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華文公民新聞媒體與博客新發展

2008-01-15
  去年十二月底,筆者到了台灣,參加一個名為「2007城市數位論壇」的活動,是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中國時報電子報、台北和高雄市政府聯合在兩個城市主辦,並得到多個市級和台灣政府單位,包括經濟工業局和外交部等的協辦。

  論壇的講員除了筆者來自香港,介紹了香港的互聯網和Web 2.0發展之外,最受注目的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著名podcast播客新聞網站《反波》的兩位主持人︱平客和飛豬︱他們也是大陸著名的博客作者,這次他們能到台灣作交流,其實主辦者已經排除萬難方可成事,機會難得。

內地大膽創新的新媒體
  《反波》在網上以另類手法報導及評論主流大陸媒體少有觸及的題目,加上以公民參與新聞採訪、評論和報導的方式,配合主流大陸媒體絕無僅有的幽默風格,在內地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是非常創新而且大膽的,連他們的口號也叫「All radios go to hell」,也因為《反波》的突破,在二零零五年推出後在網上風行,非常受歡迎。至於《反波》這名字,是因為平客和飛豬兩位在創辦這網站時,以網上電台為本,而收音機的廣播頻道稱為長波、中波、短波,作為網上收音機的反傳統podcast新媒體,所以就選了《反波》這名字。

  飛豬在論壇上舉出了兩個報導例子,解釋《反波》的特色。去年四月美國維珍尼亞州發生大學校園槍擎殺人事件,事法初時傳出兇手是華人的消息,在華人網絡社群中在那幾個小時間有極大迴響,而《反波》就快速地以電話成功聯絡上一位在事發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得到她提供有關事件的當地第一手資料,並將錄音上網作為報導。

  另一個例子,是早前《時代周刊》做一期「自我一代」(Me Generation)為題的封面故事,說中國很多年輕人喜歡享樂、不關心政治,在內地網上引起很大的迴響,尤其是其中一個受訪者,是內地一個著名博客Vicky Yang的發言受到很多內地網民抨擊,但後來他否認他曾經這樣說,而《時代周刊》則堅持沒有誤導,於是《反波》把這雙方加上評論這事的內地媒體集中共同討論。特別的是Vicky Yang不肯接受傳統媒體的採訪,但卻接受podcast的「原音重現、不被斷章取義」方式。《反波》就成功地把三方的個人觀點呈現一起,讓網民得到清楚的第一手公開訊息,對結論自作決定。

  《反波》還設有一個「超級難說」的環節,專門選擇一些特色、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來討論,別說在中國內地,一些題目香港主流媒體也不太敢談,在網上世界中國內地反而更突顯開放。

  這些話題探討報導,與一般電台甚至電視的報導,都具有互聯網媒體的特色,首先,互聯網不受電視、電台的格式、時限、播出時間等限制,而選題更貼近互聯網用戶關心和有興趣討論的話題。但《反波》亦指出,雖然他們的網站只是業餘,但仍要很小心去證實報導內容的準確性,否則網民指正的反應之快和多,可說是驚人的,所以他們的壓力也並不少。

台灣公民媒體的社會力量
  台灣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講師陳順孝亦就台灣的網絡公共新聞趨勢報告,台灣的公民新聞發展得更早和成熟,有點是因為台灣的地下報章和地下電台,早已有了傳統,《南方電子報》始於一九九五年,《苦勞網》也十歲了,並得到傳統媒體獎項,證明已得主流認同,其他還有《環境資源中心》、《黑米共享書籤》、和集合地區視像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各自精采。《Peopo》甚至主辦公民新聞獎頒發給用戶網民,也有公民記者得到政府發出的記者證。在台灣,公民媒體已細分主題,像保育、環境、社會褔利、教育等,突破主流媒體,成為社會改革力量。

  香港雖然也有數個網上電台和公民新聞網站,但在資源、人力、讀者和社會影響力都不及台灣;去年保皇后碼頭事件為例,香港公民新聞網站《獨立媒體》發揮了很好的動員能力,而去年初台灣亦發生由為興建捷運新線而要把樂生療養院古蹟遷拆,網上媒體動員環保團體反對,籌集了二百萬台幣在報章主流媒體刊登廣告,爭取到原址部份保留,雖然保育人士仍未滿意,但行政院長蘇貞昌已要三度道歉。此外,就是內地的重慶釘子戶和廈門化工廠例子,亦反映出網絡公民活動的影響力,結果都比香港皇后碼頭情況「成功」,可能亦同時顯示香港的強政管治手法。

  也許在香港我們太過重視主流媒體,至短視的程度,以致對新媒體投資不足,這不止是在主流媒體的現象,甚至在社會運動者中亦然。像有人至今不惜挑戰電訊法例作「非法廣播」,其公民抗命精神可嘉,但既然如此,除非是為了犯法而犯法,否則何不把時間、資源集中放在網上媒體,作像《反波》或《Peopo》這些方式,必定比又一個收音機頻道能達到更佳的社會效應。

博客文化的多元和成熟
  論壇也請來了韓國的講者,他是著名社會網絡網站Cyworld的創辦人之一楊勇俊。除韓文外,Cyworld現在已設有中文、日文和英文等版本。楊與很多網絡創業者一樣,是屬「連環創業」一類,現正創辦新的社會網絡公司,也得到創投公司垂青,經常風塵撲撲地奔走太平洋兩岸。這個新的Storyblender服務尚未推出,現時只供「預先張揚」式網上註冊。

  另外,論壇也給我與不少台灣的博客作者和搞數碼內容的朋友認識交流,他們也流行網上自設特式網名,像工頭堅(Ken)、Carol、Vista等,都活躍於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台灣的博客作者們大致上不單開始得比香港早,組織性亦比較強,已發展為一個有社會影響力的創意文化群體,亦得到主流媒體和政府的支持和認同,是次論壇就是一個例子。

  與這次論壇同時舉行尚有一項「2007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今年已是第三屆,得到中時電子報和政府贊助,設有生命記錄、生活品味、幽默趣味、教育應用、訊息/觀點、商業應用、公益應用、社群經營和青少年等各種不同類別的大獎,頒獎典禮辦得有聲有色,以金像獎形式進行,主持、頒獎者都是博客作者和傳媒人,頒獎的與得獎的在台上都表現得幽默自如,整個活動的成功和娛樂性,反映當地博客文化的多元和成熟。

  大獎活動的另一指標,是參選的博客數目多達七千多個,是去屆二千幾個的近三倍之多,參加和得獎的,雖然仍然大部份來自台灣,但亦有來自香港和馬來西亞等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來自香港的「蕭sir」的《英文由F字學起》博客,以別具一格的風趣手法教導對付港式英語,的確是為港爭光,也證實在香港好的博客大有人在。

  把科技應用與文化結合,鼓勵多元化表達和言論,是Web 2.0重要的發展方法,互聯網和資訊科技要超越科技,來入人群,參與文化。而且人與人的交流可打破一切政治隔膜,平客在台灣說,在互聯網上早就「三通」了,香港也必須找出自己的角色貢獻及把握。希望香港能把這方面的發展,納入創意產業範疇,大力地作推廣和教育以達到更多業界︱包括資訊科技、互聯網、媒體和文化界︱的合作發展,政府的認同和支持,和最重要的網民積極參與和表達,這才不會辜負了兩岸三地可能是最先進的基建設施和最友善的商業經營環境。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