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新世代建構新媒體生態

2008-03-15
互聯網新世代強調自由分享和即時互動。
  「疑似藝人裸照事件」為社會帶來的衝擊,就像核電廠突然響起警號,觸動全城的神經,工作人員也急急研究問題所在。作為一個搞媒體的IT人,這兩個月實在忙得透不過氣。

  事件最初來自互聯網小道消息,但很快便輻射成不同話題,當中,道德、法律、情緒、八卦等不同角度糾纏不清。IT界別的反應也很有趣,最初只是要求警方澄清執法權力,保護網上言論自由,但事情不幸鬧大,網民失去耐性,開始有點失控,反過來呼籲公民抗命。IT界最後破天荒成立大聯盟,筆者亦是代表之一,與警務處、影視處、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政府資訊辦公室,以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等政府部門聯合成立多過工作小組。業界這次舉動,令行家認清互聯網已不單單代表科技,而是實實在在影響整個社會的新媒體。

  對媒體人來說,當中最大的啟示莫過於真正感受到互聯網新世代的威力,也同時感到傳統媒體在事件中的無力。風波中,所有傳統媒體都處於被動位置,消息的發佈權全由互聯網支配(或幕後的「奇拿」),一眾記者只能呆呆守在電腦前,等待相關的消息發佈,然後急急轉發到紙媒體和電子媒體作二次發佈,毫無主動權。再加上網絡上不少技術高手,以惡搞、造假、訛傳等玩弄媒體和警方。

  這一切成為可能,全因一個被稱為Web 2.0的概念。簡單而言,網民由Web 2.0前的內容接收者,一躍而成內容發佈者。互聯網發展至此,徹底打破舊媒體的框架。

新舊媒體的交戰
  從這次事件中,不難歸納新舊媒體的差別。舊媒體(傳統的大眾傳媒)的資訊發放源頭是報社、電台或電視台,單一而多限制,發放權幾乎掌握在某幾份大報和大台手上,選擇不多,例如觀眾只能固定時間收看電視台的固定節目,而且只是單向和被動地接收資訊。既然那是「一對多」的關係,資訊操控變得容易,只要控制源頭即可,最終便流於觀點和價值取向單元化,大眾認知的價值都是幾個大媒體反映的主流。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難以避免,因為傳統媒體營運成本高昂,個人意見表達的空間很窄,只有財雄勢大者才可能經營媒體,但礙於篇幅和廣播時間的成本,報紙和電視台也不願讓公眾參與其中。
  互聯網發展到Web 2.0,這種新媒體徹底改變我們了解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和生態。當中,網民既能接收資訊,同時又能發放資訊,換言之,每個人都是一個發佈源頭。而互聯網不受媒介載體的限制,也就沒有時空限制,所以你可以看盡同一條新聞的所有報導和各界回應,最玄妙的是,相關的新聞和回應在你閱讀時又在無限增加。由於互聯網強調即時分享和互動,所以人人都可以主動在網絡作出貢獻,便形成無數源頭,資訊發佈就難以操控,而所產生的觀點和價值取向也變得多元化,無數觀點實時互相激盪。

  這一切成為可能,全因為兩個字:成本。在互聯網世界,發佈資訊的成本極低,任何人只要願意付出時間,便可以表達所見、所聞、所思,表達空間變得史無前例地廣闊。要注意的是,新媒體使用者雖然有發佈權,但並不是真正媒體人,很少會深思熟慮,也不像傳統媒體人般對道德、求真、公義、社會整體利益等有成熟的思考。

新世代的誕生
  就是這種突破,令「你」(You)成為二零零六年《時代雜誌》的風雲人物。可是,這個「你」其實要分為兩個 ︱ 閱報和看電視長大的「前互聯網世代」和網絡陪伴成長的「後互聯網世代」,而這兩個「你」,因為互聯網的缺席和出現,形成思想衝突。

  互聯網是新世代成長時賴以了解世界的主要媒介,對其價值觀具有深遠影響,一個脫離舊媒體的新規範也漸漸形成。這個世代強調自由分享和即時互動,對所謂「朋友」的涵意也逐漸變化;他們對「個人私隱」有另一番體會,以為個人的任何事皆可分享;對「個人威望」也有新理解,認為只要能在網上創造最多人點擊和回應的東西便可。

  同時,因數碼相機的普及,令著重感覺的generation z、衍生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們愛以相片記錄生活的每一段時刻,強化自己的存在感和自己擁有的生活經驗,更會將相片及短片放上blog,甚至以手機與別人分享。這代八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踏入青春期的年青人中,陳冠希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共建健康的互聯網生態
  網絡世界裡每個人都是一個源頭,意味著每個人都有控制權。必須注意,任何控制權都應該由有責任感的人負責任地運用。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如何保持互聯網的優點(如開放發言權、資訊自由、言論自由),同時減少濫用的情況(如誹謗、中傷、發放不良資訊等),應是檢討這次事件的方向。

  筆者認為,關鍵在於一個「互」字:一方面讓網民認知控制權和責任感乃互為表裡,一銀兩面;另一方面,強調自由和平等的個體(網民)之間的互相尊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如這次裸照事件)。每個人都需要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所以我們應要保持自覺,避免製造污染,以免招致損害。互聯網也是一樣,我們享用這個自由表達的空間,平等分享的平台,也應該互相尊重網民,不要使互聯網生態受到污染,以免個人被處罰、外來管制的強力介入,或者網民被互聯網的烏煙瘴氣所毒害。

  通常新文化的出現,都會對舊文化造成衝擊。互聯網不單是媒介,也是一個規模前所未有的社區,可以令數百萬人的小貢獻集合起來,可以令數百萬人變得重要。互聯網的發明是傳播界的核能,用得其所,是絕佳的資源,但用得不當,破壞力會像這次裸照事件,擴散至整個社會,製造衝突。「前互聯網世代」在社會資源的掌握上佔有優勢,對年輕網絡一代容易採取壓制手段。可是,核能和互聯網都不能「回復至未發明」(uninvented),互聯網新世代擁有新觀念和新觀點,也是下一代的社會支柱,一切都不可逆轉,兩代人衝突下去,只會導致雙輸,那不如一起了解互聯網文化,深入探討互聯網這個公共空間的意義、威力和作用,思考新世代的需要和價值觀,以新思維推動新的社會政策,建構建康的新媒體生態,才是上策。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ICT Use at Home and Telecommuting Practices in Hong Kong

Louis Leung
Renwen Zhang
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