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研究年會」首次在香港舉行。
中國網民的行為心態
會上,宋以朗提供了二零零六至零七年一項大型的China Marketing and Media Study「中國市場及媒體研究」(CMMS)調查的資料,該調查對象為十四萬五千個年齡由十五至六十四歲,來自中國三十個城市的人士。調查以上門訪問形式進行,被訪人口反映了中國一億四千四百七十多萬人的互聯網行為心態。
調查數據反映了部份已知的客觀事實,過去半年使用互聯網的博客比例,大部份為二十至三十歲人士,中國博客大都較年青、富裕和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士,男女博客人數相比,女性較男性比例高出少許。一億四千百五百萬人口中,約佔43%為上網人口,當中的博客為一百零七十六萬人,少於上網人口的1%。三十個大陸城市中,頭三個網民比例較多的城市依次為杭州、合肥和寧波市。
虛擬世界中的博客心態,從調查結果反映,沒有太大落差,一億四千四百七十多萬人,博客比例少於1%;他們既活躍於網上的社交活動,瀏覽入門網站,玩網絡遊戲,但也會關注社會政情;有激進份子,也有不問政事較被動人士。總的來說,博客世界和真實世界一樣,多采多姿。
中國市場及媒體研究列出一百五十九個態度讓被訪者回應是否同意,當中可見網民和大眾、博客和網民的心態差距。博客和網民相比,博客(36%)則較網民(29%)較常光顧西方快餐店,在追求挑戰的生活上,博客(59%)也比網民(54%)積極,博客重生活質素多於金錢。生活態度愈是進取的博客,相對地重視傳統禮儀和觀念(50%)較網民低(61%),博客普遍不愛理會發生在周遭的事情;較擔心有暴力和罪案發生;家庭觀念也較薄弱,傾向不太認同女性的角色是相夫教子。
調查把博客心態分作三類,和網民相比,第一類(40%)對以下事情較不感興趣:購買高科技產品;追求時尚服裝潮流;易受其他人的意見左右;支持環保等。他們較不服膺於社會的傳統模式,有自己的主觀意願。
第二類(20%)博客的心態類型,相對網民而言,較偏向:隨俗;崇洋;購買先進科技產品;追求長久的感情關係;支持環保;當中也有不完全隨俗的,不囿於傳統規範,不關心身邊事情,就是對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女人要三從四德的說法,他們只會嗤之以鼻。調查中最有趣的發現,是第三類博客心態族群(40%)博客較網民高意欲於:追求具挑戰性生活;重生活的內涵多於金錢;參與志願工作造福社會;支持環保等。當中最突顯不同的態度,這類博客(83%)較支持企業和財團投放資源於公益事業;隨俗的第二類博客佔60%;第一類較激進的博客佔33%。
第三類心態族群的博客態度積極,願意建設社會,支持財團各品牌履行社會企業責任。宋以朗表示,四川地震發生後,謠傳和真相滿天飛。網路上曾出現有網民謠言,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只捐一元,事實上地震剛發生後阿里巴巴已捐了一百萬振災;也有人在網誌內博客呼籲杯葛可樂公司,支持捐款一億的王老吉集團,還有飲王老吉不飲可樂的說法。宋以朗指出,該調查在地震發生前進行,但有關博客傾向社會企業責任這點,卻在地震後的互聯網上博客普遍的態度上有所驗證。這類博客漸漸形成公民社會,重視社會責任,富正義感,四川地震正好反映了他們的行為和心態。
網民對災難的反應
重大新聞事件提供互聯網的虛實指標,宋以朗提供大型互聯網用戶調查報告,同場的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Deborah Fallows,則探討四川地震後互聯網上網民的反應,同時輔以美國「九一一」事件後的網上反應。她的研究和在地震前進行的中國市場及媒體研究互相對照,Deborah的資料正好前瞻互聯網的未來發展。
Deborah研究了四川地震後中國網民對該災難的回應;她指出,過往大眾對中國互聯網有兩個假象:一是把互聯網主要當作為娛樂工具;二是互聯網用戶大都是受控制監測的。但四川地震事件則反映了互聯網更深層多樣的功能。另外,受地震衝擊下,可能催生了一個嶄新視野的網絡世界。最明顯的效應,是互聯網在地震後提供即時新聞、資訊、影像和跟進事態進行分析;也直接和社會各界和全球接軌聯繫,通過人和人;人和地;人和外界,支援提供更深層和人性化的功能。
Deborah指出,四川地震後網絡呈現較一致的心情和調子,有人性溫情,較少憤世嫉俗的態度,網絡呈現的圖片和影像都很具震撼感,受監控的內容也不多。Deborah又提供了美國「九一一」事件即時發生後及事件發生半年後網民的反應。「九一一」剛發生時,互聯網是作為輔助獲得資訊的工具,大眾仍是以電視為主要報導媒體;但也催生了網上媒體記者,和其他媒體一同報導事態發展。
「九一一」發生半年後網民的反應,在心態和生活態度上有所轉變。他們對國家政情更感興趣等;更願意付出私人時間參與社會事務;更多人於互聯網上獲得資訊;他們敞開心扉表達自己。對照美國「九一一」災難和四川地震後網民的反應,Deborah指出,約八成中國互聯網用戶認為網絡內容是應受監管和控制的,85%網民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他們特別擔心網上的不良內容嚴重影響下一代。此外,26%網民信任網絡上的內容,這方面較五年前調查的的33%為低。她總結說,隨著新時代來臨,網上活動和網民的訴求將會出現更大的轉變和不同面貌;對政府立法和監控互聯網有所行動;傳媒的網上表現將更受注意。綜觀宋以朗和Deborah的調查所給予的啟示,隨著世界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虛實並存的意義在和世界接軌融和的過程中,此消彼長、不斷更新交替,和世界同步前進,必定呈現嶄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