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是一個政治符號。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德國柏林牆的倒塌,被公認是冷戰終結、蘇聯與東歐陣營解體的標誌。對中共,這是敏感符號,牽涉「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誰勝誰負」的問題。二零零九年是柏林牆倒塌二十周年,與建國六十周年、「六四」事件二十周年等一樣,是本年度敏感話題。
然而和「六四」等話題不同的是,「柏林牆倒塌」在媒體上很難被徹底禁絕。中宣部給各媒體下達的指令是:「不要炒作」 (大意)。因為國際紀念活動無可屏蔽,「統一」的話題卻為中國所需,而二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也使中共確信找到了和蘇聯、東歐國家不同的成功模式,「柏林牆」話題並非不能做成有利於己的文章。在這種語境下,中國傳媒的「柏林牆倒塌二十年」報導,呈現複雜景觀。
敏感符號與傳播力度
筆者觀察了二零零九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 (以下簡稱「觀察時段」) 內地媒體的報導,將標題出現「柏林牆」三字的文章數量,作為傳播強度指標。附圖顯示通過百度檢索的各大門戶網站的狀況,從中可見,不同媒體力度懸殊。中央級黨媒體人民網和新華網處於低位,而商業網站騰訊網和網易網強度居高,其中網易的傳播強度,是新華網的四倍多。
黨媒體對「柏林牆倒塌二十年」的報導,有三種情形。其一,閉口不談。在觀察時段,《人民日報》上完全沒有「柏林牆」三字。其二,主要報導德國的紀念活動,報導兩德「統一」的故事。其三,「添加」一點對西方的批評,如批評柏林牆倒塌後北約的東擴。這些報導,絕口不談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教訓,而這正是富有進取心的市場化媒體力圖突破之點。
筆鋒直指極權主義
由於資訊封閉,仍有許多中國人對一九八九年東歐劇變知之不詳。還原真相,是內地一些媒體努力的目標。《中國新聞週刊》的記者採訪了曾守衛過柏林牆的前東德老兵,記述了一九 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在「推倒柏林牆!」「打倒牆!」的口號聲中,「數十萬人一眨眼工夫居然把延綿數十裡的柏林牆推倒了」的場景。《新民週刊》刊登了柏林國際新聞學院原院長彼得.普呂費特 (Peter Pruefert) 的文章《那一夜,人們湧往西柏林》。《經濟觀察報》刊載清華大學教授秦暉的八千字長文《還有多少牆需要拆掉?》,對歷史作了詳細梳理。《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尋訪數位親身經歷東歐劇變的中國人,請他們回首往事,告知事實」,寫成《一九八九,東歐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份由官方新華社主辦的報紙,小心翼翼避開政治話題,但仍然如實描述「十一月九日,長達一百六十多公里的柏林牆一夜之間轟然倒塌,東西德合併。年末聖誕節期間,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被亂槍射殺。此後,執政四十多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以及南斯拉夫的共產黨也相繼失去政權。總面積一百一 十萬平方公里、總人口一點二億的八個東歐國家倒向西方……」
廣州《南方週末》歷來敢言,也備受管束。他們在九月已開始策劃柏林牆選題,計劃派記者赴德國,報導的重點包括追尋前東德共產黨內部的故事,但未獲准。記者轉而在北京採訪德國人士,寫出《柏林:不再有圍牆的日子》等系列文章。《南都週刊》比《南方週末》啟動更早,成功派記者赴德,寫成《艾波曼:東德最著名反對派》、《前東德邊防軍上校:推到柏林牆時並不興奮》等聚焦人物命運的報導。該週刊還同時發表評論《柏林牆為何一夜倒塌》,指「翻越柏林牆」是「爭取自由的象徵」,「在這場爭取自由的過程中,共有五千多人逃離成功,三千多人被捕,二百三十九人被槍殺。」
