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九年二月九日晚,中央電視台新址TVCC(文化中心,又稱北配樓,高159米)發生嚴重火災,大火從樓頂燒到樓底,撲救達六小時之久。從火災發生的那一刻起,民眾就利用手機、互聯網等手段報道火災過程。隨後圍繞火災原因、火災損失、火災責任在互聯網上展開評論、問責,至少到二月十二日的三天內,始終是民眾最關注的事件。儘管傳統新聞媒體對這場火災的報道進行了「淡化」處理,但民眾卻借助互聯網和手機實現了一次規模空前的「公民報道」(Citizen Reporting)與全民傳播(Mass-participated Communication)。
一場全民性的報道與傳播
最早報道這場火災的,是一位名叫「加鹽的手磨咖啡」的線民,當晚八點二十分的時候她就發現TVCC樓頂冒起濃濃黑煙,當即用帶攝影功能的手機拍下照片並很快上傳至天涯社區,由於帖子一時沒有通過,延遲至九點零四分才得以發佈。她後來在博客中寫道,即使被天涯延遲了發佈,但也是最快的報道了。此帖子在發佈後十二小時內,這批照片的訪問量超過三十七萬次,跟帖一千七百多個。
當晚,一位名為「我你他她」(wonitata)的博客站點刊發的一組圖片,也引起廣大網友的頻頻點擊。這位網友顯然更具新聞報道的意識,她稱收到一條「中央電視台著火了」的短信後,拉開窗簾一看,發現央視新址濃煙滾滾,於是立刻拍照、上網,二十點四十一分發佈《突發事件直播:TVCC新大樓北配樓著火了(cctv fire)》的報道。這組連續刊發的九張照片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準確注明了時間,記錄了火災全部過程。如到22:00,已經「燒到底了」;到22:49,「最後留下一縷青煙」。這組照片當晚亦被線民、網站廣泛轉發。
一位名叫「太陽太陽太陽」的博客,通過在現場某網友的手機爆料,從二月九日21:10到二月十日1:07不間斷地在網上進行文字直播,資訊密集時,甚至每分鐘都有更新。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身處湖南省寧鄉縣的「八十後」青年周曙光,他因二零零七年到重慶報道「釘子戶事件」而出名,現以「公民記者」自詡,儘管文化程度僅是初中,但互聯網技術運用純熟。二月九日21:04,他通過Gtalk和手機短信收到網友報告的:「中央電視台燒了!!!新樓」的資訊後,新聞敏感促使他立刻行動起來,利用google docs製作了一個《元宵節TVCC大火新聞專題報道》頁面,於21:10在網上發佈。他後來說:「我相信我維護製作的這個文檔是最早最全最詳細的央視大火的報道。」「我從當天晚上九點開始,一直在編輯這個文檔,增加圖片,更改排版佈局,添加新內容,瀏覽各大論壇、小組,尋找相關資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九點才睡覺,中午十二點又爬起來更新。」
二十二點之後,網友用手機拍攝的視頻陸續上傳至優酷、土豆網等視頻分享網站,以及搜狐等門戶網站的視頻或播客頻道,甚至上傳到YouTube和CNN iReport。
在這場火災的報道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線民「PK」掉了媒體。《環球時報》記者通過環球網在21:44才進行簡短報道,而新華網直到22:07才發出快訊。不少新聞媒體的最初報道不僅在時效性、資訊豐富性、形式多樣性上比不過公民報道,甚至在火災發生的時間、地點上,也存在模糊、不准的缺陷。
伴隨火災撲滅,民眾的關注轉至火災原因、火災損失和火災責任,在得知火災是央視自己違規燃放煙花後,線民尖刻、辛辣的評論鋪天蓋地而來。一時間,不少博客的評論文章得到廣泛傳播,特別是那些著名寫手的文章,如青年作家韓寒於二月十日零晨所寫的《央視大火有感》和二月十一日續寫的《趁火打劫央視》兩篇,在網上不脛而走。又如,曾任電視主持人、現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的阿憶,在《昨夜無新聞》的博文中憤慨寫道:「事實再一次証明,中國內地沒有達標的新聞單位,只有合格的宣傳部分支」。再如許志遠寫道:(火災後)「總有人在這况拍照,人們在匆忙地親歷歷史。他們比羅馬人幸運,後者要等上兩千年,才看到鬥獸場被風蝕成滄桑的遺跡。而在北京,只一夜,嶄新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殘敗。」至於調侃央視的對聯、模仿小沈陽(東北二人轉演員,在今年央視春晚上一夜走紅)腔調的諷刺對白等更是通過網絡和手機段子廣為傳播,其間反映出的民眾心態值得體味。
具指標意義
