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聞:中國新聞媒體體制改革的新路徑

2009-03-12
 
  中國新聞媒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被賦予了雙重屬性,即既屬於上層建築又屬於資訊產業,運作模式上確定為「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完全國有的有限商業運作體制。中國獨特的新聞媒介體制追求的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它在客觀上要求新聞媒體一方面在輿論調控、公共服務、區域協調以及對外宣傳上承擔重要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又需要通過廣告、訂閱以及種種增值服務最大化新聞媒體的經濟利益。如今,中國的新聞媒介產業在這種體制框架下成功的肩負著雙重任務,但同時也存在著種種流弊。

中國新聞媒體的體制流弊
  (一)在傳播環境上:諸多力量的利益博弈 —

  我國主流的新聞媒體在所有制上國有化,被置於權利集中的統一控制之中。這種「官本位」色彩濃重的新聞傳媒體制導致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對少數官僚腐敗分子的批評性報道猶顯力不從心。同時新聞媒體一般屬於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在組織管理上,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與制衡體系,集中統一的領導管理常常使得長官意志成為媒體傳播資源配置的支配力量,這種壓倒性的決定力量如果不經過充分論證而妄加主觀臆斷,便往往造成媒介發展方針與戰略的失誤。

  在市場經濟體系下,隨著媒介產業市場化、產業化、集團化,新聞傳媒還受到強大的市場資本力量的箝制,非競爭、低俗化、公共利益的侵蝕等問題層出不窮。資本力量以及受其支配的價值體系削弱了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在金錢面前,媒體針對大型企業等各種利益集團輿論監督的鋒芒鈍化了,大眾的公共利益變得更為脆弱。

  在中國二十多年來的媒介改革中,新聞媒介所處的傳播環境仍然擺脫不了諸多力量利益博弈,這對未來媒介產業的平穩發展較為不利。同時,新聞法等具體法律在制度上的缺位,令新聞傳媒在行使重要的社會監督作用時更加如履薄冰。

  (二)在傳播內容上:媒體議題社會公共性的匱乏 —

  在我國的新聞媒介體制下,新聞媒體傳播者和管理者局限於單一化的社會群體中,在設置媒體議程時帶有強烈的主觀認知,而這種主觀認知往往無法兼具社會廣泛的代表性,令媒體議題無法與受眾所關注的公眾議題重合。事實上,媒體議題與公眾議題很難達到完全一致的,但如何保證兩者在波動中尋求長效的平衡與穩定,成為中國新聞媒介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新聞媒體在採寫媒體議題的過程中,由於傳播主體構成的局限性,新聞報道通常呈現出同質化的敍述視角和解讀能力。新聞媒體之間內容與形式的相似性將加劇日趨白熱化的競爭態勢,惡化新聞媒體的生態環境。

  (三)在傳播機制上:公眾參與的缺位 —

  廿世紀七十年代,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的新聞傳播學界提出了民主參與理論,這種理論本身要求大眾傳媒向民眾開放,允許民眾自主參與,媒體應當致力於在民眾中發展多元的文化。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主流新聞媒體,它們對新聞傳播內容的集中控制,少數傳播者主導了媒體新聞傳播的單向流動,又礙於傳媒時間和版面的限制,導致廣大公眾尤其是弱勢社會群體的傳播權、對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權,很大程度上是功能缺位的。

  中國的新聞傳媒普遍缺乏互動溝通機制,受眾的回饋多是滯後的。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礙著受眾的參與。在受眾參與的缺位下,新聞傳媒維護不同社會群體利益的功能易被消解,不利於構建新聞媒體︱作為社會不同群體間交流的公共平台。

新聞媒介體制改革的目標與路徑
  當今中國新聞媒介體制出現的衍生問題正如上述羅列,其帶來的諸多流弊將妨礙社會的公共利益,最終阻礙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因而新聞媒介的體制改革勢在必行,目的是建立現代新聞制度。現代新聞制度的核心精神即切實保護公眾的知情權、傳播權和媒介接近權,以及媒體對公共權力的公眾監督權。

  改革現行的中國新聞媒介體制必然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工程,而不是針對局部的短期行為。分階段、分步驟的實施體制改革能夠最小化「蛻變」過程中的疼痛,使新聞媒介在體制變革中尋求穩定的發展。筆者認為,在傳統媒介中發展公民新聞,可以作為中國新聞媒介體制改革第一階段的一種探索與磨合。

  公民新聞產生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伴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而興盛。特別是在今天,以個人作為資訊中心的博客等自媒體日趨普及化的媒體環境下,公民新聞更是異軍突起,成為新聞傳播業界的一支強大新生力量。

  在英文維基百科的詞條况,公民新聞是指公民在搜集、報道、分析和散佈新聞資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參與旨在提供獨立、可靠、準確的新聞資訊文本及資料。實質上,公民新聞是對傳統新聞傳播的一種顛覆:

  (一)傳播主體的顛覆 — 傳統的新聞媒介的傳播者局限於新聞圈內人士或少數社會精英,他們控制著新聞傳播的發佈權,而誕生於網路賽博(cyber)空間的公民新聞,則在自媒體上實現了新聞傳播主體的全民參與,新聞發佈人員重新定位為參與和發佈新聞的所有公民。在公民新聞的視野下,新聞已經不是有限媒體的幾家之言,而成為全社會的聲音。傳播主體的泛公民化將促進民間話語體系的崛起,公眾議題逐漸趨向於媒介議題,新聞主題更具貼近性與公共性,同時新聞報道更加客觀與理性。

