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魘 傳媒染紅日形結構性

2016-07-07

  傳媒染紅的問題,可說最早由香港記者協會提出,而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以來,媒體 「染紅」 已由過往間接的精英吸納改為直接控制或控股,意味中國的影響會變為結構性,新聞工作者要突破「老闆說了算」的桎梏,將須要更高的技巧和智慧。

  早在香港回歸十周年時,記協的言論自由年報已經作出統計,過半數的報章老闆和逾六成電子傳媒的東主被中國政府吸納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伴隨有關現象的,是香港的新聞自由倒退,業界調查顯示,倒退的主因之一是業界自我審查。年報其後在二零一三年再盤點有關情況,發現被吸納的傳媒東主比例大致不變,但卻多了新聞部總監或報章執行負責人獲頒特區政府勳銜,以另一種方式被政府吸納,兩者相加,合共有超過八成半的傳媒機構的老闆或新聞部話事人被北京或港府吸納。

  不過,上述的間接控制方法, 可能已不能滿足現今北京領導人那種「搶佔陣地、敢於亮劍」的主動出擊心態,以中資企業入股的方式來操控傳媒,將是更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本年度的言論自由年報統計發現,在全港二十六個主流新聞傳媒中,有八間由中國政府或中資商人直接控制或持有股份,佔總數的百分之三十一。這些傳媒分別是《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中國日報香港版》、《成報》、鳳凰衛視、由有中國傳媒大亨之稱的黎瑞剛去年四月透過華人文化傳媒投資公司入股的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俗稱無綫),以及數月前才被中國互聯網巨擘馬雲創辦的阿里巴巴集團收購的英文《南華早報》。

  驟耳聽來,三成一的比例不算高,但若與已有超過八成半的新聞傳媒老闆或新聞部話事人被政府吸納的情況綜合來看,情況可說是十分嚴峻,難怪近年窒礙新聞自由的自我審查日益嚴重。以四月時的「巴拿馬文件」為例,當各國傳媒都著重追查本國政要有否牽涉其中時,香港傳媒卻淡化中國領導人的家族亦涉嫌在巴拿馬這個避稅天堂開設離岸公司,全港二十六家主流傳媒中,只有四家傳媒在五篇新聞報道中用標題突出這一點!大部分的報道都是引領讀者關注它國政要,這種有違新聞常理的手法,若非傳媒自我審查,還有什麼原因呢?


更多中資將管有香港傳媒

  更令人憂慮的是,透過入股傳媒來施加控制的手法,可能日益普及,目下已有兩間傳媒機構被中資企業或國企洽談買入股分的過程中,它們分別是擁有屢次在「人權新聞獎」中獲獎的有線電視的母公司 – 九倉電訊有限公司,以及擁有《明報周刊》和諷刺性雜誌《100毛》的萬華媒體集團。前者有包括中資在內的多家機構在接觸中,而後者更已進入獨家商討期,即只與身為中國國企的青島西海岸控股(國際)有限公司洽售逾七成股份。

  隨著越來越多的政府及其代理人透過持有股份以加強對主流傳媒的話事權,其管控將會越來越結構性,新聞工作者要突破限制,難度將更大,須要的技巧將更高。這情況其實不難想像,只要看看由政協常委何柱國擁有的《星島日報》和中國控制的《大公報》如何處理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六月中曝光被中國執法人員扣查情形的報道,便可看出透過精英吸納的傳媒和直接控制的傳媒,那操控和表達手法還是有丁點差異:迴旋空間在傳統親中傳媒中幾乎是沒有的。


意識形態控制政延伸到港

  中資機構,甚至是中國國企來港購買香港傳媒股份,其模式與俗稱「大外宣」的中國政府改善其國際形象的對外宣傳計劃,如出一徹,即由中國代理人透過持有外國傳媒機構的股份,從而發揮影響力,為中國在以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為主的國際社會爭取「話語權」。套用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在集團併購《南華早報》後所說,要以有異於西方觀點的「另外一個角度」來報道中國事物,藉此「幫助全世界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國。」

  自二零零八年起推行的「大外宣」計劃,是中國控制意識形態的一種政策,每年獲得數以百億元的撥款,把此計劃的手法套用在香港,明顯是把內地的制度延伸到港,違反了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為落實「一國兩制」所訂定的「河水不犯井水、井水不犯河水」標準。

  這種河水犯井水的現象,以銅鑼灣書店事件最為明顯和嚴重。事件不單止涉及中國執法人員懷疑越境執法,強行將書店負責人李波從香港強行帶到內地扣押,還有干預香港出版自由之嫌,因為書店店長林榮基透露,在內地被扣押期間,執法人員查問的,主要是批評中國領導人書籍的作者是誰,明顯是想藉此查禁批判性書籍,把中國內地的意識形態控制加諸香港。

  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王光亞其後在七月一日的回應,正好證實了這憂慮。他說,在香港出版「攻擊」中國制度的書籍,然後在內地出售,便是違反兩制。但問題是,按香港《基本法》保障的出版自由,任何議題的書籍都可以出版,若觸犯法例,相關部門和人士才會採取法律行動,故此,攻擊也好,批評也罷,以中國制度為題的書並不犯法,為何從香港郵寄有關書籍到內地便成了犯法?況且,中國從來沒有把批評中國制度的書籍公開定為禁書,為何官員隨口一說,便可把某類書籍定為禁書,然後指控作者或書商違法?中國憲法第三十五條保障的公民出版自由往哪兒扔了?!

  再推而廣之,若出版批評中國制度的書籍並在內地出售是違反兩制,那未,港人若在網上批評中國制度,讓內地人看見了,按王主任的說法,便是違反兩制,要像林榮基般踏足內地時便被無聲無息地扣押,受內地的法律規管?!若此,香港一制中的的言論自由豈非危如累卵!


互聯網可作抗衡

  事實上,香港回歸後的言論自由空間,一定程度上受北京領導人和官員影響,習近平班子比前兩任的國家主席更大力收緊自由空間和加強對意識形態的控制,香港那能獨善其身!但這並不表示港人會坐以待斃,只要看看過去一年有至少兩個新聞網站靠眾籌起步便可為證。

  互聯網的低成本確實為獨立網媒打開缺口,而網民亦傾向瀏覽國際和資訊性網站,以及較批判性的網站,例如《蘋果日報》網站三月時的每天訪客達三百九十四萬人次,佔報章網站總訪客量近半;而純新聞網站中,亦以《立場新聞》稱冠,每天訪客達六萬三千四百人次,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親建制或親北京網站的部分影響力,相信互聯網今後仍將是港人捍衛自由的戰場。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背後

呂秉權
2018-10-22

假新聞 Vs 新聞自由

彭家發
2017-04-13

傳媒有防止自殺的能量

柯達群
2016-05-20