鳳凰網的專題在各媒體的柏林牆報導中最有份量。該網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傳播手段,集納各媒體的報導和言論,對柏林牆倒塌的歷史做了完整呈現和解析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olinqiangdaota20/)。例如專題報導的一章《柏林牆下東德人的生活》,從「政治沒自由」、「人民收入低」、「集體管制嚴格」等各側面回答「二十八年裏,東德怎麼樣?人們為何要逃?」。專題的結語,鋒芒直指極權主義:「官方意識形態的這張巨網,就是要把各級國家機關、黨組織、社會科學界、大眾傳媒……統統納入其內,它的最高也是唯一的使命,就是將自己扮成一條美麗、光彩的花邊,幫助掩蓋日趨嚴重的問題,飾以穩定、成功和進步的假相。」
內地傳媒對「柏林牆倒塌二十周年」有許多點穴的評論。《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的社論說:「柏林牆之邪惡,不是因為它象徵著價值觀衝突,而是因為它象徵著政府對待人民之價值分歧的粗暴方式……它是一扇鐵窗,昭示著這整個國家就是一個牢籠」(《拆除「柏林牆」式鐵窗 警惕「無籬笆」式幻想》,十一月十日);廣州《時代周報》指:「牆的倒塌,既標誌著東西方冷戰的終結,也意味著生命、自由和人性尊嚴等價值的回歸」(《柏林牆,一段痛徹心扉的集體記憶》,十月三十日);《南方都市報》十一月九日的社論《期待一個沒有牆的世界》寫道:「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努力,推翻所有不該有的牆︱無論是虛擬的,還是實體的,無論是政治的,還是心靈的︱就是我們對柏林牆倒塌最好的紀念。」
「墻」/「推墻」的話語衍生
在傳媒受控、言論不自由的環境下,「牆」,也被內地人士賦予「封鎖信息」、「扼殺異見」的涵義。中國的互聯網審查管制系統,被西方成為「長城防火牆」(Great firewall),其縮寫GFW,被內地網民戲稱為「功夫網」。他們將通過代理服務器繞開管制、獲取信息的努力,稱之為「翻牆」。二零零九年,他們很自然地將這堵虛擬之「牆」和柏林牆聯系在一起。二零零九年,為紀念柏林牆倒塌二十周年,德國一家公司的員工CarstenHein在網上設立了一個名為「柏林推特牆」(www.berlintwitterwall.com) 的網站。網站界面顯示的是繪製的柏林牆,網友可以通過微博客「推特」(Twitter) 發佈帶有「#fotw」的信息,將自己對於柏林牆倒塌二十周年的敢言「貼」到牆頭。十月二十三日,中國內地網民發現了這個網站,並樂此不疲的發送斥責和抗議長城防火牆的信息,截至十一月九日前的統計,「柏林推特牆」上的信息,竟有半數是中文。例如:「二十年前的今天,禁錮東德人肉身的牆倒下了;二十年後的今天,禁錮中國人思想的牆卻依然存在!」「我們無法用手投票,也無法用腳投票,但我們可以用鼠標投票!」推特 (Twitter) 的興起,是二零零九年中國傳媒發展的重要現象。面對輿論控制的高牆,推特的「推力」正迅猛增長。
然而和「六四」等話題不同的是,「柏林牆倒塌」在媒體上很難被徹底禁絕。中宣部給各媒體下達的指令是:「不要炒作」 (大意)。因為國際紀念活動無可屏蔽,「統一」的話題卻為中國所需,而二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也使中共確信找到了和蘇聯、東歐國家不同的成功模式,「柏林牆」話題並非不能做成有利於己的文章。在這種語境下,中國傳媒的「柏林牆倒塌二十年」報導,呈現複雜景觀。
敏感符號與傳播力度
筆者觀察了二零零九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 (以下簡稱「觀察時段」) 內地媒體的報導,將標題出現「柏林牆」三字的文章數量,作為傳播強度指標。附圖顯示通過百度檢索的各大門戶網站的狀況,從中可見,不同媒體力度懸殊。中央級黨媒體人民網和新華網處於低位,而商業網站騰訊網和網易網強度居高,其中網易的傳播強度,是新華網的四倍多。
黨媒體對「柏林牆倒塌二十年」的報導,有三種情形。其一,閉口不談。在觀察時段,《人民日報》上完全沒有「柏林牆」三字。其二,主要報導德國的紀念活動,報導兩德「統一」的故事。其三,「添加」一點對西方的批評,如批評柏林牆倒塌後北約的東擴。這些報導,絕口不談前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教訓,而這正是富有進取心的市場化媒體力圖突破之點。
筆鋒直指極權主義
