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媒的十年春秋

2007-07-13
香港回歸後出現多份免費報章。
江澤民曾怒斥香港記者。
  香港回歸十年,免費報紙、新媒體湧現,新聞走向娛樂化、表面化,最教人擔憂的新聞自由備受挑戰,記者自我審查嚴重。《傳媒春秋》節目特別製作了三輯專題,回顧過去十年傳媒的衝擊與變遷,深感傳媒變天的無奈。

傳媒新勢力
  這十年,雖然傳統的媒體電視、電台、報紙仍然是主流,但其影響力已今非昔比;免費報紙、收費電視、新媒體的湧現對它們帶來莫大衝擊。
  
  香港第一份免費報章《都市日報》於二零零二年誕生,在地鐵沿線派發,單是不用付費、新聞精簡的特性已吸引不少上班一族閱讀,由於讀者「客源」清晰,廣告商相當垂涎,因而令《都市日報》於短短十四個月內已有盈利,據該報資料,目前每日派發三十六萬份,廣告約佔版面六成。
  
  二零零五年另外兩份免費報《頭條日報》 及《am 730》相繼出現。據媒體監察公司Admango資料顯示,二零零六年報紙廣告總收入達六十五億元,較前一年增長逾二億,其中免費報紙佔一成二;相比之下,收費報紙的廣告收入相繼下降。目前,《頭條日報》的印刷量為六十萬份,而《am 730》則有二十八萬份。
  
  免費報紙不單搶奪了收費報紙的廣告,更力壓一些暢銷及傳統報章的公信力。根據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去年一項市民對報紙公信力的調查顯示,免費報紙 《都市日報》排名第八,比第九位的《東方日報》高,《頭條日報》排名十一、《am 730》排名十二,比第十四位的《蘋果日報》還要高;傳統報紙受到不少壓力與挑戰。
  
  香港報業競爭一向激烈,回歸前後出現過數度減價戰,汰弱留強,主流中文報章由一九九七年的十五份減至目前的十二份,收費報紙亦需不斷革新。近年,很多傳統報章都加設健康、環保等的專題版面,而政治新聞則走向娛樂趣味化,「李八方」、「新聞甜品」、「政情糖不甩」、「利是」、「小琴密語」等等專欄陸續登場;二千年初,各大報章曾大力推動網上新聞,招兵買馬搞即時新聞、網上人物專訪、與讀者對談等等,不過科網熱潮爆破之後,網上新聞的發展急煞車,人手與規模大大縮減。
  
  畢竟,網民人數持續上升,網上新聞又必不可少,部份報章不僅從網上索取材料,而且直接開設版面報導網上故事(如《蘋果日報》的「網聞」);一段「未解決」的「巴士阿叔」片段在 YouTube 網站展開,及後成為街知巷聞的新聞,網上威力難以預計。近期,兩大免費電視台無及亞視亦順應自拍短片熱潮,開設新節目由觀眾作主導(《第一手真相》、《一網打盡》);其實,回歸之後,香港陸續出現一些來自民間的網絡電台,如「香港人民廣播電台」、「係播網絡電台」等等,他們希望透過自設的渠道報導或表達一些主流媒體不重視的消息,如「六四」燭光悼念活動、爭取普選遊行等,而二零零三年五十萬人上街,亦借助不少網絡世界的推動。網上給予民間更大的自主性,多多少少淡化了傳統媒體主宰社會言論導向的角色。
  
  電視方面,長期以來兩個免費電視台雄霸了電視市場,至九十年代初收費電視加入競爭,一九九三年第一個收費電視台--有線電視成立,及後政府曾進一步開放收費電視市場,目前的無收費電視、now寬頻及香港寬頻,正試圖打破有線電視多年來在收費電視市場的壟斷地位;去年now寬頻以天價奪得體育頻道ESPN及英國超級聯賽的轉播權,更迫使向來擁有一哥地位的有線電視急謀對策。
  
  體育及廿四小時新聞是收費電視的殺手峞A近年多個電視台均推出廿四小時新聞頻道(有線電視、now寬頻、無收費電視、香港寬頻)加強競爭力,而行業內爭奪人才、新聞主播明星化等等,亦很大程度上更改了行業的運作及競爭。至於年底推行的數碼廣播,亦將為香港電視史寫下新一頁。

沉默的螺旋
  傳媒硬件發展迅速及競爭多元化固然值得鼓舞,但行業內的核心問題卻教人十分憂慮。香港記者協會曾就回歸十年後傳媒的狀況,訪問了五百多位新聞工作者。調查結果顯示,新聞界目前面對最主要的問題,是新聞流於表面化、血腥、色情及煽情;但另一項更令人關注的調查結果,是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回歸後新聞自由倒退,原因是業界進行自我審查,近三成受訪者承認在過去十二個月處理新聞時有自我審查。
  
  這十年,新聞界面對公信力下降、政治干預,傳媒工作者備受考驗。在回歸後一年,朱鎔基外訪遇無國界記者示威,香港記者提問被隨行人員責罵:「這不是你該問的問題,你知道嗎?如果你還是這樣,往後跟你們斷絕一切來往。」,其後出現的電台「名嘴」鄭經翰遇襲、國家主席江澤民怒斥記者:「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黃毓民及鄭經翰相繼封咪、「七一」遊行五十萬人上街的報導,主管不許出現蛋糕塗董建華面部的畫面等等,都令記者承受極大壓力,自我審查逐漸出現,甚至達到十分嚴重程度。
  