國際傳播學界在研究倫敦地鐵爆炸、美國校園槍擊、孟買恐怖襲擊、美國飛機迫降等突發事件時,對於新傳播技術手段的運用和新傳播形態的出現,給予很高評價。其實,在我看來,央視火災的報道不論在規模上,還是手段的多樣性上,上述事件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在社會意義層面,相比香港「巴士阿叔」等事件也來得更為深刻。由於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由於中國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發展迅速,由於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的意識不斷提升,這三點因素使得最有意思、最有價值的傳播案例和傳播現象,近年來都陸續在中國發生。
在此次突發的TVCC火災中,廣大民眾非刻意但不約而同地參與的傳播活動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標誌著全民傳播時代已經來臨,至少在火災發生的過程中,全民性的網絡傳播和手機傳播能量驚人,令傳統新聞媒體黯然失色。在這篇容量有限的文章中,對央視火災報道、傳播的狀況,儘管只能點到幾例,但僅就線民的報道及民眾的傳播狀況而言,可以得出以下兩點認識:
(一)自媒體、草根媒體、公民媒體等在中國已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運作,在很多事件中,已經能夠形成巨大的規模和影響力。如,在這次火災中博客再次發揮出報道、傳播的特殊作用。如社會名人潘石屹於二月九日晚獲知央視火災後,拿了照相機立刻驅車前往現場拍攝,回家後於23:23在自己的博客上刊發了《組圖:我在CCTV新址火災現場》。二月十日,他再次專門前往現場拍照,又刊發了《拍攝:火災第二天央視新址樓成廢墟》。在這場火災中,不管是社會名人還是普通民眾,只要是利用博客對事件進行了記錄、報道,他就充當了一回「公民記者」,其社會身份在這况已無關緊要。
(二)多種技術手段和互聯網多種應用為全民報道、全民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支援。如手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互聯網上的論壇(即討論區、BBS)、圖片分享網站(如Flickr)、視頻分享網站(如YouTube、國內的優酷、土豆網,以及網站的視頻或播客頻道等)、博客、迷你博客(又稱微網志,如Twitter、國內的飯否網等)、即時通信(如QQ、MSN、Gtalk等)、社交網絡(如Facebook,國內的豆瓣網、校內網等)、RSS訂閱、電子郵件等等,等等。這樣多手段、多功能的複合使用,其傳播效力焉能不大?周曙光稱,他的Gtalk上擁有二千多好友。也就是說,各地一有事件發生,眾多的網友便可以第一時間向他爆料,而他在這次火災中建立的網頁,儼然成了「發稿中心」,而這一中心卻遠離火災發生地北京。
一場全民性的報道與傳播
最早報道這場火災的,是一位名叫「加鹽的手磨咖啡」的線民,當晚八點二十分的時候她就發現TVCC樓頂冒起濃濃黑煙,當即用帶攝影功能的手機拍下照片並很快上傳至天涯社區,由於帖子一時沒有通過,延遲至九點零四分才得以發佈。她後來在博客中寫道,即使被天涯延遲了發佈,但也是最快的報道了。此帖子在發佈後十二小時內,這批照片的訪問量超過三十七萬次,跟帖一千七百多個。
當晚,一位名為「我你他她」(wonitata)的博客站點刊發的一組圖片,也引起廣大網友的頻頻點擊。這位網友顯然更具新聞報道的意識,她稱收到一條「中央電視台著火了」的短信後,拉開窗簾一看,發現央視新址濃煙滾滾,於是立刻拍照、上網,二十點四十一分發佈《突發事件直播:TVCC新大樓北配樓著火了(cctv fire)》的報道。這組連續刊發的九張照片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準確注明了時間,記錄了火災全部過程。如到22:00,已經「燒到底了」;到22:49,「最後留下一縷青煙」。這組照片當晚亦被線民、網站廣泛轉發。
一位名叫「太陽太陽太陽」的博客,通過在現場某網友的手機爆料,從二月九日21:10到二月十日1:07不間斷地在網上進行文字直播,資訊密集時,甚至每分鐘都有更新。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身處湖南省寧鄉縣的「八十後」青年周曙光,他因二零零七年到重慶報道「釘子戶事件」而出名,現以「公民記者」自詡,儘管文化程度僅是初中,但互聯網技術運用純熟。二月九日21:04,他通過Gtalk和手機短信收到網友報告的:「中央電視台燒了!!!新樓」的資訊後,新聞敏感促使他立刻行動起來,利用google docs製作了一個《元宵節TVCC大火新聞專題報道》頁面,於21:10在網上發佈。他後來說:「我相信我維護製作的這個文檔是最早最全最詳細的央視大火的報道。」「我從當天晚上九點開始,一直在編輯這個文檔,增加圖片,更改排版佈局,添加新內容,瀏覽各大論壇、小組,尋找相關資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九點才睡覺,中午十二點又爬起來更新。」
