的一個試點。由於貼近香港,省內的報章、雜誌、電視台多少受到香港感染,報導較貼近民生民情,但對於非典型肺炎在省內擴散的情形,報導明顯地有所克制。 先由隻字不提、低調報導,而至報喜不報憂、高調報導,背後都是有跡可尋。

本文以《廣州日報》和《南方都市報》的網上電子版為研究對象,記錄了四月一日至廿五日期間兩報有關非典型肺炎新聞出現的次數。圖表(一)是記錄所得:

研究選取了四月首三個星期,是因為這段期間先後有世衛專家到廣東視察、溫家寶和胡錦濤兩位領導人到訪、廣州交易會開幕、兩名高官因處理疫情失職遭撤換等。兩報對非典型肺炎的報導,從篇幅的多少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一)四月首三天有關非典型肺炎的消息,兩報平均每天只有一則,報導並強調廣東省疫情已減弱、復原率每天在攀升、無證據顯示廣東省是病毒源頭;

(二)四月四日至九日,世衛專家到了廣州,兩報平均每天有3.6宗有關新聞,報導是增多了,但報喜的居多,指出廣東省有信心戰勝這場病毒、廣州人生活如常、世衛肯定廣東的防治工作,並強調到廣東旅遊和工作是安全的;

(三)四月十日至十五日,胡錦濤南巡,兩報每天平均有4.6宗,比前一個星期微升,內容集中報導廣東防治經驗值得借鑒、病例幾乎等同零、廣交會未受疫情影響等;

(四)四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兩報平均每天有5.1宗報導,全國此時已踏入非典型肺炎被列為法定傳染病階段,可見兩報對各單位如何加緊防治措施方面加強報導,亦不忘把胡錦濤在訪期間要「廣東當好排頭兵」的講話再三闡釋,雖然中央已明確表示各省不得隱瞞疫情,但兩報對廣東的疫情仍沒有正面提及;

(五)四月廿一日至廿五日,兩報報導明顯加強,平均每天有14.6宗,比上周增加近兩倍,相信是跟衛生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市市長孟學農被指失職而撤換有關,報導並增添了民間如何應付疫情及「每日一疫情」的消息。

可以說,兩報相比,《南方都市報》的消息較多,較貼近民生民情,並罕有地報導了國際勞工組織一名官員因感染而病逝的敏感消息。《廣州日報》無疑走清一色的官方路線,喉舌功能與角色明顯,只要看看大量的官方報導便不難分辨出來。但兩報的共通點是:首兩個星期對疫情的報導絕口不提,繼而淡化,並以大量正面和勵志文章充斥了不少版面。兩報報導事件手法就是少談疫情,盡量唱好廣東。又因為廣州交易會將告開幕,有關疫情的報導勢必影響參展人流,所以對感染個案和數字報導不多,有的都是喜訊,並大量投入市面依舊繁榮的新聞如「廣州市民街照逛茶照飲」、「廣州圖書館旺過茶樓」。有國內人表示,他們看國內報導的消息是反過來看的,把報上所說的反過來便是官方要隱瞞的事實了。不無道理。


傳媒的角色與責任

不容忽視的是,儘管後來中央宣佈各省不得隱瞞疫情,也沒有即時令兩報廣泛報導有關疫情。 原因呢?說到底,媒體對報導這類新聞仍有顧慮,不說又怕隱瞞疫情,說多了又怕洩露國家機密,加上對省不利更不好報導。及至兩名高官被革職,有關新聞才以倍數多起來,反映了國內媒體要做到持平、自由、開放,路仍是不好走。

隨著新班子上場,國內媒體似有一番新動作,例如中央台廿四小時新聞頻道在月初啟播、三至四月間央視直播美伊戰爭又取得美滿成績,加上前陣子胡錦濤勸諭傳媒應少報導官方領導人的活動、多關注地方問題,使不少人對新班子寄予厚望,有學者卻不敢苟同。

肯定的是,經此一疫,中國的內政外交受到入世以來最嚴峻的考驗,主動參加東盟在曼谷舉行的會議、並提出聯手防治疫情的方案是正確的第一步。但要面向世界,成為國際社會一員,國內傳媒有必要重新檢討自身的角色與責任,過往的一套是自欺欺人,早已不合時宜。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