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與創造的重新闡釋——從組織機構看新聞實踐的職業化

2008-09-15

  職業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細化的必然產物。而一種行業的職業化水準高低,更主要的是其職能角色通過職業理念和精神內化形成職業良心,從而強調個體在從業過程中的社會道義和服務公眾的責任。

  如何從新聞機構的層面入手,探討其對中國(大陸)新聞生產,特別是職業化的新聞實踐活動的塑造、培養和維護?

  隨著部份西方新聞操作理念進入中國,「新聞專業主義」(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愈來愈被強調,促使了新聞界重新界定新聞實踐的觀念和行為。如何落實和改進這些理論,使之更符合中國的具體語境,選取組織層面的切入角度,要比單純的探究作為個體的新聞從業者活動更有難度,對於推進新聞生產的職業化也更具意義。

解讀新聞機構功能
  在中國具體語境下,新聞機構的功能按照其結構與表現形式可分為三種:

  (一)授權(enabling),即理解、吸收並整合新聞制度與組織規範,建立起新聞工作的共同價值觀,它由意見、信念、分辨的準繩和行為的標準形成。當一種組織價值觀被新聞從業者認可,它會成為一種黏合力,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賦予專業以地位和一定的社會職能,從各方面把新聞從業者聚合起來,完成指示性或組織性的使命。

  (二)規範(normative),指在新聞工作中形成的,對新聞組織整體及其成員個體的價值取向和行業取向,起引導、規範和約束作用的行為準則。新聞組織自律對新聞工作整體及每一個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起引導、規範和約束作用,各種不合理的需要,亦首先通過自律與規範來調節。

  (三)功能(functional),即新聞媒體組織的自律管理不僅會在組織內部發揮作用,同時也會通過新聞報導內容,經營活動等各種管道對社會產生影響。

  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從實質資源(物質層)、組織能力(制度層)和個人能力(行為層)三個角度,對新聞機構影響新聞實踐的職業化進行監測與考慮:

  (Ⅰ)實質資源(物質層),即現代傳媒科技的發展和新媒介的推陳出新,使得新聞活動涉及的採集工具、編播出版設施、內部工作流程等需要相應的高科技資源輔助。

  (Ⅱ)組織能力(制度層)作為研究的重點考慮部份。每一個新聞機構,其內部都有一個複雜的管理和製作系統,通過在傳播過程中發揮作用,為社會承擔任務。

  制度層面上的新聞實踐需要明確選擇是以宣傳(訊息可能扭曲)為主且單向溝通的新聞傳播方式,或是以告知(儘量不扭曲訊息)為主但仍為單向溝通的公共諮詢方式,或是以說服為主而透過訊息交流的雙向不對等方式,以及為促進共同瞭解並進行雙向溝通的雙向對等方式進行資訊加工活動。

  其次,是對於資訊與傳播途徑的爭取,新聞機構影響的資源包括:

  * 組織能力基礎,即組織能夠透過管理能力或各方面的專長與社會地位等,招募、吸收和採納優秀新聞工作者;

  * 資訊流通基礎,亦即組織能夠讓資訊容易取得(如中央級媒體擁有採訪特權),從而使得擁有特定訊息管道者很方便地從中選擇需要的資訊予以披露;

  * 社會互動基礎,就是使組織能夠建立起與社會具有影響力者之間的關係,而透過他們的意見,使訊息更具正當性,從而更容易獲得受眾青睞,受眾也樂意向媒體機構披露訊息;

  * 人事保障機制下的行業獎勵和生存保障。新聞行業是一項充滿挑戰性和創造性的職業,它要求從業者必須長期處於一種高壓力滿負載狀態。新聞從業者在履行自己職責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的重負與壓力。新聞媒體需要責任感,但又有誰對這些新聞從業者負責。這是推動和促進新聞從業者恪守職業規範,堅持職業信念的一大影響因素。

  同時,新聞工作是一項創造性精神產品的生產,需要綜合考慮報導的政治性與新聞性因素。新聞機構的工作考核體系應當儘量避免因純粹量化考核和考評帶來的負面效應,而把重點放在如何設置職業目標上。

  新聞機構在組織層面上要實現以內激為主,建立一種以新聞媒體價值觀為導向來規範和統一媒體整體行為,以利於消除在傳統制度管理下所形成的被動服務的消極心態,促使自覺產生一種強大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激勵力量,培養和造就出適應現代新聞競爭需要的新聞採編隊伍。

  制度和組織是文化的載體,制度管理的內涵之一就是把價值觀滲透到制度層,通過制度建設實施文化管理。當制度內涵被組織成員心理接受並自覺遵守時,制度便成為一種文化。只有所有員工對新聞事業都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並對細節持之以恆,才能逐步樹立和實踐新聞組織的文化理念,並將一些核心文化理念逐步滲透到工作各項制度中。

  (Ⅲ)最後,制度安排與組織機構往往落實和體現於個人能力(行為層),其間差別是組織如何將個人能力予以累積與轉化,以避免組織內成員離去更迭而影響其核心能力。

  新聞實踐能力的發展過程多半是低層要求(新聞採寫、消息)的專精之後,再往高層素質發展(如策劃能力)。組織能力的建構,其成效關鍵往往在於成員的學習意願與企圖高低,透過一些個人專長的結合,經驗的專精,外部知識與人才的引進和吸收之後,再逐步形成並轉化為組織的核心能力。

新聞工作者的角色責任
  中國新聞工作的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新聞工作者應當承擔資訊提供者、輿論引導者和文明傳播者的角色責任,特別講求把關於責任的共同意識形態,貫穿所有新聞活動實踐,保證在責任與權利之間,務須有一個精緻的平衡。

  其次,新聞工作者的權利、責任和義務,須得到準確的規定,並最大可能的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而最重要的,是要使角色規定和角色規範不但作為一種客觀的、外界的東西,更需要將其內化為實際表現及角色行為,變成實踐活動的基礎,變成新聞工作者協調一致和活動的要素,變成精神和道德的結構要素,成為新的和有目的之世界觀的基礎。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