由於資訊封閉,仍有許多中國人對一九八九年東歐劇變知之不詳。還原真相,是內地一些媒體努力的目標。《中國新聞週刊》的記者採訪了曾守衛過柏林牆的前東德老兵,記述了一九 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在「推倒柏林牆!」「打倒牆!」的口號聲中,「數十萬人一眨眼工夫居然把延綿數十裡的柏林牆推倒了」的場景。《新民週刊》刊登了柏林國際新聞學院原院長彼得.普呂費特 (Peter Pruefert) 的文章《那一夜,人們湧往西柏林》。《經濟觀察報》刊載清華大學教授秦暉的八千字長文《還有多少牆需要拆掉?》,對歷史作了詳細梳理。《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尋訪數位親身經歷東歐劇變的中國人,請他們回首往事,告知事實」,寫成《一九八九,東歐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份由官方新華社主辦的報紙,小心翼翼避開政治話題,但仍然如實描述「十一月九日,長達一百六十多公里的柏林牆一夜之間轟然倒塌,東西德合併。年末聖誕節期間,羅馬尼亞總統齊奧塞斯庫被亂槍射殺。此後,執政四十多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以及南斯拉夫的共產黨也相繼失去政權。總面積一百一 十萬平方公里、總人口一點二億的八個東歐國家倒向西方……」
廣州《南方週末》歷來敢言,也備受管束。他們在九月已開始策劃柏林牆選題,計劃派記者赴德國,報導的重點包括追尋前東德共產黨內部的故事,但未獲准。記者轉而在北京採訪德國人士,寫出《柏林:不再有圍牆的日子》等系列文章。《南都週刊》比《南方週末》啟動更早,成功派記者赴德,寫成《艾波曼:東德最著名反對派》、《前東德邊防軍上校:推到柏林牆時並不興奮》等聚焦人物命運的報導。該週刊還同時發表評論《柏林牆為何一夜倒塌》,指「翻越柏林牆」是「爭取自由的象徵」,「在這場爭取自由的過程中,共有五千多人逃離成功,三千多人被捕,二百三十九人被槍殺。」
鳳凰網的專題在各媒體的柏林牆報導中最有份量。該網使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傳播手段,集納各媒體的報導和言論,對柏林牆倒塌的歷史做了完整呈現和解析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olinqiangdaota20/)。例如專題報導的一章《柏林牆下東德人的生活》,從「政治沒自由」、「人民收入低」、「集體管制嚴格」等各側面回答「二十八年裏,東德怎麼樣?人們為何要逃?」。專題的結語,鋒芒直指極權主義:「官方意識形態的這張巨網,就是要把各級國家機關、黨組織、社會科學界、大眾傳媒……統統納入其內,它的最高也是唯一的使命,就是將自己扮成一條美麗、光彩的花邊,幫助掩蓋日趨嚴重的問題,飾以穩定、成功和進步的假相。」
內地傳媒對「柏林牆倒塌二十周年」有許多點穴的評論。《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的社論說:「柏林牆之邪惡,不是因為它象徵著價值觀衝突,而是因為它象徵著政府對待人民之價值分歧的粗暴方式……它是一扇鐵窗,昭示著這整個國家就是一個牢籠」(《拆除「柏林牆」式鐵窗 警惕「無籬笆」式幻想》,十一月十日);廣州《時代周報》指:「牆的倒塌,既標誌著東西方冷戰的終結,也意味著生命、自由和人性尊嚴等價值的回歸」(《柏林牆,一段痛徹心扉的集體記憶》,十月三十日);《南方都市報》十一月九日的社論《期待一個沒有牆的世界》寫道:「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努力,推翻所有不該有的牆︱無論是虛擬的,還是實體的,無論是政治的,還是心靈的︱就是我們對柏林牆倒塌最好的紀念。」
「墻」/「推墻」的話語衍生
在傳媒受控、言論不自由的環境下,「牆」,也被內地人士賦予「封鎖信息」、「扼殺異見」的涵義。中國的互聯網審查管制系統,被西方成為「長城防火牆」(Great firewall),其縮寫GFW,被內地網民戲稱為「功夫網」。他們將通過代理服務器繞開管制、獲取信息的努力,稱之為「翻牆」。二零零九年,他們很自然地將這堵虛擬之「牆」和柏林牆聯系在一起。二零零九年,為紀念柏林牆倒塌二十周年,德國一家公司的員工CarstenHein在網上設立了一個名為「柏林推特牆」(www.berlintwitterwall.com) 的網站。網站界面顯示的是繪製的柏林牆,網友可以通過微博客「推特」(Twitter) 發佈帶有「#fotw」的信息,將自己對於柏林牆倒塌二十周年的敢言「貼」到牆頭。十月二十三日,中國內地網民發現了這個網站,並樂此不疲的發送斥責和抗議長城防火牆的信息,截至十一月九日前的統計,「柏林推特牆」上的信息,竟有半數是中文。例如:「二十年前的今天,禁錮東德人肉身的牆倒下了;二十年後的今天,禁錮中國人思想的牆卻依然存在!」「我們無法用手投票,也無法用腳投票,但我們可以用鼠標投票!」推特 (Twitter) 的興起,是二零零九年中國傳媒發展的重要現象。面對輿論控制的高牆,推特的「推力」正迅猛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