  (二)傳受機制的顛覆 — 傳統的新聞傳播是傳播者主導發佈權,受傳者被動接受的資訊單向流動,是一種制度化的資訊傳播,其間媒體受眾的回饋並不明顯,一般存在滯後性。而公民新聞則表現為資訊傳播的雙向表達。在作為公民新聞重要來源的博客上,人們可以輕易的對發佈的新聞評頭論足。在公民新聞社區網站,線民不僅可以對各種新聞發表評論,還能夠發佈自己採寫的新聞。公民新聞的誕生顛覆了傳統新聞的傳受機制,打破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

  (三)媒介生態的顛覆 — 公民新聞的興起改變了輿論監督權由新聞媒體承擔和完成的狀況,變成了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媒體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監督。在主導公民新聞的公共媒體上,人人都成為了公民記者,人人都被賦予了利用社會公器行使社會批評監督、引導輿論、形成社會規範的權利。

在傳統新聞媒體中發展公民新聞
  公民新聞在本質上所具備的顛覆性,事實上是對中國傳統新聞媒介體制的一次挑戰。但其在寬鬆的內容管理機制下存在著盲目性、主觀性等問題,這些弊端能夠在與傳統新聞媒體的聯姻中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在傳統新聞媒體中發展公民新聞,不失為一種媒介體制改革最佳的路徑。主要的發展模式如下:

  (Ⅰ) 在傳統新聞媒體中開設公共平台

  這種發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利用傳統新聞媒體有限的媒介資源,打造一個全新的旨在提供公民新聞的公共新聞欄目。具體方案即在傳統新聞媒體中,設置一個新的專欄、板塊或節目,其內容提供者均為以普通市民為主的公民記者,他們能夠在傳統媒體的公共新聞欄目中自由的發佈自己採寫的新聞。而面對新聞職業素質參差不齊的公民記者、新聞價值大相涇庭的新聞報道,如何因勢利導、披沙煉金,這是對新聞單位把關能力的一次考驗。

  這種公民新聞發展模式的優勢就在於,它能夠整合傳統新聞媒體的管理機制,在新聞內容的審稿、把關、發佈的過程中與其他欄目共用一套管理體系,資源實現優化配置。現今越來越多國內新聞媒體進行了嘗試,《成都商報》成功開闢了「城事e聞」公民新聞專欄,標誌著國內紙質媒體公民新聞實踐進入實質化運作階段。杭州電視台也在《新聞夜班車》節目中開辦了「新聞自己拍」欄目,可見公民新聞也已經在電視媒體上嶄露頭角。

  (Ⅱ) 傳統媒體開闢新的媒介資源

  上述模式是一種易於操作、簡單高效的公民新聞發展方略,但囿於有限的版面、時間而難於進一步發展。其實傳統新聞媒體還可以採取一種更為積極的策略,通過開闢新的媒介資源來發展公民新聞。在網路傳媒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站的開發成本逐漸變低,同時受眾覆蓋面則越來越廣,這種優勢性使得建設公民新聞網站成為傳統新聞媒體拓展媒體資源、發展公民新聞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CNN就在零六年八月推出了公民新聞網站iReport.com,致力於用戶自創新聞服務。

  利用這種模式,公民新聞網站可以借力於傳統新聞媒體的成熟品牌形象展開推廣,傳統新聞媒體通過多方位的廣告發佈和公關活動,能夠在短期內提升公民新聞網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公民新聞網站的管理審核體系,則既可以由傳統新聞媒體委派管理人員或創建獨立的管理團隊來實現,也可以自主建立讀者評估體系,網站社區用戶授權對公民記者發佈的新聞報道評級、打分,由此對公民新聞把關。

  (Ⅲ) 傳統新聞媒體併購成熟的公共媒體

  在這種發展模式下,傳統新聞媒體並不需要獨立的培育與發展公民新聞,而是以併購的方式嫁接一個成熟的在內容上主導公民新聞的公共媒體。傳統新聞媒體通過這種走捷徑的策略,能夠同另一公共媒體在人力資源、內容資源、品牌資源上,互通互惠、整合優勢,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在二零零七年四月份,包括芝加哥論壇報集團的幾個報業集團收購了公民新聞網站Topix的股份。MSNBC也宣佈有意向收購公民新聞網站Newsvine。海外新聞媒體在發展公民新聞上的主動性意識,表明越來越多的傳統新聞媒介將融入公民新聞,視為一種有效的媒體發展策略。

結語
  在傳統的新聞媒體中發展公民新聞,實際上創造了一個公共空間,兩套不同的新聞理念和操作實踐能夠在這個公共平台中得以頻繁的互動與交流,同時令各種優勢資源在互相借力過程中尋求效益的最大化。中國新聞媒體的體制改革路漫漫其修遠兮,發展公民新聞可以成為開頭的一次嘗試與探索,而在這個過程中,主導者永遠是傳統新聞媒體。

  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總是以受眾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中國傳統的新聞體制謀求的也是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而這一點正與公民新聞所宣導的公共利益不謀而合,兩者在長期的互動與交流中能夠形成一種合力,這種合力就將潤滑與穩定社會各種群體之間的社會關係,積極的推動和諧社會的建立與發展。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國式公關」

劉書賢
2021-03-31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