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中的跟風新聞

2012-05-14

  香港特首選舉已經塵埃落定,但特首選戰報道中的跟風新聞卻令人深刻印象,所顯現出來的弊端實在值得新聞業界甚至整個社會反思。

  「跟風新聞」(Pack Journalism),又名「套裝新聞」或「一窩蜂新聞」,是指來自不同媒體的大群記者蜂擁到一起,報道同一新聞事件,引用的消息來源相同,報道的目的相近,報道的手法相似,報道出來的內容高度同質。這種新聞現象,無疑帶有了貶義的色彩。

  跟風新聞常常和美國總統競選報道聯繫在一起。每到選舉年,大群的記者乘坐同一巴士或同一飛機,追訪同樣的候選人數周甚至數月,一起吃,一起喝,相互核對採訪筆錄,相互影響議題設置,寫出來的新聞常常被批評為同質、膚淺、誤導、乏味等等。

  這次香港特首選舉,建制派候選人唐英年和梁振英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媒體對他們的追訪報道就是典型的跟風報道:大群記者不辭辛勞,對候選人圍追堵截,長達數月,但報道出來的內容和角度卻大同小異。

  跟風新聞的最大好處在於可以引發群體效應,任何一個小的事件通過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的渲染報道,都會迅速聞達於天下,但它引發的負面效應卻遠遠大於它的優點!

  我以這次香港特首宣戰的報道為例,闡釋跟風報道四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以期引起傳媒業界和整個社會的重視和反思。

跟風新聞養成新聞記者的惰性
  跟風新聞最遭人詬病之處,就是由於記者的懶惰而形成的不動腦筋的抄襲行為,他們經常相互分享消息來源,甚至照抄他人的報道內容,包括標題和內文,每一個記者都仔細觀察別的記者寫什麽,做什麽和強調什麽,別人說啥就報啥,而不願意主動去核對事實。所以,有人又將跟風新聞叫作「懶惰新聞」。

  參與這次特首報道的一些記者告訴我,他們整日追訪候選人很辛苦,也很無奈,如果採訪去遲到了,就問問同行前面講了些啥,無形中形成人云亦云的現象;沒有聽清楚候選人的講話,也會問同行;有時候交稿時間緊迫時,甚至只根據對方提供的文宣稿件來寫作,他們自已也擔心這種惰性慢慢會形成習慣。

給報道對象造成傷害
  跟風新聞另一常見後果是無視被報道者的隱私權,給對方造成極大傷害。跟風記者往往抓住被報道者的一個錯誤,以醜聞報道的形式,以譏諷的口吻,甚至用誹謗性的新聞和言論,損毀對方的名譽。而且,相對於單篇新聞報道或獨家新聞報道而言,跟風新聞的報道者眾,報道量大,輻射範圍廣,傳播效果強,因而對被報道者的隱私侵犯程度就大。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跟風新聞的倫理道德問題。

  這次特首選舉報道中,「唐宮風暴」報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上百名記者在唐英年約道大宅門外守候,電視台和報館租用了近10部吊臂車,把記者吊到高位拍攝,有如荷裏活大片開拍。吊臂車及長臂搖控攝影機伸縮自如,如入無人之境,大宅沒有遮掩的地方一覽無遺,連唐家的寵物狗也不能倖免被報道,被調侃。事後唐太表示這樣的採訪影響到她和家傭的起居生活,唐英年也指鄰居晚上遭強光照射,感到騷擾,還說自己都是人,期望傳媒尊重他和他家裏的私隱。可惜的是:他們的合理訴求,沒有人聽;他們的私隱權,很少有人在意!

  我承認唐宅風波事關公眾利益,應該報道,但傳媒有必要如此大的陣仗用攝影機二十四小時對著人家的屋內拍攝嗎?難道唐英年及家人僅僅因為大宅僭建就不應該有私隱權了嗎?長此以往,傳媒不就蛻變成了可以肆意侵犯他人私隱權的暴力機器?

導致報道獨立性喪失
  跟風行為影響的不僅僅是前綫記者,還影響了後方的編輯,造成整個新聞傳媒機構的群體思維(groupthink),最終結果是導致媒體失去報道的獨立性。本來,記者採寫新聞需要批判性地分析和解讀新聞事件,但這種報道的獨立性往往讓位於編輯的群體思維:編輯很多時候不經過記者同意就擅自根據其他媒體的報道來修改和確定報道內容和角度,以保證能跟隨主流報道左右。這種跟風心態使得一些值得爭議的觀點、客觀中肯的意見、有創意的想法沒人提出,即或提出也會被壓制,從而造成新聞報道的單向度和片面性。久而久之,記者失去了報道的動力和熱情,新聞也就漸漸失去了可信度。所以,某種程度上而言,跟風新聞真正要怪罪的不是那一群被派去追訪候選人的新聞記者,而是幕後的編輯和傳媒機構本身。

  本次特首選戰報道中,編輯修改記者的稿件以切合報道立場這樣的「小事」應該司空見慣,不勝枚舉,有的報刊,例如《成報》,連時事評論員的專欄文章也改,以配合自己支持特定候選人的立場。劉銳紹一篇特首選戰專欄文章的原標題是:「唐梁都不值得幫」,被《成報》改為:「兩人中揀,甯揀梁振英」;認為梁振英即使當選「也無法統領群雄」,被改為希望梁振英「能發揮應有的魅力,好好統領群雄」。短短數百字文章,被刪改、增添多達10處。選舉報道的不客觀、單向度和片面性由此可見一斑。

傳媒機構顧此失彼
  這次特首選舉報道,各個傳媒機構都派出了大批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去追蹤採訪、報道特首候選人,這樣強勢的跟風報道足以把候選人任何瑣碎的小事放大到萬眾關注的程度。然而,大批精兵強將被抽調去跟風報道,大量的設備和資源被調配到選戰報道中,報館、電台、電視台可能就沒有足夠的人力、精力去報道別的有價值的新聞、關注別的重要議題了。因此,跟風新聞使得傳媒機構顧此失彼,從中所能獲取的經濟效益恐怕也遠遜於預期。

  當然,跟風新聞也許是傳媒迫不得已的生存之道,每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幾乎所有媒體都不希望缺席。如果別的媒體都趕到現場去做報道,而自己的記者還沒去或去遲到了,老闆一定會責備直至責駡。

  雖然我們不能奢望跟風新聞會停止,但至少我希望傳媒業界和整個社會能認識和反思它所引發的問題,盡量減少其負面效應。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華盛頓郵報》的做法中獲得一些啟迪。

  1998年初,正當美國媒體在哈瓦那等待報道教皇到古巴的歷史性首訪時,爆出了總統克林頓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醜聞,大批記者迅速撤離古巴,星夜趕回華盛頓,開始了對萊溫斯基的盯梢與跟風追訪。然而,沒過多久,《華盛頓郵報》做出了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決定:從大群追訪、盯梢萊溫斯基的各路記者中撤出自己的多位新聞攝影記者,因為《華盛頓郵報》的編輯認真反思了這種狗仔式的跟風報道,反思的結果是:傳媒這樣瘋狂的跟風報道,熱情過頭了,完全不必、也不該如此!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背後

呂秉權
2018-10-22

假新聞 Vs 新聞自由

彭家發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