二十二點之後,網友用手機拍攝的視頻陸續上傳至優酷、土豆網等視頻分享網站,以及搜狐等門戶網站的視頻或播客頻道,甚至上傳到YouTube和CNN iReport。
在這場火災的報道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線民「PK」掉了媒體。《環球時報》記者通過環球網在21:44才進行簡短報道,而新華網直到22:07才發出快訊。不少新聞媒體的最初報道不僅在時效性、資訊豐富性、形式多樣性上比不過公民報道,甚至在火災發生的時間、地點上,也存在模糊、不准的缺陷。
伴隨火災撲滅,民眾的關注轉至火災原因、火災損失和火災責任,在得知火災是央視自己違規燃放煙花後,線民尖刻、辛辣的評論鋪天蓋地而來。一時間,不少博客的評論文章得到廣泛傳播,特別是那些著名寫手的文章,如青年作家韓寒於二月十日零晨所寫的《央視大火有感》和二月十一日續寫的《趁火打劫央視》兩篇,在網上不脛而走。又如,曾任電視主持人、現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任教的阿憶,在《昨夜無新聞》的博文中憤慨寫道:「事實再一次証明,中國內地沒有達標的新聞單位,只有合格的宣傳部分支」。再如許志遠寫道:(火災後)「總有人在這况拍照,人們在匆忙地親歷歷史。他們比羅馬人幸運,後者要等上兩千年,才看到鬥獸場被風蝕成滄桑的遺跡。而在北京,只一夜,嶄新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殘敗。」至於調侃央視的對聯、模仿小沈陽(東北二人轉演員,在今年央視春晚上一夜走紅)腔調的諷刺對白等更是通過網絡和手機段子廣為傳播,其間反映出的民眾心態值得體味。
具指標意義
國際傳播學界在研究倫敦地鐵爆炸、美國校園槍擊、孟買恐怖襲擊、美國飛機迫降等突發事件時,對於新傳播技術手段的運用和新傳播形態的出現,給予很高評價。其實,在我看來,央視火災的報道不論在規模上,還是手段的多樣性上,上述事件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而在社會意義層面,相比香港「巴士阿叔」等事件也來得更為深刻。由於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由於中國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發展迅速,由於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的意識不斷提升,這三點因素使得最有意思、最有價值的傳播案例和傳播現象,近年來都陸續在中國發生。
在此次突發的TVCC火災中,廣大民眾非刻意但不約而同地參與的傳播活動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標誌著全民傳播時代已經來臨,至少在火災發生的過程中,全民性的網絡傳播和手機傳播能量驚人,令傳統新聞媒體黯然失色。在這篇容量有限的文章中,對央視火災報道、傳播的狀況,儘管只能點到幾例,但僅就線民的報道及民眾的傳播狀況而言,可以得出以下兩點認識:
(一)自媒體、草根媒體、公民媒體等在中國已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運作,在很多事件中,已經能夠形成巨大的規模和影響力。如,在這次火災中博客再次發揮出報道、傳播的特殊作用。如社會名人潘石屹於二月九日晚獲知央視火災後,拿了照相機立刻驅車前往現場拍攝,回家後於23:23在自己的博客上刊發了《組圖:我在CCTV新址火災現場》。二月十日,他再次專門前往現場拍照,又刊發了《拍攝:火災第二天央視新址樓成廢墟》。在這場火災中,不管是社會名人還是普通民眾,只要是利用博客對事件進行了記錄、報道,他就充當了一回「公民記者」,其社會身份在這况已無關緊要。
(二)多種技術手段和互聯網多種應用為全民報道、全民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支援。如手機、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等;互聯網上的論壇(即討論區、BBS)、圖片分享網站(如Flickr)、視頻分享網站(如YouTube、國內的優酷、土豆網,以及網站的視頻或播客頻道等)、博客、迷你博客(又稱微網志,如Twitter、國內的飯否網等)、即時通信(如QQ、MSN、Gtalk等)、社交網絡(如Facebook,國內的豆瓣網、校內網等)、RSS訂閱、電子郵件等等,等等。這樣多手段、多功能的複合使用,其傳播效力焉能不大?周曙光稱,他的Gtalk上擁有二千多好友。也就是說,各地一有事件發生,眾多的網友便可以第一時間向他爆料,而他在這次火災中建立的網頁,儼然成了「發稿中心」,而這一中心卻遠離火災發生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