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舟.守衛家園—試析台灣公民媒體對「八八水災」的報導

2009-09-15
Peopo公民新聞平台開發災情匯整專區。
  二零零九年八月八日至十日,台灣中南部及東南部發生嚴重水災,被稱為「八八水災」,颱風「莫拉克」侵襲台灣所帶來的巨大雨勢,引發水患及土石流,是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以來台灣最嚴重的水患。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包括屏東縣、嘉義縣、高雄縣、台南市縣、南投縣、台東縣等。高雄縣山地被暴雨引發土石流,其中甲仙鄉小林村有169戶、398人已遭到土石活埋。 水災引起台灣島內外乃至國際社會各方關注。中國大陸、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香港澳門等地的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均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援。然而,此次水災中台灣官方反應遲緩,救援不力,馬英九政府民望大跌;更有媒體爆出幾位當局高官在風災期間之「不妥」行為。據TVBS於八月十二日發佈的一份民調顯示,近五成 (52%) 民眾對政府的做法不滿意。

  與台灣官方的行為相比,奔赴災害現場一線、與災民風雨同舟的台灣公民媒體,在此次水災中可圈可點。公民媒體 (citizen journalism) ,也有「獨立媒體」、「公共新聞」、「另類媒體」等多種稱謂,指廣大普通民眾或未經過新聞職業訓練人員進行獨立的資訊整合、採寫拍攝,並將其成果 (文字、圖片、視頻) 上傳至網路平台、也或被官方媒體採用的過程。由於公民媒體不必遵循官方媒體特定的作業流程、比官方媒體更快到達事故現場。隨著手機拍攝、家用可攜式數碼攝像機和公民新聞網絡平台的大規模普及,公民新聞在近幾年世界各地迅猛發展,BBC甚至專門建立了與公民媒體接軌的機制,如對有興趣的民眾進行新聞採編訓練、採用民眾採寫的新聞等。

台灣公民媒體表現分析
  就兩岸三地而言,台灣公民媒體的發展較香港、大陸更為成熟。以「Peopo公民新聞平台」 (http://www.peopo.org/) 為集大成者,其目前「有超過2880多位來自各地的公民記者,一百五十九個NGO/NPO/EDU組織,累積報導數超過25259篇」,備受研究機構和主流媒體關注。該平台專門設置了一個「八八水災災情匯整專區」,每小時更新公民記者傳送的最新報導。筆者就以此專區出發,探討水災發生後兩周左右台灣公民媒體的表現。

  需做一點說明,筆者在回顧學術界對公民媒體的研究文獻時,發現該類研究都面臨一個難題,就是研究站點選取的代表性。由於公民媒體散佈網路各處,規模和影響力不一,所屬機構也五花八門,不像官方媒體擁有一個「抽樣全本」,因此只能憑藉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被選取站點的相對影響力對樣本進行判斷,本文的論述也是基於這種考量。

  Peopo上的「八八水災災情匯整專區」從八月七日到九月四日共有三百篇帖子,最多的一天有廿二篇 (八月十六日) 。報導發出地方面,公民媒體的報導大多來自重災區。作為此次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發自屏東的報導最多,共有一百廿六篇;其次是台南七十二篇,嘉義第三有四十三篇,非災區的台北也有三十一篇,位居第四。其次,從報導形式上看,多是民用錄影器材的現場拍攝視頻,因網速、格式等限制,解析度較低,收音效果欠佳,畫面銜接略為生硬,但卻平添了一份真實感,更是艱險條件下記錄現場的見證。大多數錄影還附上谷歌地圖標明該段視頻的地理位置。

  從報導的內容上看,除對水災本身的報導外,與災難相關的人、事以及更深層次的社會行為,也在報導之列。主要議題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一) 展示災害現場畫面,部份視頻都誕生於極為危險的環境下,如八月七號一個來自南部公民記者拍攝曾文溪潰堤、橋面斷裂與汽車翻覆的驚險畫面;還有某記者十二日拍攝的善化鎮溪底寮整村泡在泥水中、無水無電的場景;

  (二) 轉達災民呼聲、指明救災需求,如有一則「泡麵山沒有用」的視頻,說記者拍攝到高雄災民收容所堆滿如山高的泡麵,但該處供水量有限,使得泡麵如同虛設;還有一些尋找失散親人、號召捐款捐物的報導;

  (三) 批評政府救災不力、提出政策建議,比如有貼子認為,更新的治水防洪策略必須「緊急上場」;還有一個系列就題曰「公民記者周克任災區報導省思輯」。 在災害後期,這類議題尤為活躍,如實況報導「八八風災後的前瞻性跨學科討論會」,及對政府「災害重建」條例的批評。

  (四) 展現「非重災區」的民眾意志,有一篇來自台北的文章以「莫拉克水災,北部人能做什麼」為題,呼籲非重災區民眾捐款捐物;還有一篇「網路救災的可能性」,講述一群人成立「PTT鄉民救災團」 (PTT是台灣最大的BBS社區) ,善用網路資訊的即時性、互動性及串聯優勢,組織民眾「線下」在自由廣場集會募捐。可見,公民媒體議題多元化,深度廣度初具規模,在補充官方媒體欠缺的同時,已開始趕超官方媒體。

「自下而上」的救援力量
  最後,筆者按照目前國際學界對公民媒體研究的幾類「流派」和思路,對此次公民媒體的表現做一點評。首先是公民媒體與官方媒體的關係。無疑,此次水災中公民媒體彌補了官方媒體的不足,TVBS更發文題曰「看不見的災情,公民記者努力挖掘」。很多災民在自救之餘,主動承擔了報導災情的任務,其獨特的觀察角度觸及官方媒體無法看到的領域。其次是公民媒體職業化的程度。雖然公民媒體沒有經過新聞科系的專業訓練,但其報導不拘一格,以傳達資訊最大化為目標。如有網友將災情視頻剪輯成紀錄片形式,還有人將解說詞翻譯成各國語言的字幕,使得全世界都可看到這次風災的災情,此舉得到外國網友迴響。

  最後,是公民媒體在台灣民主化語境下的地位。從過往文獻看,公民媒體被認為有利於該地區的民主化進程,因民眾的意見表達和資訊互動得以充份進行。台灣《自由時報》引述某學者的觀點稱,過去資訊多被媒體壟斷,公民記者是媒體改革的必經歷程,也是民眾對媒體「積極的抵抗」。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水災中,Web2.0網路發揮了巨大的「自下而上」的救援力量。許多線民利用Plurk、Twitter、Facebook、Google map等工具建立了即時更新的災情報導「專頁」,如由網友自行搭建的「莫拉克網路災情中心」,從而搭建了物資需求、尋人啟事、義工招募、捐款捐物的網路管道。

  平民利用整合的智慧、技術與資源,與官方進行對話、超越,最終上升到理想狀態下的「監督」和「共同管理」。必將在日後其他類型的公共議題中展現潛在力量。此次「八八水災」,或許只是小試牛刀。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美國傳媒參訪考察隨筆

陳易安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