  傳媒在一些事情上自我設限、畫上禁區、不再報導或討論時,市民的知情權已被剝奪,最終受害的是公眾,為此而付代價的是整個社會;不過,要傳媒工作者在如此這般的環境下堅持確實不易,而要記者揭示自己傳媒機構如何自我審查,就更艱辛。製作本輯的導演於早期曾接觸多位資深同業邀約訪問,可是無一願意,有些只冷笑一聲說:「祝你好運」「你找到願意說話的個案再說吧」。
  
  幸然,最後仍然找到願意說出實況的人;從事新聞工作超過二十年、曾服務多間傳媒機構的黃華輝,道出了傳媒機構自我審查的多個例證。二零零二年,政府推出有關基本法廿三條諮詢文件,當年的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曾威脅新聞界說:「其實張刀已經在你頭上,不過無人去看這張刀」,黃華輝說:「我的上司收到梁愛詩新聞官來電,說可不可以省去這一句,他很聽話cut了,就這樣我們的新聞沒有這一句說話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自我審查。」
  
  面對一浪接一浪的新聞道德挑戰,考驗與壓力巨大;就在這一年,黃華輝決定離開新聞行業。其後,他繼續從舊同事口中得悉情況每況愈下;二零零三年「七一」遊行五十萬人參加,現場高呼董建華下台的聲音很響亮,但記者卻把電視畫面有關叫喊董建華下台的聲量壓下去,「記者為何要這樣做呢?因為知道始終不能過關,如果等到快播出時才按上司指示剪走該段,將趕不及了,反正那樣倒不如先自行處理,將聲量調低」,黃華輝說這記者已無奈地進行自我審查:「記者很不開心,但仍然在那機構工作。」

「紅」透半邊天
  新聞工作者進行自我審查,壓力來源往往來自傳媒機構老闆,而老闆們與中央權力核心關係密切,又解釋了很多事情的原委。
  
  過去十年,文人辦報的年代被商人辦報取締,而愛國商人、親中央財團亦逐漸進佔香港輿論陣地;綜觀全港絕大部份主流媒體(十七份中英文收費及免費報章、六間電視台、三間電台)的老闆或高層,均被委以國內公職、特區政府勳銜、又或是在大陸經營龐大生意的。
  
  《星島日報》、《頭條日報》、英文報章《The Standard》所屬的泛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何柱國,二零零三被委任為全國政協常委;二零零四年,集團旗下報章《星島日報》行政總裁兼《頭條日報》社長盧永雄,獲頒銅紫荊星章。《經濟日報》集團主席馮紹波,政協委員,二零零三年獲頒金紫荊星章。擁有《東方日報》及《太陽報》的東方報業集團主席馬澄坤,二零零三年獲委任為全國政協委員;同年,集團總裁馬澄發獲頒銅紫荊星章。三大愛國報章,包括《香港商報》母公司聯合出版集團主席李祖澤、《大公報》社長王國華、《文報》社長張國良,均是政協委員;李祖澤在一九九八年獲頒銀紫荊星章。有線電視母公司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光正,政協常委,一九九八獲頒金紫荊星章。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誠,二零零一年獲頒大紫荊星章,副主席李澤鉅是政協常委,長實與和黃共同持有新城電台的股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逸夫及前助理總經理黃應士,一九九八年獲頒銀紫荊星章。亞洲電視前行政總裁陳永祺,政協常委,二千年獲頒金紫荊星章。《香港經濟日報》總編輯陳早標,於今年獲銅紫荊星章。
  
  即使沒有公職或勳銜,但在國內營商、有經濟利益的亦不缺乏;《南華早報》所屬的嘉里集團主席郭鶴年,於八九年「六四」事件後,大舉投資內地房地產及酒店生意,被稱為八十年代中國最重要投資者之一。《明報》企業主席、馬來西亞華裔商人張曉卿旗下多份消閒刊物,在內地各主要城市發行。免費報紙《am730》創辦人施永青的地產生意,在大陸有過萬名職員。
  
  傳媒出版很多時只是這些老闆們芸芸眾多生意之中的一項,他們的考量優先次序如何呢?一些有形無形的利益關係,又怎樣影響編輯方針呢?前傳媒工作者黃華輝有很深的感受:「我曾替一些報紙寫社論,而社論是有立場的,雖然我試過有不同意見,但主管就指明應如何寫。例如董建華剛下台的時候,曾蔭權上台,便要寫曾蔭權如何能幹,一位做了三十多年公務員的人,非常能幹。」
  
  言論自由被視為香港穩定發展的基石,然而在回歸後,政治干預傳媒編輯方向屢見不鮮;紅色資本滲入媒體,獲中央公職、特區勳銜的傳媒老闆越來越多;前記者受壓,編輯自主蒙上陰影,自我審查情況嚴重。當香港新聞自由大幅倒退,為此而付出沉重代價的,不是記者、編輯、或某一傳媒機構老闆,而是整個社會。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是市場太小還是競爭太少

李敬華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